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 沈国酰 王 欢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是采用知识碎片化的形式进行教学实践,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建立有效的数学知识框架。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需要进行一定的教学转型升级,创立整体领悟教学法,进而有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对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采用整体领悟教学法进行探讨和分析。
自组织理论最初起源于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一个部分既是构成主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因为其他部分的作用而存在。后来通过一系列的理论发展而最终形成自组织教学理论,指的是某个体系在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不会受到外力的干扰,这样所形成的体系,就被称为自组织的一种体系。这种理论能用于教学工作,能更好地解决教学知识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总体认知,这样才可以实现学生的进步。
整体领悟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其中的整体指的是一种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而领悟指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解悟。而教学法不等同于平常的教学方法,它更像一种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教学体系,从而能更加科学地进行教学实施。因此,整体领悟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但需要进行各个部分知识的教学,还应该注重整体知识体系的逻辑性和完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认知,有利于实现学生整体化的知识学习目标。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很好地打破原有的知识碎片化教学体系,重新进行教学模式的构建,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在自组织理论下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原则进行教学课堂的实施。首先,应该具有主体性原则。自组织理论是需要防止外部因素的干扰,那么教师就应该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把控,不能过多对学生进行干扰,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其次,应该具有科学性原则。为了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自组织学习,教师就应该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课堂引导。科学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探究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可以根据学生间的思想或者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课堂设计,组织学习活动。再次,体现出开放性原则。自组织理论环境下,组织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学习资源,或者信息、物质等,还可以是教学内容方面的重组,组织过程灵活,具备高度的开放性,这样才能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使其迸射出思维的火花,将学生学习自主性展现出来。最后,还应该具有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的设置,只有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多进行实践,才能有效实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为了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教学情境设定,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建立一定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内容学习更加感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对建立后续的自组织教学工作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导入环节,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花坛中开满了鲜花的美丽景象。创设学习环境,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设计得怎么样?”学生观看后,回答:“很漂亮。”此时,教师及时质疑:“如果这个花坛要让你们设计,你们会放什么样的花进去呢?”部分学生说出,“设计颜色丰富的花朵”。根据学生回答,对其进行引导,“花坛设计前,需要设计者对花坛面积进行计算,由于花坛的形状不同,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不同的形状,应该如何计算它们的面积呢?”根据情境顺利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入,“那么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让大家学会对多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教师通过建立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在进行整体领悟教学法的实施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总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究,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升。例如,“多边形面积公式”这节课内容的讲解,导入阶段,可以通过语言引导的方式完成,教师说:“这节课所涉及的多边形分别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同学们知道上述图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解吗?”并要求学生在不看教材的前提下,通过小组讨论进行不同图形面积的研究,可以运用以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进行联想。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提示,让学生在进行自组织探究的同时,可以向着正确的方向联想。教师将班级的学生进行分组,四个人为一组,进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讨论。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大组交流、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用什么方法求出它们的面积呢?”学生探讨后,回答,“一个长方形可以平均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那么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长乘宽除以2就相当于三角形的底乘高除以2,这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其他学生根据这一思路,总结出“平行四边形是扭曲的长方形,我们可以把左边的部分拿到右边去,这样就能形成一个长方形,也就是底乘高”。此外,基于上述结果,还有学生猜想“梯形面积是否也可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去推导,将两个一样的梯形倒过来对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的底边就是上底加下底,然后乘高,再除以2,就能得到梯形面积公式”。
教师在进行多边形面积的教学中,能从整体知识到每个部分知识的分析,这样能实现从总到分的教学过程。而最后需要进行整体知识的归纳,这样才能实现整体领悟教学中的目标。比如,“多边形面积”内容讲解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提问:“通过学习同学们能发现多边形的面积具有什么样的规律?”学生通过探讨,能总结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还是梯形,它们都能根据最基础的长方形面积进行推导”。可见,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后续学习遇到图形类问题时,可以借助该思想,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对学生总结内容加以完善,归纳整体知识,完成教学的目标。
在数学课堂上,运用自组织理论,需要教育者高度关注教学行为方面的优化,保证课堂活动的出发点回归本源。所有“教”的行为是为了“学”而服务,因此,无论是教学目的,还是教学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都应该体现出“学”的状态。因此,生本理念的运用至关重要,应该将学习权利交给学生,而教师则肩负调动学生兴趣的使命,运用自组织理论,强化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最大限度开发学生潜能,利用课堂环境和所学内容制定学习主线,完善自组织教学过程。
在教学期间,还需要教师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数学课堂活动的组织应该具备系统性和整体性;第二,课堂教学属于组织者、自组织二者之间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能力的成长,体现自组织理念运用特色;第三,运用整体感悟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较为有利,授课阶段以整个单元教学内容为切入点,分成不同课时讲解数学知识,但是,这种情况可能影响学生对整体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每节课授课前,还需要组织学生完成章节内容的复习,可以根据习题内容对课堂进行重组;第四,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建构,通过其本身力量,内化所学内容。
数学教师应该努力营造出“非平衡”的课堂状态,让学生产生疑问,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非平衡”是学生产生问题的重要基础,只有打破课堂的平衡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好奇之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还可以利用语言交流的方式,或者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打破课堂学生思想的平衡状态。与此同时,还需要找到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课堂上教师除了教学重任外,还需要找到特定时段教学效率影响的因素,横纵关联各影响因子,才能从时间和空间方面进行协调,优化学生自组织学习模式。只有量的积累才能发生质的突变,自组织理论的应用,教学环境高度开放,要求教师找到课堂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才能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拓展其思维,最终出现思维能力的提升。以“分数乘法”部分为例,教材限于篇幅和表达方式只能呈现少数例题,存在淡化“分数乘法意义”的客观现实,但这一部分却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部分,弄懂“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的原因和意义对学生正确应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比如,教师可从“200米的3倍”逐步过渡到“20元的1.5倍”再到“2元的倍”,帮助学生打通整数、小数、分数分别表达倍数关系在计算方法上的统一通道。当学生在表达数字关系方面、计算方法意义方面有所成长时,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就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容易被题干的表达词汇所限制。完成这一步后,教师可带领学生体会分数表达倍数关系时的表达方式,向学生出示“2元的倍”和“2元的”,诱使学生反复出声阅读、反复感受两种表达方式的顺畅程度,引导学生发现虽然同样是表达倍数关系,但分数倍数关系上如果带着“倍”字读起来很别扭,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数学题目中往往不在分数后加“倍”字。如此一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就不再是学生的疑惑,可以被统一归拢于倍数关系中进行理解和记忆,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效率可有所提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情境创设、教材重组、台阶搭建方式,让学生能顺利参与自组织学习,自身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学习体验,使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获得知识。
自组织学习体系,教师属于被组织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可能受到同伴或者教师这类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外部影响切勿超过学生自我适应、调控、组织。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否对学生自主发展的平衡性造成破坏,转变原有通过外部力量对学生进行改造的教学方式,变为由学生自发组织的课堂,使其经历自我设计、改造、批判和完善,最终能自我教育,实现能力的持续发展。教学实践表明,课堂教学不可按照固定的模式而展开,自组织模式的运用,也并不是将传统教师讲解的行为全盘否定,放任学生随意探索,而是以学生接受和吸收数学知识为前提,尊重其认知发展规律,巧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精准点拨,适时指导。自组织理论下的数学课堂,传递的是新型的教育观念,运用自组织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透彻,对其核心素养的形成也较为有利。因此,教师应该辩证地看待和运用该教学方式,平衡好自身和学生两种“组织”,这样才能将自组织理论的价值充分发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限于当堂所讲的新知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也可以使用,让学生建立起围绕解决问题应用新旧知识的意识,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以分数的乘法为例,学生可通过当堂所学的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也可通过前面学过的加法与乘法的关系还可以将分数视为除法,将原式变化为此外,教师放开对学生的限制,学生还能提供更多教师想不到但又符合计算规律的计算过程,这些都源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是学生面对数学题目时的思考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与传统以“教”为主的课堂并不相同,学生成为教学中“学”的主角,在课堂上更活跃,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方面更积极,对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这些解决方法都是学生调动思维自组织的成果,比教师的灌输能让学生记忆得更加牢固。而且,当学生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计算方法有疑问时,教师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辩论,让提出问题的和提出解法的面对面进行思维碰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依据理解得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整体领悟教学法对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更好地通过“整体-部分-整体”的形式进行一定的自组织学习,让学生对整体的数学知识进行基础的学习,然后再进行部分内容的学习,从而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框架,实现不同部分的关联,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更加应该采用自组织教学理论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