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慧
(兰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从上海石库门寻找光明的探路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1]。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核心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2],一经形成就熔铸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在救国实践和复兴伟业进程中不断丰富完善,集中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精神风貌及党性宗旨,谱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开篇。
伟大建党精神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遵循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源自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探索,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源自中国早期建党的斗争实践,分别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时代动因,三者共同催生了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历史,超越历史,淬炼于一百年来救亡图存历史征程中,厚植于民族复兴的百年峥嵘岁月之中。中国人民在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之中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胚胎,构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渊源。
近代中国,国家蒙难、民族蒙辱、文化蒙尘。中国深重苦难的历程,需要追溯至19 世纪40 年代英国殖民主义者为扩大殖民地而发动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3]。中国社会发展脱离原来的轨道,开始丧失主权和尊严,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无法掌握,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该何去何从?有识之士开始思考抵抗外侮、救亡图存之道,谋求人民的幸福、拯救国家的危亡、挽救民族的命运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成为近代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历史任务。
各个阶级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各种革命运动接连而起。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给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沉重打击,但是作为小生产者,又缺乏新生力量的领导,不可能找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的正确道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高举“自强”“求富”以强盛国力,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睁眼看世界,完成了思想理念从“守旧”到“创新”的改变,但是,仅仅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绝不能使中国成为独立强国。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积极投身近代教育事业,创办刊物,引进新知识新文化,开启民智,但是,在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是行不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没能拯救中国。上述各种救国方案皆以失败告终,这些救国实践和探索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所做的努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点,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胚胎。
伟大建党精神生发于真理,蕴含着真理,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之中,贯穿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始终。马克思主义以其非凡力量在中国生根,以其独特的思想理念指导中国革命,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依据。
在近代仁人志士反思封建制度以及初步探索失败之后,找寻新的理论和道路成为他们对新知的最迫切渴望。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经过上下求索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救国救民的真理,给陷于彷徨和苦闷中的中国人民看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作为新生力量,马克思主义满足了当时中华民族复兴的迫切理论需要,为知识分子寻求社会革命前途和推动社会进步提供了科学理论武装。一种理论学说之所以能被人们广泛接受,在于它总是以某种内容或形式的吸引力满足人们的需要。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它不仅迎合了当时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实践的需要,而且给正需要新理论领导中国革命的无产阶级带来科学指导。
马克思主义集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和人民性于一身,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会灭亡、社会主义社会必将会胜利的社会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4]马克思主义跨越时空,跨越时代隔阂,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铺就了中国人民寻求自身解放和探索历史的道路,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影响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5]马克思主义对真理的执着造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对无产阶级解放的坚定信仰造就了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蕴含着的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造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鲜明品质造就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被压迫人民的解放联系在一起,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即选择了真理。
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中国早期建党斗争实践,传承于党和国家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中,并将最终归宿于实践。伟大建党精神作为蕴含着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张力的意识形态,正是在革命先驱建党的奋斗实践中孕育和产生,从而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产生的时代动因。
一定历史条件下一种精神形态的产生必定有其实践因素的促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中国早期建党斗争实践活动。早期的建党活动还要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在缺乏先进理论指导和先进领导阶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满足了当时中国人民迫切救国的理论需要。回顾党的创建过程,李大钊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立其基”和“导其先河”者,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陈独秀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发起者和组织者。二者相互呼应、珠联璧合,共同发轫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称其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1913 年李大钊留学日本,期间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结识陈独秀等人,初步积累了政治斗争经验,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接受和传播奠定了基础,这段时期成为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他后来回忆道:“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6]1916 年李大钊回国后,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爆发前后,他是认清十月革命伟大意义的第一人,并最先从中悟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真谛,相信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真理,相信无产阶级这个新兴阶级与马克思主义这个新生力量相结合,将解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中国于内忧外患之中。之后,李大钊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宣扬与传播,于1918 年发表《庶民的胜利》指出“一九一七年的俄国革命,二十世纪中世界革命的先声”,同年在《Bolshevism 的胜利》中指出“这次战局终结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Bolshevism 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1919 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受其影响,陈独秀开始与其一同寻求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办法。1920 年春天,陈独秀与李大钊南北呼应,共同筹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组织。1920年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人在老渔阳里成立共产党组织“共产党”。同年8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这里成立,点燃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颗火种,拉开了建党伟业的序幕。1921 年兴业路树德里中共一大的召开,后辗转到南湖红船上,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从渔阳里到树德里,再辗转南湖红船,就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政党诞生的基本要素和逻辑过程。”[7]中国早期的一切建党斗争实践都为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无到有的历史形态的转变,凝聚着革命先驱对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命运的坚定信仰,凝聚着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殷殷期望,凝聚着中国人踔厉奋发继承前人事业以及肩负历史重任的坚定决心,革命先驱正是怀揣着这样的坚定信仰和理想信念,才造就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层次分明,相互贯通,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逻辑体系。“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思想优势,是我们党不断创新发展的思想动力;“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不忘初心使命的实践动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精神动力,是我们党砥砺前行的意志动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强大道德优势,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感动力。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命脉与灵魂,是中国共产党在认知维度上认清社会现实后坚守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强大思想力量,展现党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求真品质。手握真理、胸怀理想,发端于建党之时,体现于百年征程之中,熔铸于中华儿女之血脉,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跨越过千难万险、穿越万水千山寻求真理的精神密码。
科学的思想,指引历史的航向,真理的波涛,一经喷涌而出就奔流不息。1919 年的五四运动让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建立中国共产党、走十月革命道路、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可能性,一群青年知识分子高举真理思想火炬,在凄风苦雨中苦苦探寻解救中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先进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中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解决中国社会根本问题的理论先导。从此,中国革命道路有了新的前进方向,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了胜利的曙光。中国共产党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由此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磅礴力量,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探索出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道路,最终引领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一次次绝境中获得重生,将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靠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
真理的信仰,引领时代的航向,理想的火焰,一经点燃就永不熄灭。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贫困人民的解放带来新的希望,革命先驱牢牢占据真理和道义,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目标方向。李大钊指出:“共产党是共同生产主义……共产派即无产阶级主义,对于政治要达到无产阶级居于领导地位。”[8]。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错把墨水当糖水食用,还笑称“真理的味道是甜的”。方志敏在狱中写道:“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9]这就是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光芒!百年峥嵘,风雨历程,一个政党有了崇高信仰和远大理想,就能在黑暗中出发,向光明而生。中国共产党正是心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才能高举真理和理想的旗帜逐梦前行,为无产阶级和贫苦大众实现解放而奋发有为、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宏伟篇章。真理之光照亮征程,理想之火点燃斗志,信仰如火炬,理想如明灯,烛照共产党人的奋斗之路,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引领时代,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信仰。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性质与宗旨,是中国共产党在行动维度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强大政治优势,展现党初衷不改、本色不变的担当品质。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贯穿党的百年历程,表达以赤子情怀守初心、以忘我精神担使命的崇高品质,构成了立党精神之基。
一百年前,革命先辈胸怀家国,经历漫长探索斗争,呕心沥血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基本内涵的伟大建党精神。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清楚地回答了要建立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这一基本问题。要弄清楚建立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这一问题,首先要清楚中国共产党是什么、代表谁。毛泽东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10]可知,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为民族谋利益的政党。那么,中国共产党代表谁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可知,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是人民利益的实践者和守护者。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性宗旨与价值理念的最终表达。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初衷不改,与中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动力,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改变了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改变了中国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境遇。新中国成立以前,社会积贫积弱、国家四分五裂、百姓民不聊生,中国人民毫无幸福可言。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确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制度,人民翻身成为国家主人,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命运。1978 年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历程,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消除贫困、摆脱贫穷,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升。2012 年党的十八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完美收官;在新的起点上,党带领中华民族奔向新的伟大征程,向人民交上了一份厚重的历史答卷,完美阐释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的风骨和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意志维度上面临巨大挑战和困难依旧迎难而上的强大精神优势,展现了我党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奋斗品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传承于中华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渗透于千千万万中华好儿女的血脉,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风貌。
玉不精琢难成器,铁经百炼方成钢。革命先驱上下求索,忘我奋斗的高尚品质不会与生俱来,需在长期思想淬炼中强化,在长期斗争历练中升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激发了革命先辈救国救民之情。他们经过不断努力和探索,找到马克思主义真理,创建中国共产党,确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走上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运用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贯穿党的革命历程,在不同时期外化为不同的表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表现为“未惜头颅惜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革命气概;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表现为“把我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拼搏奋斗;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浪潮席卷地,万里江山锦绣春”的拓荒勇气;在新时代表现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操。共产党人拥有穿透时空的伟力,在百年艰难历程中攻坚克难,绝处逢生,从黑暗走向光明。
没有天降国运,只有战斗不息,革命先辈怀揣伟大复兴梦想,以爱国相砥砺,以复兴为己任,顽强拼搏,斗志昂扬,谱写英雄的赞歌。从战争年代的腥风血雨,到和平时期的攻坚克难,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瘁力以从之,把不畏强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骨镌刻于自己灵魂深处,锤炼不朽精神品质。邓中夏刻画“请告诉大家,就是把邓中夏的骨头烧成灰,邓中夏还是共产党员”[11]的凌然大义……正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优良的作风,共产党人才能在白山黑水之间奋起抵抗,才能历经百年风雨而意志弥坚。一寸山河一寸血,共产党自强不息以战斗而为之,临危不惧以慷慨赴义而为之。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悲痛的历史记忆不会被遗忘,而英雄的宝贵精神品质在人们的记忆中永存。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政治品格,是中国共产党在情感维度上心系人民、心系祖国的强大道德优势,展现党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奉献品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最终价值指归之处,贯穿于党的发展壮大历史进程之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中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铿锵有力地诠释着共产党人对党的执着追求和与民同舟的崇高信仰。穿越历史的烽烟,跨越时代的革新,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始终镌刻在中华儿女的脊梁上,涌动在共产党人的血液中。中国共产党人用生命书写着忠诚。巾帼英雄江竹筠被捕后坚贞不屈,以“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的坚毅之情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在腥风血雨中,正是因为有一个个像江竹筠一样忠诚的革命战士不惜一切守护党,我们党才有了星火燎原之势,才能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中国共产党就是人民的精神寄托者,就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中流砥柱,就是民族觉醒复兴的时代引领,对于这样一个伟大政党,我们没有理由不忠。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沉淀和入党誓词百年历史的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誓守庄严承诺,时刻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人民谋利益,将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作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在为人民奉献的实践中升华成坚定信仰,熔铸于新时代新征程之中。
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2]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从闭关锁国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从苏区干部“夜打灯笼访贫农”,到红军“剪下半条被子留给百姓”;从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不能少”到疫情面前“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不退我不退”;从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奔向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和赤胆忠诚之心日月可表、天地可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与人民血肉相连,始终做人民最忠实的坚强后盾。中国共产党将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期待、不负人民的铿锵誓言,引领中国人民奔向幸福新征程。
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具有永恒深邃的时代穿透力。在人民层面上,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的精神支撑;在民族层面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觉醒和复兴的精神引领;在国家层面上,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精神保障。
实现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人的解放和幸福是千百年来人类共同讨论的话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唯物史观认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铮铮铁骨守初心、以血肉之躯担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
伟大建党精神以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团结人民,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我们党近百年来所付出的一切努力、进行的一切斗争、作出的一切牺牲,都是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12]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扭转近代以来的颓废,挽救了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人民,挽救了风雨飘摇的中华民族,挽救了内忧外患的近代国家,深刻改变了人民、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作为自己的终身信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就指出:“要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13]1949 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1978 年确立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真正富了起来。2012 年党的十八大召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将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问题作为国家的经济工作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攻坚克难、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制定精准扶贫方案,实施精准化帮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而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带领人民实现从被压迫被剥削到独立自主,实现从贫困潦倒到物富民丰,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向实现自由和幸福迈出了一大步。
伟大建党精神以穿越时空的伟力砥砺前行,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千百年的“小康”梦。
1979 年,邓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小康”目标,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是‘小康之家’。”[14]1987 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发展作出了经济上的战略部署。20 世纪末,人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两番,人民生活实现了总体小康。2002 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全面小康”目标,并明确表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15]2012 年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会议上指出:“从今天起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2020 年,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中国千百年来的“小康”梦有了圆满的结束,向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是矢志不渝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秉持伟大建党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压迫,实现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民不聊生到新时代的物富民安,带领人民实现了从“三步走”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后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美转变。事业的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不忘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党永葆初心使命,以史为鉴,砥砺前行,再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鸦片战争后国人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萌发。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曾一度处在世界的前沿,但是,鸦片战争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受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和社会危机日益严重,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为我独尊的天朝上国到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之灾,国人民族意识逐步萌发,大批深受传统文化和儒学思想影响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出路,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用自己的方式探寻救亡图存之道,诠释了救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林则徐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亲自编订《四洲志》,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为后来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科学技术奠定了思想基础。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初步萌发。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的又一次巨大灾难,“北洋海军”的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中国战败后,西方列强宣称“夫中国——东方之病夫也,其麻木不仁久矣”[16]。列强用“病夫”来形容中国不断衰落而又无力改革的现状,对这个曾经辉煌而现在落后于自己国家发展程度的民族嗤之以鼻。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海军军官英勇无畏、浴血奋战的斗争,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唤醒了中华民族救国救民的斗争意志。梁启超指出:“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至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有以后始也。”[17]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启了救国实践和复兴伟业的历史先声,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
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得到升华。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对中国权益的侵害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为,学生以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罢课、游行示威,坚定而明确地喊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以捍卫正义、捍卫尊严。后来阵地又转移到上海,工人相继罢工,商人相继罢市,中国民众的爱国热情迅速高涨,一度发展到高潮。这次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挽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运动,更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五四运动时期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以及爱国热情的迅速高涨,使得国人民族意识得到升华。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全面高涨。1931 年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中国民众反对日本侵略的要求愈发坚定;1937 年,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率先展开抗日救亡运动,在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出通电,向全国人民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8]183各地抗日救亡组织相继建立起来,全国舆论界群情激愤,各地大小报刊抗战呼声四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发展到了高潮。正如郁达夫所称:“中国若是一只睡狮的话,现在已经在睁眼睛,振精神,预备怒吼了。”[18]183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任务和中国人民最大的梦想,革命先驱怀揣民族复兴远大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东方巨龙”的转变,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命运。伟大建党精神积蕴于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特别是在奋进“两个百年”目标中迸发出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如今,中华民族正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个充满希望且自信的民族正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顺应新时代新发展,伟大建党精神将继续引领中华民族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时刻。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领导中国走过革命、走过建设、走过改革的征途,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救国大业的开天辟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兴国大业的改天换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完成了富国大业的翻天覆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并将在21 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的惊天动地。
救国(1921—1949 年):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救国大业的开天辟地。当时的中国有国却无防,如一盘散沙,内无民主受“三座大山”压迫,外无主权独立受帝国主义瓜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新革命道路,带领人民展开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和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伟大建党精神,百折不挠,浴血奋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兴国(1949—1978 年):从新中国的成立到1978年开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兴国大业的改天换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大地上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党又开始思考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充分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伟大建党精神,引领中国实现了国家空前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富国(1978—2012 年):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完成了富国大业的翻天覆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带领人民成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强国(2012—):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在21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的惊天动地。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完美收官,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中国共产党秉持着伟大建党精神,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带领中国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进。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实现人民解放和幸福、民族觉醒和复兴、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仁人志士“振衰微于亡国灭种之际,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建共和于革故鼎新之时,兴百业于一穷二白之上,倡改革于曲折前行之途,成小康于砥砺奋进之中,煌煌然成复兴之大气象”的完美诠释。新时代,新起点,探讨、弘扬和继承伟大建党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