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

2022-03-17 12:35:15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斗争马克思主义精神

李 宁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党的十九大把“进行伟大斗争”正式写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时代主题中,居于“四个伟大”之首,成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支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出了伟大建党精神,“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明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在重大历史关头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坚持敢于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十条历史经验之一,需要我们一以贯之,继续在新的征程中不断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术界围绕“伟大斗争”“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等主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就“伟大斗争”而言,学术界多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分析;还有的从“四个伟大”的角度论述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2-4]。针对“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题,学者们从精神引领、斗争本领、斗争艺术、斗争思维等角度探究,从实践层面论述如何以更强大能力、更可靠手段捍卫国家利益、实现民族复兴[5-7]。“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学术界针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开展了系列解读,总体来说有三条主线:百年斗争历史、斗争经验及新时代永葆斗争意识[8-10]。这些探索为我们系统理解斗争精神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不仅要厘清其历史之基、理论之源,善于在历史中总结斗争经验、在理论中获取斗争养分,更需要结合现实需要、价值目标,在实践中切实解决“以什么去斗争”“同什么斗争”“为什么斗争”“如何去斗争”的问题。因此,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逻辑角度,探析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理论演进与时代意蕴,可为我国奋进新的赶考之路、夺取更加伟大的胜利提供坚实依托,也能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提供先发优势。

一、斗争精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矛盾就会有斗争,斗争精神始终贯穿在我们的奋斗历程中,积淀形成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及理论基石,挖掘其中丰富的斗争思想和策略,能为我们今后开展斗争实践奠定理论根基。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为推翻旧世界和解放全人类而坚韧不拔、不懈斗争,给我们留下了最具价值和影响力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任凭世界千变万化,始终占据着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指引着人类探寻历史规律和追寻自身解放。与马克思、恩格斯有着同样人生追求的列宁,毕生都在为建立或巩固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同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抗争,使得社会主义由理论场域转向生动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体现的斗争精神具有永恒的精神力量和时代价值。就斗争目的而言,马克思、恩格斯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阶级斗争”上,做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1]的科学论断,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实现自身及全人类解放开展英勇顽强的斗争。列宁的斗争目标直指苏维埃俄国和苏联人民的幸福,坚持在斗争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在正确思想的指导下夺取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捍卫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从斗争内容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抨击宗教意识形态的伪善、寻找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依据,以笔为锋、以斗取胜,与一切错误思潮不懈斗争。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旧哲学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斗争中奠定工人阶级革命的思想根基,并将其与资本批判结合起来,回归现实,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列宁以推翻剥削压迫世界的胆识和建立公平正义世界的勇气,同“经济派”作坚决斗争、清算错误思想。从开展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再到意识形态领域,列宁都保有鲜明的政治品格和斗争气概,在不断斗争中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和机会主义的界限,避免了俄国党像西欧社会民主党那样滑入修正主义泥潭,促进了俄国党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就斗争策略来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高度重视理论斗争,注重“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相结合、革命的理论与革命的运动相结合、理论创新与斗争发展形势相结合,熟练将斗争策略运用到现实斗争中去,在斗争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完善和发展理论。例如,恩格斯依据19 世纪90 年代变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民主—革命”策略,这种策略以议会斗争作为欧洲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武器,并以无产阶级革命作为改造社会的最终手段;列宁依据社会形势,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批判与建构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同修正马克思主义坚决斗争,建构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这些斗争策略穿越时空的隧道,为今天共产党人开展斗争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斗争理论基础。

(二)坚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

斗争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曾指出,“统一是相对的,斗争是绝对的”[12]。他将灵活斗争运用到极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斗争策略和方法。例如,在游击战的作战战略上,要“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中的进攻战,持久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13];面对“两面派”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思想;针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制定出“以打促谈,谋势造势,先胜后战,以打促和”的斗争策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发扬斗争精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锐意进取,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比如,邓小平强调斗争要领有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14]。在实际工作中,他强调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对于错误东西,针锋相对,敢于斗争;对于腐败现象,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违法犯罪、危害人民的丑恶现象动真碰硬、手软不得。江泽民认为斗争“要善于利用矛盾,灵活应变,争取主动,扩大我们的回旋余地”[15],在具体斗争中,既要针锋相对又要讲究策略,既要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又必须严格按原则办事,不能随心所欲,坚持“以两手对两手,以斗争促合作”[16]。胡锦涛认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斗争既要坚持韬光养晦,积极有所作为,又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理有利有节”[17]。面对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相互渗透的发展形势,他指出要“发展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非对称思维、手段和方法,在非对称时空中寻求局部和某一时间的优势与主动”[18]。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19]。根据时代要求,他分析斗争形势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发出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讲求斗争艺术”的号召。在具体战略上,他要求“把握时、度、效,及时调整斗争策略”“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19],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新时代弘扬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必须讲求策略和方法,继承和创新斗争策略,灵活选择斗争的方式方法,力求斗争目标的达成。

(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斗争品格

百年斗争实践中孕育的斗争精神不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斗争品格,而且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因子,特别是其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内蕴丰富的斗争思想。“讲仁爱”蕴藏了仁者爱人、和谐相处的斗争境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和睦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追求。古往今来,我们开展的一切斗争,包括政治斗争、经济斗争、意识形态斗争、自然灾害斗争等,最终追求的价值理想是和谐相处,在斗争中求团结、谋和谐。“重民本”奠定了以民为本、安民富民的斗争立场。古有“薄赋敛轻税收”“打土豪分田地”,今有“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厚的民本思想、爱民情怀、重民传统是斗争立场的根基之源、立场之本。“守诚信”树立了实事求是、言行如一的斗争原则。诚乃天之道、人之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求“以心相交”,与人交往真诚率直、实事求是、坦诚相见,斗争也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依据,讲原则、讲策略。“崇正义”涵育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的斗争品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崇尚正义、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更没有胆小怕事、贪生怕死的懦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了国家大义、为了理想信念,中国人民愿将生死置之度外,依靠斗争创造历史、实现伟业。“尚和合”孕育了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斗争方法。斗争性寓于和谐性、统一性之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大同存小异”,在斗争策略中要懂得以斗争求团结、寻找共同的斗争目标,团结真正的朋友、攻击真正的敌人。“求大同”培育了全面发展、天下为公的斗争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等都蕴含了中国人民为人类谋进步、为天下谋大同的美好夙愿。大时代呼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胸怀,“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斗争不仅仅是为了一己私利去斗争,而是以广阔的胸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二、斗争精神的历史视野

以史明鉴,鉴古方能知今。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讲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斗争策略,演绎了惊天动地的斗争史。无数前辈英勇顽强的斗争让后人得以“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强大敌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行稳致远的法宝。

(一)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斗争中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爆发时期。1840 年鸦片战争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沉睡的雄狮”“东亚病夫”等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中华民族惨遭列强的蹂躏和践踏。形成这种局面,不只在于我们物质上的匮乏,更在于中国人民缺乏斗争意识,变为“垂死的大国”。农民阶级、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借助一系列学说和思想救亡图存,但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彻底的斗争意识和斗争自觉,对于封建阶级和资本主义列强存在侥幸、依赖心理。十月革命的胜利给踌躇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真正使人民当家作主、翻身得解放。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政党林立之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从一个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人的小党成长为拥有9500 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有了不怕牺牲的意志和精神,在精神引领下有效开展英勇不屈的斗争,屡经挫折而不败、历经磨难而不衰。在革命斗争中,中华儿女弘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积极探求革命真理,投身革命实践。正是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以舍我其谁的担当、虽死犹存的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牺牲精神,坚定斗争信念、永葆斗争精神,用热血和生命铸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使得中国不断在曲折中赢得胜利、在苦难中实现辉煌。

(二)在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斗争中推进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1949 年到1978 年,我们开展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经济上,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中国积贫积弱的现状,实施若干个五年计划,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一五”计划实施后,全国掀起了如火如荼的工业化建设高潮,迈出了新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为我们现在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政治上,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巩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符合中国国情、人民意愿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思想上,针对党内贪污、浪费、行贿、官僚主义等问题,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防止了国家经济的重大损失,为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清正廉洁的政党形象、荡涤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在外交上,凭借顽强斗争和勇于攻坚克难的勇气,赢得了国际尊重和认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在国内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奔赴前线,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党威国威军威,展示了中国人民的风骨和精气神。针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孤立,中国共产党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及“另起炉灶”等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尊严。在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不能忘记新中国白手起家时所走的每一步,不能忘记党的奋斗历程和优良作风,无论走得多远也要永葆忧患意识和斗争精神。

(三)在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斗争中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面临党和国家何去何从的问题,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敏锐地认识到必须从思想层面解决问题,坚持实事求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讨论,鼓励各地干部解放思想,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一举摆脱困局。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以“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的斗争精神,以一往无前的斗争气概将改革渐次展开、整体推进,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帷幕,促使中国从困境中重新奋起、从危机中化险为夷。面对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难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容应对,以势不可挡的改革决心,破除障碍、打破桎梏、扫除藩篱,开展了以改变机制体制为内容的伟大斗争,在一系列风险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彰显了应对挑战的非凡能力、确定了独具特色的制度优势。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需要,韬光养晦,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除了政治经济领域的斗争,还团结带领人民与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作斗争,打赢了防治“非典”攻坚战,在斗争实践中以强大的斗争能力、高超的斗争艺术捍卫了人民利益、国家安全。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始终保持斗争意志,在革命性、斗争性的锻造中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在伟大觉醒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四)在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斗争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20]进入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各个领域以不惧风险、不怕牺牲、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品质,开辟了伟大道路,建立了伟大功业,铸就了伟大精神,取得了十三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例如,在党的自身建设领域,为永葆百年大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用党的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牢记苏联亡党亡国的教训,坚持刀刃向内、自剜腐肉,勇于把党领导的伟大社会革命同自我革命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成为打不倒、压不垮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维护国家安全上,坚决反对、抵制和纠正那些损害中国国家利益以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不合理的行为和规则,发扬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以睿智的思维、大国的担当、高度的自信与国际关系中的不平等现象做斗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上,发扬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精神品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取得了“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疫情防控阻击战”等重大胜利,赢得了民心和赞誉。在对外交往上,针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难题,中国站在道义高度、现实维度、长远角度,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决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派遣维和部队、发起全球紧急人道主义行动。截至2021年12月3日,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提供超18.5 亿剂疫苗,成为世界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真正体现了大国担当[21]。新的征程上,要继续强化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意志和毅力,为实现更高目标不懈努力。“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100多年来,既有大风大浪,也有暗流涌动。过险滩、闯难关,考验的是见微知著的科学决策能力和“国之大者”的历史远见卓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穿越百年风风雨雨,多次在危难之际重新奋起、失误之后拨乱反正,于攻坚克难中壮大、持续斗争中创造辉煌。

三、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路径

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面临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交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交映、风险挑战和目标任务并行的局面,必须秉持斗争精神、认清斗争处境、创新斗争方式,在斗争实践中养成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意识和实践自觉。

(一)夯实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是集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为一体的理论,指引着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华五千年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蕴丰富的斗争理路,为我们今天走好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提供珍贵滋养。由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指导,既“顶”马克思主义的“天”,又“立”中国国情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一方面,要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理论自信。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武装和理论指导,斗争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马克思主义是斗争精神丰沛、斗争品格突出的革命理论,新时代开展伟大斗争必须学好马克思基本原理这一必修课、用好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思想武器。自觉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在学深悟透上下功夫、把握要义、掌握“真经”,熟练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强化辩证思维、问题导向、系统观念、底线意识,扎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复杂局面、驾驭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具备“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斗争视野。理论创新从不封闭、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斗争话语体系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斗争策略,新的赶考路上我们必须继承其斗争策略、发扬其斗争品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根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是我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的勇气之所源、骨气之所本、底气之所在,孕育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风骨和秉性。我们要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珍贵的历史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继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理学理哲理,在百年变迁、中西对比、现实关照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斗争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的征程上,必须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保持坚韧的斗争意志,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二)涵养政治定力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发扬斗争精神,必须把准政治方向、分清大是大非,即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站稳政治立场。首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党和国家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勇毅前行、开创未来的现实需要,更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走好新赶考之路的必然选择。抚今追昔,斗转星移。曾经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从仰视世界到平视世界的巨大转变。斗争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要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基调的政治领导作用,确保斗争不走样、不变形、不迷航。其次,树立“两大理想”。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心中永不熄灭的精神灯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不忘先辈之苦、勿忘民族之难,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筑信仰、增信念、强信心,树牢“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远大理想。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境界和高度自觉,炼就“金刚不坏之身”,释放思想伟力、凝聚磅礴力量。最后,胸怀“两大梦想”。将斗争基点放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将中国梦与个人梦结合起来,落实到一言一行之中,在斗争实践中不断砥砺、经受考验。“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要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斗争立场,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丝毫没有妥协让步的余地,应敢于斗争,既不怕事,也不惹事。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定不移,守住政治底线、法律红线;在小事小节中,也要讲原则、讲斗争,“好好先生”并不是真正的好人,要知敬畏、存底线、讲规矩。应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

(三)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是一个有着56 个民族和14 亿人口的大国,立足人民性、发扬斗争性,时刻围绕人民这一“江山”,时刻将人民群众安危冷暖作为斗争的核心基点,是我们不断取得胜利的最大底气。一是始终代表和维护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利益只属于最广大人民,党始终紧扣民心、永葆初心,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始终将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作为党执政的最大危险。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国坚持人民至上、尽锐出战、殊死搏斗、斗争昂扬,采取围堵清零战略,与美英相比,我们规避了数亿人感染、众多人死亡的局面。二是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创新创造的潜力活力,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斗争目标实现的前提条件。犹如淮海战役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渡江战役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中同样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创造性,汇聚不竭“源头活水”,彰显人民无限伟力。同时,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学习斗争本领、投入斗争实践,用勤劳、智慧、勇气迎接一系列风险挑战,继续实现“不可能”、创造新成就。三是确保人民共享斗争成果。制度好不好、道路正不正确,事实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党100 年的斗争史、发展史始终紧扣初心使命。发扬斗争精神,应确保人民同享斗争果实,把14亿中国人民的幸福作为斗争的最高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超过81%的美国民众对美国民主表示担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民众对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满意度分别为95%和98%[22]。可见,中国人民是真正地享受全过程人民民主,而不是在选举时讨论叫嚣、选举后束之高阁。

(四)丰富实践经验

“斗则得,服则失。”有伟大斗争才有伟大胜利。培育斗争精神、锻造制胜利刃,一刻也离不开斗争实践。一是塑造鲜明品格、保持斗争的心态和自觉。立足新发展阶段,基于面临的风险和考验,始终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23],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确定了斗争目标就以钉钉子精神坚韧不拔部署落实,以坚强的斗争决心、坚定的斗争意志、强大的斗争能力投入到实际行动中,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二是增强底线思维、加强斗争历练。提前做好战略谋划,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当杜其萌”“当绝其根”的斗争魄力应对风险挑战。斗争不是喊口号,而是要在艰险挑战中磨砺筋骨、在风雨锤炼中增长才干、在大事小事中掌握方法。三是掌握正确的斗争策略和高超的斗争艺术。斗争是一种勇气,更是一门艺术。要驾轻就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家本领,善斗争、会斗争,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认清底线、红线、安全线,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看问题,总结斗争经验、改善斗争方法,少一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狭隘思维,多一分“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气势和魄力。“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大方向要正确,重点明确、战略得当、把控细节,把统揽大局与细致精当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细节之处损害大局。四是锻造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多选择一些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在斗争实践中经过磨砺、经受考验的干部,在斗争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持续激发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接好历史的接力棒。例如,在基层摸爬滚打、淬炼成钢,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和智慧挥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基层党员干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党员的责任担当和初心使命。总之,实践是第一窗口,是认识真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最好途径。唯有深入斗争实践、探索斗争真理、把牢斗争目标、总结斗争经验,才能赓续民族血脉,创造更加伟大的胜利。

猜你喜欢
斗争马克思主义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8
拿出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