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遵循、逻辑理路与实施路径

2022-03-17 09:56张子文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劳动职业

韩 雷,张子文

(1.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50;2.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天津300408)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努力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并实行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至此,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我国教育体系、贯穿于各学段,劳动教育在“五育”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应用型高校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及生产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具有较强行业特点的高校。目前,应用型高校正成为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不难看出,发展应用型高校的理念正逐渐被学界所认同。那么,在这一境遇下,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也就成为应用型高校所应回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及在开展劳动教育中的特殊性

应用型高校是从2000年以来通过校际合并、转制、升级后所新建的一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应用型高校已初具规模,在劳动教育中的特殊性逐渐显现。

(一)应用型高校的特点

与传统高校不同的是应用型高校是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生产力不断更新的背景下而形成的一类新兴高校,因此这类高校所具有的特点较之传统类型高校也有所不同。

第一,在培养目标上的特色。应用型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注重“能力本位、应用导向”,[1]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这就使得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了很强的目的性,同时也使得各项课程的开设围绕“能力本位和应用导向”进行。具体而言,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体现了应用和技术技能的统一,能够使学生较早的形成职业思维、进行职业规划。

第二,在培养模式上的特色。应用型高校多在原高职院校转型的基础上成立,隐含了原高职院校的某些特点。但随着应用型本科招生的不断增多,其本科学校的性质也越加鲜明,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从教育体系的归属来看,应用型大学应该选择本科层次教育的职教体系。”[2]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本科高校特性,也蕴含着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一种“双元”式的培养模式。其一,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这种理实课程同职业标准衔接。其二,满足学生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的现实需求,渐进地培养同学们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其三,注重对同学们“工匠精神”的厚植,以及对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的培育。

第三,在办学理念上的特色。应用型高校在办学理念上参照了德国、瑞士等国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融合了高职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即“应用技术型高校是一种基于职业教育,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融合创新的高等教育类型。”[3]

(二)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性

应用型高校同其他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学校类型相比,在劳动教育中所体现出的特殊性既是自身开展劳动教育的优势所在,也彰显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特殊性。应用型高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育方式、培养模式中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的应用,也就是说将“应用”视为基本的教学遵循。劳动教育注重对青少年劳动主动性的培养,逐渐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价值理念,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和知行合一的价值追求,能够将劳动理念、劳动价值等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从这一层面来看,劳动教育同应用型高校有着不谋而合的内在价值取向。另外,由于应用型高校是以培养应用类人才为主的高校,为在校生提供了良好的设备、仪器,搭建了先进的实训、实验场所用以开展教学实践,为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上,应用型高校与学术型大学均属于高等教育体系,但他们之间的差异也是非常鲜明的,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的特殊性使得应用型高校具有了自身的行业特色,而在此基础上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如何开展劳动教育也具有了鲜明的行业特色。

二、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价值遵循

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具有较强的行业特点和专业特性,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既要遵循一般的价值导向,也要突出应用型高校自身的特点,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劳动教育。

(一)以涵养工匠精神为基本主旨

“工匠精神”是一个复合概念,是职业人、职业伦理与精神的升华。作为“工匠精神”专指那些具有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素养的专业技术人员的统称。工匠精神具有广袤的内涵,可以是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和专业敬业[4];审美、创新、求精和卓越[5];也可以是技艺的崇尚和对创新的执着,工匠精神的灵魂在于对价值理想的追求。[6]但作为工匠精神恒久不变的内涵便是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生产工具更新换代周期被缩短,那么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人员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作为支持就会逐渐被淘汰和边缘化。确切来说,“工匠精神”对企业产品质量提升有显著影响。[7]涵养“工匠精神”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参与到劳动体验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培育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8]则是最为精当的路径选择。应用型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以技术型人才为主,毕业后多会选择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基于此,应用型高校通过劳动教育来涵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体现出应用型高校的行业特色,才能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更能将劳动教育贯彻落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涵养应用型高校大学生的“工匠精神”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发展之必然,同时也是劳动教育的基本主旨所在。

(二)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基本要求

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中劳动被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9]因此,我们要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劳动观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待劳动的态度、观点的总称,一个人持有什么样的劳动观对于工作、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却令人担忧。有学者对茂名市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分析显示,“毕业后最想去的单位中,想去政府、事业单位的学生占60.02%,私营企业占37.25%,期望去农村基层的学生只占2.73%。”当大学生在被问及劳动态度时,“46.65%的大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参加体力劳动,24.98%的学生认为劳动创造未来。”[10]可见,开展劳动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劳动观刻不容缓。应用型大学生是具有特殊技能的准职业人,他们是否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对于自身的职业定位、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劳动观是被具体化了的价值观,表现为对劳动的热爱、崇敬和敬畏,它可以为行为主体的人提供奋发向上、克服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形成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积极态度。由此来看,应用型大学生劳动观的培养需成为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这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而且是应用型人才的内在价值诉求。

(三)以培养职业责任感为具体价值指向

“三鹿奶粉”和“苏丹红”等事件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引发了人们对职业责任的深度思考,同时人们也逐渐意识到职业责任感的缺失或不足所带来的危害不仅影响到个人的职业发展,而且对社会产生极大危害。这也就不难看出,职业责任感对于从业人员的重要性。作为职业责任感不仅是每一位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素养,而且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内在驱动力。确切来说,“职业责任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11]“需要通过外部的行为表现才能获得具体感知。”[12]应用型大学生的未来就业倾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如果没有强大的职业责任感作为支撑,就会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因此,学校需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培养应用型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从而确保他们在工作中具有积极的心态、良好的素养、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职业道德。劳动教育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教育,它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工作理念为目标。在劳动教育中,大学生通过对劳动理论的学习可以明确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和责任意识;在实践上,大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来体悟劳动,达到锻炼身心的目的,尤其是在参加顶岗实习、实训操作、企业实习等工作中更能了解到具体工作的运行方式、工作技能、增强对职业的认知、深刻领悟到职业责任的具体意涵。可以说,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上的作用是显著的。其一,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前便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职业体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形成对职业责任感的了解。其二,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为大学生厚植正确的价值理念,包括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合作进取等,这在抵制负面价值理念上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

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需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开展什么样的劳动教育,这是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劳动教育路径选择的逻辑先在。质言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逻辑理路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相统一

“意见”中对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意义、课程内容等进行了说明。如“意见”中指出:“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借助劳动理论课程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为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课时安排等情况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如职业院校开设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阶段的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32 学时。这就使得劳动教育在新时代具有了新的特点,既加强劳动教育中理论学习和具体实践的统一。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需做好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和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安排;结合学校的特点、生源状况正态分布劳动理论学习和劳动实践课时才能使学生在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的统一中体悟到劳动的真谛,为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创造条件。

(二)正确区分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存在着差异。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中都包含了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都深化了学生对劳动的重视。劳动技术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人们很容易将劳动技术教育等同于劳动教育。同一般本科类高校相比,应用型高校具有相对完善的实训车间、实验设备等教学场所,有助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但是,劳动技术教育同学生的专业相匹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是一种专业学习。从这一层面来看,劳动技术教育并不能完全达到劳动教育的预期目的,仅是侧重于某一技能的习得。这也就不难看出,为什么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之前需区别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之间的异同,分清劳动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主次,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否则劳动教育就会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同化,进而导致劳动教育被劳动技术教育所置换,劳动教育的意义也会被弱化。

(三)劳动教育实施同劳动教育考核相协调

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的分析中发现,劳动教育正式实施是在1958年,此后劳动教育被融入各学段的教学体系中。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并未被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中,仅是作为辅助性课程出现。“纲要”的颁布对于解决劳动教育考评问题作出了客观的规定,使得劳动教育正式成为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从三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考评进行了顶层设计,包括“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开展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并强调“推动将学段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学生升学、就业的重要参考。”应用型高校应遵循“纲要”的基本要求,在设计劳动教育模式的同时需考虑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和赋分方式,增强劳动教育考核的科学性,使得劳动教育更加系统化。

(四)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相结合

劳动教育的实施形式多种多样,应用型高校应在结合本校特色和学科特点来开展劳动教育。每所应用型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行业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上也存在迥异,这都为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劳动教育实施模式创造了条件。应用型高校在了解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来设计劳动教育、拟定劳动教育实施模式。第一,通过对比本地域内应用型高校来形成地域特色,通过对比全国范围内的行业高校来形成行业特色;第二,通过梳理本校的历史沿革,总结发展经验,形成核心竞争力;第三,注重同本地区农业、工业、高科技企业相对接,形成特色劳动教育模式。除此之外,应用型本科高校还需深入挖掘本校特色专业,以特色专业为切入点,融入劳动教育,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劳动教育课程品牌,促进课程劳育课程体系的生成。

四、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在结合本校实际,遵循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设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整体推进,系统发展,才能促进劳动教育实效性的生成。

(一)一个前提,探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

劳动教育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才正式成为各学段的必修课。与此相对的则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问题。应用型高校需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作为自身劳动教育路径的内在需要。首先,探索如何发挥应用型高校在仪器设备、实训车间上的优势,为其他学段劳动教育的开展营造实践空间,增强学段之间的联系,促进劳动教育一体化的生成。其次,探索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建设同时也是应用型高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应然之举。因为,劳动教育贯穿教学体系的各学段,而大学学段又是升华劳动教育、厚植劳动价值观的最后阶段,如果没有对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分析,不了解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与状况,也就无法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因此,研究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不仅是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且也是劳动教育路径选择的应有之义。

(二)二元共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课程建设

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和系统的课程建设作为保障,这样才能确保劳动教育有条不紊地开展。其中,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劳动教育得以实施的前提,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是劳动教育得以开展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中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13]劳动教育被正式纳入高校教学体系后迫切的需要一支技术过硬、专业素养高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第一,配齐劳动教育师资力量,这是劳动教育生成的前提。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劳动教育师资力量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从事劳动教育理论讲解的教师、一部分是从事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师。学校通过校内选聘、外部“引援”等方式来组建专兼职劳动教育师资团队。第二,聘请行业内专家、劳模、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等先进人物加入到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提升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软实力,这是深化劳动教育师资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第三,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在科研、技术、教学方面的优势,为劳动教育教师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这是增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的内在需要。

通过对“意见”和“纲要”的分析可以发现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劳动理论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作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也应遵循这一标准。在劳动理论教育中需涉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劳动保护、劳动法律常识等内容;劳动技术教育应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学习;在劳动实践教育内容中应涉及义务劳动、公益劳动、社会劳动等内容。此外,在劳动教育过程中,专业课程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提升劳动教育的效果、增强学生们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们对工匠精神的认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三位一体,家、校、社会协调发力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有积极向上的环境作为依托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怀、形成劳动习惯、养成劳动品质。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应从家、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协同发力,增强劳动教育的系统性。

第一,家庭劳动环境。家庭劳动是劳动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的前提。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不应忽视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家庭劳动教育注重培养同学们的日程生活技能,如洗衣、做饭、家务整理、自己内务清理等,可见,通过家庭劳动教育能够使同学们形成基本的劳动素养、逐渐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二,学校劳动环境。学校可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劳动文化活动,营造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氛围。如举行劳动教育周(月)、校园劳动竞赛、评选校级和院级劳动能手,每学年举行劳动教育表彰大会;加强学生处、团委之间的协作组织学生们结合重要节日,如“五一劳动节”、“雷锋纪念日”、“植树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于那些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表彰,形成激励机制。各二级学院、图书馆、后勤、团委、学生处等部门结合自身部门特点为学生开辟勤工俭学岗位;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的作用,为同学们提供创新创业信息和技术支持,组织学生们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红色之旅”等校内外活动。

第三,社会劳动环境。“意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因此,应用型高校需在校内劳动教育的基础上拓展劳动教育空间,将劳动教育延伸到社会。学校应主动同企业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顶岗实践机会,也可以同当地的社区服务中心、敬老院、学校、农场、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为同学们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四)四维同步,构建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对于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劳动教育的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但重点是让受教育者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理念,形成对中国共产党劳动精神的认知,在现实中能够形成自觉抵制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同时厚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的理念并以此对未来的工作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确切来说,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应将明理论、懂历史、重现实和谋未来的四维同步,这样才能使得劳动教育的意义得以体现。第一,对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进行系统的梳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语境中的劳动观,劳动的意义,从而使同学们能够对劳动形成基础性认识。第二,总结中国共产党开展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使得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体悟到中国共产党的劳动精神,从而增强对党的认知。第三,激活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通过劳动教育使得同学们树立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尚俭戒奢的良好品质,抵制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负面影响。第四,要通过劳动教育使同学们形成对劳动的正确认识,厚植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为未来的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正如列宁所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15]作为应用型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置于教育、教学的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在职教体系下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研究如何利用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拓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深化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式发展的探索。总之,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既要体现劳动教育的主旨,也要体现应用型高校的特色,既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也要赋予劳动教育以新的时代特色,这样才能使得劳动教育的实施具有实效性和时效性,才能使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才能明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16]

如何高效的在应用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一项即系统又复杂的工作,需要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来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才能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先导。为了使得对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还需借鉴认同学、组织行为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并通过社会学的调查分析来测评大学生对待劳动、劳动教育形式的态度,以便学校有的放矢的开展劳动教育及相关工作。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劳动职业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职业写作
热爱劳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爱的职业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