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听觉审美感知的塑造与解放研究
——以盐城城市声音景观构建为例

2022-03-17 09:51周晓燕浦婧仪
关键词:声景盐城景观

周晓燕,施 雯,王 璐,浦婧仪

1.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江苏盐城 224051;2.盐城黄海湿地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江苏盐城 224051

声音,作为人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对于营造记忆和归属感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体技术的革新,促使大众听觉审美感知发生了根本变化,大众借助技术成为流行音乐等诸多听觉艺术共同的创造者。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对大众审美感知的重塑与改写问题,表面看,指向的是日常生活,其实质指向的是城市形象塑造等政治问题。我们以江苏世界自然遗产城市——盐城的声音景观构建为例,论述关于大众听觉审美感知的塑造与解放问题。

一、国内外声音景观研究概述

研究表明,人类可以通过听觉以外的其他任何方式重构记忆画面和社会情境,但对音乐的记忆只有一种,就是忠于其已有的形态。当人们初听某段音乐时,音乐的速度、节奏、旋律即被大脑忠实记录下来;听觉的这一特性,使音乐成为丰富感官世界、唤起地域认知、激发情感共振的利器。[1]

声景的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默里· 谢弗(Raymond Murray Schafe)率先提出,其开创性地建立了声生态学科,围绕声景教育与研究开展“世界声景计划”。201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定义声音景观为“在特定背景情景下,被一个人或一群人所感知、体验或理解的声音环境”。目前,声景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个融理工文艺经管农各学科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相关成果主要被应用于“声音遗产”保护和处理实际声音风景问题。

通过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1997-2020年发表以“声景”为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的中文论文,最终检索结果显示,中国声景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伴随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短视频平台的兴盛、视听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相关研究论文累计数从2005年开始不断在数量上有所突破,从2009年突破50篇,2012年突破100篇,2016年突破300篇,到2022年5月突破630篇,研究热度不断提高。代表性的有傅修延《为什么麦克卢汉说中国人是“听觉人”—中国文化的听觉传统及其对叙事的影响》(2016)

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听觉情有独钟;王敦《听觉文化研究:为文化研究添加“音轨”》(2012)主张借听觉话语稀释视觉话语泡沫,达成对感官文化的整体均衡思考;周志强《声音与“听觉中心主义”——三种声音景观的文化政治》(2017)强调声音政治批评;曾军《转向听觉文化》(2018)将听觉文化问题域概括为与“声音”和“听觉”有关的当代文化现象及其问题,均各有侧重地涉及声景研究,希望从中获取审美治理和文化治理资源,进一步将声景概念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相结合,营造独特的空间特色音景,而进一步强化城市人文属性的鲜活内容相对较少。

二、声景研究应用的部分范例

1.世界声音景观计划

20世纪70、80年代,温哥华城市发展造成声音景观日益恶化,雷蒙德·默里·谢弗发起“世界声音景观计划”,在加拿大和欧洲进行了两次主要的“巡回”录音,通过建立声音景观素材库和出版唱片《温哥华声音景观》《加拿大声音景观》《五村声音景观》,对各地的良好声学设计和不良声学设计实例进行分析。至今,许多著名的国际电子作曲家,还在其中寻找声音素材。

2.都市发声计划

2005年至2006年,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七位英国声音艺术家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四个城市进行录音和声音创作,并邀请城市居民用文字描述最喜爱的城市声响。中英双方的艺术家撰写了多篇关于该计划的文章,形成《都市发声:城市·声音环境》一书。参与本计划的艺术家和策展人秦思源(英籍)创办了北京第一家声音博物馆,收录了北京人特有的儿化音、大杂院特有的戏剧声、胡同里冰糖葫芦的吆喝声和鸽哨声等老北京声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

3.青岛苏州等城市形象宣传片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2018峰会在青岛召开,《倾倒世界》城市宣传片构建了高清晰度的青岛声音景观,其特点是使用海浪、海鸥、帆船、港口装卸货物、中亚班列汽笛、钟表齿轮、当地童谣等大量的标志音,既激发了强烈的地方情感,又传递了地域特色文化。

苏州城市形象宣传片《美丽苏州》以鸟鸣声开启整部短片后,再逐一展现评弹、昆曲等地方特色听觉文化,通过独具地域特征的环境音响、方言俚语、传统音乐,展现江南水乡的婉约之美,拉近了听众与苏州的心理距离。

4.《歌声飘过40年》节目

2018年,央视推出《歌声飘过40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节目》,“对美好生的向往”“对祖国的歌颂”“表现不同社会阶层”“影视作品的代表”“声乐发展的里程碑”“公益歌曲”等六个“图层”分别绘制声景地图,对四十年来国家的强盛美景进行总结。这种节目策划方式成为构建声景地图的一个范例。

三、盐城声音元素开发利用的实践和不足

盐城,虽然没有系统地组织开展声景研究,但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很多领域积极开发利用声音元素,其中不乏受到各方好评的经验做法。

1.城市声环境持续优化

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对市区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在集中治理脏乱差的过程中,同步处理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噪声污染问题,切实净化了城市声环境。根据《2020年盐城市环境质量状况报告》,全市声环境质量较好。

2.自然声景走向世界

黄海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推介片中,大海隆隆、芦苇沙沙等物理声景和生物声景为申遗成功增色不少,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评委们不仅记住了东方湿地之都的生态美景,更听到了仙鹤神鹿世界的亲切呼唤。

3.本土音乐精彩纷呈

盐城是淮剧之乡,2016年现代淮剧《小镇》荣获第十五届文华大奖,2019年《爱我你就抱抱我》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盐城成为首家获得“文华奖”“群星奖”两大国家级奖项的地级市。盐城音乐人还创作出了《盐城真漂亮》《我家在盐城》《湿地恋歌》《盐之城》等城市形象宣传歌曲。

4.声景设计不断深化

近两年,盐城聚龙湖百米音乐喷泉、新弄里广场《天籁之音》、黄海森林音乐节、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沉浸式戏剧等视听景观,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去年,全国首家“淮剧城市会客厅”——喜马拉数剧有声书屋在欧风花街正式开放,线上线下向大众同步提供听、说、学、唱一体的淮剧体验;还有中华海棠园、建湖九龙口“淮剧小镇”都有望成为新兴的声音景观集中地,为盐城文旅事业添彩。

盐城城市声音景观构建已有一定基础,但是从整体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听觉名片不够“出圈”。多年来盐城人众口传唱,而外地人也有一些印象的关于徐秀娟、燕舞的曲调,已不太适合代表城市发展新形象。现有城市形象宣传新歌曲的传唱度不高。淮剧在艺术界享有盛誉,但是缺乏社会流行度。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的现代化篇章的同时,盐城需要一首属于自己的《北京欢迎你》《成都》等类似流行乐曲来演绎面朝大海向未来、绿色转型作典范的新形象。

二是声音元素挖掘不够全面。其实,早在新四军重建军部四十周年时,盐城就专门采集200余首地方革命曲目,编撰成《盐阜区新四军抗战歌曲选》,不少是从未发表过的,但后续宣传没有跟进。盐城汽车、新能源等主导产业蓬勃发展,也在宣传营销上投入巨资,但未能产生如燕舞、森达之类的流行广告。我市生态之声除专业研究领域外,目前局限于作为一些宣传片的背景音,需要统筹力量,进行系统开发。

三是声音景观概念运用不够广泛。盐城市在城市建设中设计了一批声音景观方面的精品力作,但是局限于在个别地方“造景”,没将声音景观概念纳入整体规划考虑,覆盖面过于狭窄,导致本地人、外地人接触盐城特有声音的机会相对较少。

四、加快构建声音景观体系的对策建议

声音景观有助于人们更新城市认知视角,建议以“打造国内听觉名片标杆,增厚城市文化底蕴”为目标,系统整理盐城红色文化、湿地文化、海盐文化以及四大主导产业等背后的声音元素,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加以合理利用,用声音进一步赋能城市发展。

1.科学开展声音治理

中国人民大学王敦教授曾在《听觉名片》一文中举例,维也纳市政厅通往霍夫堡宫的“美食街”音响装置唯一放送的就是音乐会音乐,且有意控制音量,如同助兴的背景音乐;而北京地坛附近充斥着各种广场舞、街舞、商业叫卖等“违和”旋律,形同声音炸弹,与国外高水平“听觉名片”相差甚远。建议我市重视声音治理工作,在旅游景点、商业综合体、公园、学校等重点区域及附近,严格限制音响设备设置、控制播放内容和音量,不能让市民的美感回忆被各自为政的音响轰炸得荡然无存。

2.发掘城市内在声音

建议聘请高水平专业团队,全面探索让“本地人感觉自豪、外地人觉得好听”的声音密码,科学指导听觉名片设计工作。重点打造好“四个一”:一首城市代表歌,通过传统歌曲挖掘改良、邀请知名盐城艺人创作等多种途径,为盐城量身订制一支艺术水平高、能够代表本土特色、充满昂扬向上正能量且易于传唱的经典歌曲;一幅声音地图,组建专业团队,开展群众调查,进行实地走访,选取最能代表盐城的各种声音进行标记,形成完整的声音地图;一个声音库,开展声音文化记录行动,以实地录音的方式,收集、整理各种盐城特有的自然声音景观,以及传统地方小戏等人文声响,为盐城人留住乡音乡愁;一次学术推介,鉴于声音景观研究属于新兴领域,可考虑安排系列交流推广活动,邀请业内大咖进行研讨,进一步完善项目内容,并将项目成果开放给公众共享使用,使盐城声音成为沟通盐城与世界的内容密码和情感密码。

3.完善城市声音景观地图

建议将淮剧、新四军红歌、湿地特色自然声响等以网络新媒体格式重新制作,嵌入盐城城市风光带、公园、网红街区、慢行步道、跑步道和电梯、公交车、高铁车厢等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空间添加“音轨”,从听觉角度进一步彰显盐城地方文化特色,助力改变千城一面的固有印象。

4.引导唱响城市声音

除了现有城市声音的加工提炼外,建议设立专门奖项,如“金嗓子”“金话筒”等,鼓励盐城原创歌曲、优秀产业广告语、传统民歌改良等艺术创作,厚实盐城听觉符号。同时,与喜马拉雅、荔枝、企鹅FM等音频分享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鼓励知名UP主采用盐城相关音频作为正能量视频的BGN,为盐城声音景观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综上,大众审美感知的政治、文化、经济潜力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研究的热点,听觉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具有巨大的探索价值和空间,当进一步将声音景观作为城市景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听觉审美目光跟踪城市声音景观构建实践,

归纳其声音元素开发利用的实践和不足,将不同领域的审美经验整合到听觉感性领域中,重塑大众听觉审美感知,赋能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影响力,实现美政与美学经济的充分融合。[2]

猜你喜欢
声景盐城景观
景观别墅
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火山塑造景观
基于分析软件“CiteSpace”的声景研究英文文献知识图谱分析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