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 强,刁俊文
(1.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1331;2.重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1331)
国家的繁荣富强离不开英雄精神的指引和支撑,同时时代新人的培育也离不开英雄精神的引领和推动。习近平指出:“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1]因此,要科学把握英雄精神的时代概念,要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英雄精神培育,使他们科学理解英雄精神、认同英雄精神、践行英雄精神,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英雄精神是英雄人物给历史事件打上深刻个人印记中所呈现出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它是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形成的思想系统、价值系统和行为系统,是关于英雄的思想品德、价值立场、意志品质和行为表现的综合。从历史渊源上说,英雄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一起产生、转变、演进的动态过程。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展现出英雄精神最初的表现形式,一种人与自然之间不屈不挠、英勇尚武的斗争意识和英雄气概;在革命时期,英雄精神以一种革命的英雄主义气概为显现特点,英雄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而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英雄精神表征为英雄们为实现祖国的不断强大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勇于攀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社会中形成以学习小岗村等改革先锋为主题的现象,铸就了包含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和敢为人先为代表的精神标识。从时代呈现上说,新时代英雄精神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习近平指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英雄的人民创造英雄的历史。”[2]新时代英雄精神从广义上看则是以人民英雄、时代英雄为主体,建构一种以爱国、奉献、奋斗、牺牲为核心的英雄价值观,是关于英雄的思想品德、价值立场、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的集合。它从狭义上说是英雄精神品质与精神风貌的统一体,包含着爱国精神、信仰精神、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四种精神。
培育是指一种主体性实践活动,培育主体对客体进行长时期的、有效果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从而影响客体本质的思想和行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引领。新时代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的实质是培育新人的实践性活动。高校作为培育主体要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推进英雄精神培育工作。落实弘扬英雄精神的价值导向,遵循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以英雄精神的生发逻辑和客观运行规律作为培育内核,有效联合国家、家庭和社会对培育客体形成合力,实现大学生内心世界的正向形塑与归因,系统建构其对于英雄精神的理论认知、价值认同,形成与英雄模范人物的思想品德、价值立场、意志品质、行为表现相一致的英雄价值观、道德观和实践观。
爱国精神是英雄对于祖国的一种血脉之情,是中华全体儿女的行为准绳和价值旨归,同时也是英雄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这是一个有关立场的问题,也是我们评价英雄的根本标准。培植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培育把热爱祖国与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新时代爱国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英雄的人民共同开辟的光明之路,它将每一个体联系在一起,需要大学生把爱国之情投入到伟大事业的建设中。第二,要求大学生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每一个“现实的人”的价值实现都是服务于整个国家的战略性目标,要将自己理想的变量转化为实现伟大目标的增量。第三,厚植兼济天下的大爱情怀。新时代的爱国精神不应是狭隘的、感性的、排外的,理应是宽阔的、理性的、包容的,我们要积极培养大学生拥有宽阔的视野、理性的表达、包容的胸怀。
信仰是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种现象的依赖。信仰精神培育可以从三方面理解:第一,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地论述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3]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为其提供理论依据和信仰指引,我们才能把握时代动脉和解决时代之问。用英雄的鲜活生动事例来赋予马克思主义强大的人格力量,主动为马克思主义“行不行”破除信仰危机。其二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我们需要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理念、方法、机制、内容、环境等要素,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不好”解答疑难问题。其三是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培育信仰精神旨在指向更高的一种希冀与期盼,它区别于传统有神论信仰的等待救赎,要培植他们精神的自由不是精神本身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的精神意识,把与本体精神活动相耦合的人生理想放置于主体能动创造历史的客观进程中,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不能”实现消除困惑情绪。
奉献精神是英雄精神的鲜亮底色。奉献精神既表现为英模人物的情感态度,也彰显着笃定的实践品格。第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要以“人民地位至上”立主导,以“人民生命至上”谋共识,以“人民利益至上”定方向,将三种价值要素有效组合起来作为大学生的终极价值目标,并为之奋斗与奉行。第二,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英雄们甫一遵循的价值旨归,是将奉献精神向现实转化的结果,从而真正做到听民声、知民情、了民愿、解民题、守民心。第三,塑造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意志品质。一方面,要从思想上锤炼大学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斗争意识。“敢不敢”、“怕不怕”牺牲,是一种崇高的价值判断问题,当一事物的价值超越其他事物的价值甚至是超越生命价值时,英雄就会选择牺牲。因此,要敢于亮剑,克服困难,既立得起来又豁得出去。另一方面,要从行为上淬炼大学生坚定刚毅的战斗意志,矢志不渝地成为有正气、有血性、有斗志的新青年,敢于同强大的敌人浴血搏杀,敢于为伟大的民族冲锋陷阵,敢于替英雄的人民牺牲自我。
奋斗精神是彰显和弘扬我国英雄精神的持续动力所在。培育奋斗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培育热爱劳动的奋斗之基。时代新人要充分认知劳动的实质,认同劳动的意义,认可劳动的方式,把劳动英雄作为自身崇尚的对象,把吃苦耐劳的劲头作为青年人奋斗一生的精神土壤和现实养分。第二,培育敢于创新的奋斗之魂。创新是改变现实困境的思维工具,由此,要培植大学生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善于自我否定式的批判性思考,敢于突破常规。第三,培育拼搏进取的奋斗之力。拼搏进取是一种奋斗的过程、资本和境界,我们要培育大学生在道德层面的向上向善,保持敢于直面困难和挑战的精神状态,用拼搏进取的精神来凝聚奋斗力量、激起奋斗欲望、共享奋斗成果。
锤炼大学生的品德修为,培养“有道德”的时代新人。“百行以德为先”,高尚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品行引导着人的全面发展,净化着社会风气。“有道德”的时代新人即从大德、公德、私德的层面塑造道德认知、强化道德养成。大德是英雄道德观的根本,特别是在复杂舆论环境活水涌动,社会思潮的支流竭力贬损主流、极力遮蔽主流的信息化时代,如果大学生失去了道德的指引,就会在价值立场和实践方向上一误再误。公德是英雄们应然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彰显出他们公道正派的价值向度。大学生通过学习领会英雄精神中所蕴藏的“为公”“为民”的道德观念,能够强化其宗旨意识、奉献意识和使命意识,规范其公共参与的全过程。私德反映的并非英雄个人之私事,而反映的是他们对于德行的自我约束以及形象的自我维护,这关系到整个风尚氤氲的好坏。要求大学生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身上的优秀品德和英勇无畏,有助于大学生做到明辨是非,成为大公无私、严于律己的时代新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精神乃至于时代精神的精华浓缩,并非镜花水月般的虚无意识,是可感知的力量。培育英雄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形成了一种共同建构、彼此镶嵌的互补关系,两者拥有共同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诉求,英雄人物的鲜明品格和模范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群体,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对于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后续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能够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评价英雄模范人物的意识思维和价值取向,从而成为凝聚社会成员价值共识的前提。
英雄精神的培育能够有效凝聚民族力量。习近平指出:“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把每一项平凡工作做好就是不平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英雄群体、英雄人物。”[4]从根本上来说,群众即英雄,实现中国梦需要靠无数的平凡英雄来践行,通过培育英雄精神来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对青年大学生开展英雄精神的培育,一方面是树立“英雄来自人民”的观念,把英雄精神内化于心,使自己具有英雄属性,愿做英雄、争做英雄,成为随时准备着的潜在性英雄,成为自己、社会乃至于国家的英雄。另一方面,是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要明晰自己的价值取向是为了人民造福,代表人民多元化的价值立场,进而引领人民奔向幸福的自由彼岸。
首先,紧紧抓住授课教师“主力军”。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5]授课教师要善于从历史中寻找在此专业领域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以此人物为原型,用生动的语言讲述其英雄故事,透过故事阐述其中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使学生在英雄叙事的学理性熏陶中致敬英雄、奉献祖国。其次,牢牢守住课程建设“主战场”。一是体现课程建设的全面性,要发挥4门必修课的核心作用以及选修课的辅助作用,在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课程同向而行、协同发力的过程中呈现出课程思政的集群性效能。二是体现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在“课程思政”的维度上,系统地建设以基础课为主,以专业课为辅,以实践课为要的课程思政系统,为其系统化发展指明方向。三是体现课程建设的发展性,课程建设的动态发展要回应时代之变的需要,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主战场”的发展壮大,形成课程体系的动态革新和矛盾运动。最后,稳稳把住课堂教学“主渠道”。一是强化英雄精神培育的意识。二是明确英雄精神培育的各个目标。三是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首先,高校可以旗帜鲜明地开展以“新时代英雄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品质。例如举办宣传活动周,可以邀请一些先进模范人物、党员代表、英雄烈士家属、参加过抗击新冠疫情的人员以及从本校走出去并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校友来做讲座,讲述他们的先进事迹。同时,高校应该开展以歌颂赞美英雄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其次,高校要建设英雄精神研究的平台,一方面,要联系本校实际,形成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要师资力量的团队,共同打造和建立英雄文化研究中心,深度挖掘以本校为基础的英雄资源,为英雄精神的宣传工作提供一定的历史借鉴和现实依据。另一方面,组建以党员师生为主的宣讲团队,高校要鼓励宣讲团队和广大师生通过红色旅游、参观英雄故居、历史博物馆等方式来践行教学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切实的了解英雄模范人物,身临其境地学习英雄精神。最后,高校以多种形式宣传英雄事迹,活化培育英雄精神的方式。
首先,优化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的约束机制。一方面,以国家的法律法规生成外生性约束机制。一系列国家纪念日和重大纪念活动相继出场,这些制度化的形式,吹响了中华人民回望历史、缅怀英雄的号角;同时,党和国家运用法治思维捍卫英雄形象,强化对于网络空间的源头治理,坚定不移地展开互联网舆论斗争,坚决捍卫英雄形象,更好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另一方面,以高校的规章制度产生内生性约束机制。要将禁止谩骂和虚无英雄等底线性要求置入校规,要建立培育信息反馈平台和评估环节,有利于进一步指引培育方向和提升培育能力。其次,设置大学生英雄精神培育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激发大学生与高校工作者间的主客体性、目的性、主动性的相对固定化方法。一是以物质激励为基,二是以精神激励为要,三是以榜样激励为先,四是以情感激励为源,五是以自我激励为本。要通过结合之前的激励方法促使自我与英雄的精神境界深入关联,自觉塑造精神的坚强意志,自为提高理性的思辨能力,自愿铸造品质的修为境界,从大学生的自我激励中锻造英雄并产生更多的英雄模范。最后,群策群力,形成培育英雄精神的合力机制。培育大学生的英雄精神是一项由各种力量整合而成的综合性社会工程。各级党委政府应该承担起培育英雄精神的重任,尤其是党员干部在引领社会风尚中要发挥模范作用。同时,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位一体”培育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