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丽
(韶关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处于成长初期、发展潜力巨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产业[1]。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于重大技术突破,根植于重大发展需求,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对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源。韶关市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重要一员,曾经的“华南重工业基地”,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些年来,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引下,韶关市这座老工业城市开启了转型发展之路。现阶段韶关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通过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区域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面对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有诸多机遇,也有重重困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韶关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新发展阶段,推进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是第一要务。这要求各地区各行业必须从根本上摒弃以需求拉动和资源消耗为特征的传统增长方式,选择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新发展方式。国家因此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措施,包括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鼓励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激励淘汰落后过剩产能,支持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等。2017年4月和2019年8月,国家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先后公布了两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重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韶关市于2019年被列入了全国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行列,随后出台的《广东韶关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2019-2025年)》明确提出:韶关市将加速推进转型发展,以转型升级促进形成现代产业新体系[2]。这些转变发展方式的导向性举措,营造了绿色低碳发展的环境氛围,为韶关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韶关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环境机遇。
粤港澳大湾区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珠三角九个城市组成,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3]。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勾画了国际一流湾区的美好前景以及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宏伟目标,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辐射引领作用。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绘制的建设蓝图,大湾区将从四个方面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一些产业和技术将会加速转移和外溢,给周边地区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腹地和生态屏障,韶关市临近珠三角广阔的消费市场,拥有“小三线”建设时期奠定的良好工业基础以及发展新兴产业的丰富资源,立足本地优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大湾区产业体系,是韶关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历史机遇。
自2020年9月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之后,碳达峰、碳中和迅速成为热点话题,我国更加注重绿色低碳发展,各地区各行业也纷纷探索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国发〔2021〕4号),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设计了“总蓝图”,确定了分阶段目标[4]。这是国家层面针对“30-60”双碳目标做出的系统性安排,也是各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预示着绿色低碳将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低碳、零碳、负碳产业将面临广阔的市场前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要求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最终达到净零排放。对于韶关这样的老工业城市而言,此举不仅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型,而且开启了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覆盖诸多领域,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数字创意产业,以及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5]。在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各地区十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并依据自身区域特点进行了产业规划布局。然而,由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不多,各地区的规划布局相似度很高,模仿式发展较为普遍,极易产生技术同质化现象,存在部分产能过剩的巨大风险。因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不能取得突破性发展,那么产业竞争将会十分激烈,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比较高。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错位发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是韶关市必须重视的破解发展难题的有效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对科技创新能力要求更高,产业的发展也需要企业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员,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产出更多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而韶关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雄厚的财力支持研发投入,致使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受到明显制约。2019年,全市R&D经费投入19.1亿元,R&D投入占比1.45%,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偏低,与珠三角发达城市的差距十分明显。此外,区域内欠缺高端技术研发机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产出能力也有待提升。2018年全市专利申请量7 340件,专利授权量3 808件,分别占全省总量的0.9%和0.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91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66件,仅占全省总量的0.4%和0.3%。从企业的技术水平看,虽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突破了50%,但企业技术并没有实现整体升级,多数还是围绕原有产业开发少数几种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关键核心技术不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众所周知,技术领域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离不开大量的高端技术人才和高端技能人才的支撑。目前我国的人才分布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人才资源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人才明显不足;二是各区域人才资源还是集中在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资源十分短缺。珠三角是国内对人才吸引力较大的城市群之一,韶关市则是距离珠三角非常近的山区市,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珠三角发达地区,无论是就业岗位还是发展条件,都很难与珠三角城市媲美,在珠三角极化效应作用下,人才资源外流严重,区域内人才短缺,尤其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端人才奇缺,这对于韶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
韶关是一座拥有辉煌历史的老工业城市,2011年入选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自此,韶关人踏上了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漫长征程。2019年韶关市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全市进入了加速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积极培育发展新兴产业。2021年印发的《韶关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方案(2021-2025年)》把握区域优势和产业基础,提出了布局电子信息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及软件信息服务三大新兴领域,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发展的目标任务[6]。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韶关市既有毗邻珠三角的区位条件,也有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面对珠三角产业转移和电子信息产业重塑生态链的历史机遇,韶关市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专业特色园区,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正威国际集团落地高新区,开创了韶关市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新篇章,引进华天科技半导体封测企业,成功实现了韶关市半导体产业的从无到有。
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韶关市生态环境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拥有发展医药健康产业的天然优势,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依托自身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韶关市以打造医药健康产业制造中心为目标,积极培育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成立韶关生物医药高等研究院,助力新药研发及成果转化;谋划建设以生物医药为主的产业园区,搭建中药材种植与加工、化学原料药及血液制品研发与生产、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医药健康产业链,目前已聚集上下游企业60多家,东阳光药业、利民制药厂、青云山中药厂等多家企业在业内小有影响力。
大数据产业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韶关市在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关键要素(如交通网络、气候条件、电力资源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一直在谋划发展大数据产业。目前,省级大数据产业园——华南数谷大数据产业园已进入项目落地与招商阶段;华韶数据谷项目落户韶关,瞄准目标为国内最大体量的单一数据中心,预计达产后的年产值约35亿元;与一批大数据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移动5G智慧城市项目、广东联通BPO项目、广汽测试中心项目纷纷在韶落地开发,为韶关市的大数据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应的创新支撑体系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近年来,为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韶关市围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研发投入强度呈现逐步上升之势,2019年与2015年相比R&D投入占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也初显成效,2020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跃升至308家,近几年新增的省级研发平台有74个,国家级孵化器、企业类省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2家新型研发机构成功落户,广东省高性能电极材料创新中心获批筹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受到高度重视,启动实施“丹霞英才计划”,积极引进紧缺适用人才,2020年以来已有70名产业发展领域紧缺适用人才加盟韶关。与此同时,韶关举全市之力招商引资、招财引智,召开产业招商大会、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等,出台“3+3”专项行动计划,制定一系列扶持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全方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起步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在培育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动力,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韶关市应及时把握国家及广东省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认清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条件,通过优化发展环境、培养引进高端人才、提高创新能力、培育做强微观主体、构筑创新载体等路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实现区域整体经济实力持续提升。
发展环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韶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在培育发展阶段,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有一个宽松的营商环境尤为重要。为此,政府应积极改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提升区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保障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公共服务和中介服务。要逐步放宽市场准入,缩减负面清单,加强知识产权法律保护,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产业生态圈。加快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银行资金和产业项目对接合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融资的有效性和可得性。多举措激励企业凭借区域丰富的生态资源打造竞争实力,聚焦前沿技术研发市场需要的产品,避免同业恶性竞争。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有着极高的依赖度[7]。韶关市要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需要引进培养一批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专业人才,壮大人才队伍,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第一,要进一步落实“丹霞英才计划”,加强对人才的政策支持,通过建立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人才基金等方式,着力解决引才难、留才难的问题。第二,要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对接合作,共建人才实训基地,定向培养、定制培训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第三,要通过重大人才项目聚集领军人才,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团队,解决重点领域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第四,要更新人才管理理念,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打破身份、地域、部门的桎梏,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人才潜力,提升创造力。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韶关市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上取得实效,需要大幅度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供给。针对区域内技术创新能力弱的现实状况,韶关市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付出努力。一是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确立科技创新的方向,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二是鼓励本地企业与发达地区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支持企业设立专门的研发机构,进一步提高韶关市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增加研发人员[8],调动研发热情,促进企业技术向整体升级迈进。三是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行业组织开展合作,搭建产业创新中心和高端创新平台,实现技术信息及科研资源的共享。四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利益共同体[9],协同研究技术突破面临的疑难问题,突破产业发展的技术障碍。
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微观主体,企业的状况与实力直接影响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韶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处于萌芽和早期发展阶段,发展道路漫长且充满了不确定性,亟待培育做强新兴产业企业主体,以应对发展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现阶段,培育做强微观主体,第一,要在创新型领军企业上做文章。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创新带动作用。第二,要重视中小微企业成长,通过实施“专精特新”培育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发挥中小微企业在创新体系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第三,要加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研发平台建设,营造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推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载体与平台。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构筑产业发展的创新载体,是韶关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保障。韶关市应立足现有发展基础,进一步完善各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优化产业园区的资源配置,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要探索园区共建模式,通过与大湾区发达地市联合共建产业园区,利益共享,合作共赢,推动产业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明确各产业园区的发展重点,统筹形成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格局,如在莞韶产业园布局大数据产业,在莞韶产业园、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在武江产业园、翁源产业转移工业园、始兴产业转移园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等,依托区域特点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布局和资源浪费,为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