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强国背景下校企合作优选理论及方法研究

2022-03-17 09:13
机械职业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校企专业

温 宇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610208)

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建设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校企合作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在于它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院校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为了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势集成和合理利用,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产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优选理论,提出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途径与策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

(一)贯彻落实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需要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是要着眼全局和长远,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政、校、企、行等多方面参与的动力,激发职业院校发展活力;二是要着力落实提质培优,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实现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的转变。

(二)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需要

为加快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1]。通过深入实施校企合作,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还能有效地提升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

(三)加快职业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需要

“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是职业院校“十四五”期间发展愿景的现实载体,“双高计划”项目建设方案及任务书确定的建设内容,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推动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特色建设,通过不断创新带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提高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区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校企合作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道路。企业要快速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要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行业、企业的人力、财力或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职业院校要有特色地发展,离不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调研发现,当前校企合作主要存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不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深度不够、校企合作匹配度评价体系不健全、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缺失等问题。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能力不强

首先,学校教师服务企业的主观意愿不强。由于职业院校推动校企合作一般以任务考核为主,缺乏相关的激励政策,学校教师主动联系企业的意愿不大,大多数情况下主动联系企业是为了解决学生专业实训或实习场所、岗位。其次,职业院校教师服务企业的科研技术服务能力不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教,缺乏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与经验,而企业的科研项目一般存在难度大、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学校教师一般很难胜任企业科研攻关、技术服务类的项目。最后,学校并未形成常态化校企合作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具体的计划以及制度保障[2]。

(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不足

职业院校在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学校主动联系企业,而很少出现企业主动联系职业院校进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的情况,除非事先知晓某所学校的某个专业特别强,而且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企业才会主动寻找职业院校进行合作。通过对企业调研发现,职业院校对企业缺乏吸引力的最大因素是学校合作能力不强[2],而且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投资回报率低。目前校企合作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方式,校企双方一般都是采用“学生自主报名+院校企业考核面试”等双向选择的方式挑选学生组建行政班,并按照校企双方共同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或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采取自主退出、末位淘汰等动态人才培养与考核模式。学生经历3年的联合培养后,仍然有不少学生在毕业时毁约,或进入合作企业工作不久后离职的情况。由于企业在前期的人才联合培养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无法保证培养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投资回报降低,导致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动力下降。

(三)开展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浅层合作模式,即企业被动配合职业院校完成相应的工作,如提供学生实习、实训的场所或者就业的机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监督执行不够。学校虽然与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监管机构,学校按文件制度办事、注重合规,而企业主张灵活做事、重视结果。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分歧,甚至产生矛盾,以至于校企合作协议中的内容不能按计划、按目标实施,无法达成深层次的紧密合作。另一方面,合作见效期长。校企合作无论对职业院校,还是对企业,双方合作的科研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效益的时间会比较长,尤其是专业人才培养,投入大、见效慢,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职业院校和企业大多数仅限于开展尝试和探索性质的校企合作。

(四)校企合作信息共享平台缺失

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缺少网络化的信息共享平台,院校与企业之间信息沟通、交流基本上仍采用一对一的联系或实地调研、交流的方式。此类方式不仅沟通、交流的覆盖面窄、效率低、成本高,而且院校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动向,企业也无法及时、全面地了解区域范围内院校人才培养的情况。例如,企业无法及时了解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模、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过程、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情况,职业院校无法全面准确地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企业用人需求、岗位能力需求、技术服务需求等信息。企业与院校信息的不对称,必然产生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员需求匹配度不够的问题。

(五)校企合作优选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普遍存在合作意愿不对等、合作动因驱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完善、合作效果不理想等情况,关键原因在于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不健全。因此,建立客观、合理、有效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为学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提供参考数据,提高校企合作双方的满意度,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助力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改善、专业人才培养,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

职业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教育合作和技术合作两大领域,其中教育合作体现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四个方面。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每个专业应与至少—个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三个以上的企业保持合作关系。专业建设应对接企业的岗位需求,保证专业培养规格对接岗位能力的基本原则,大力推进“订单式”“现代学徒制式”的人才培养。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以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为载体,推进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改革[3],重点推广“做中学、学中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二)校企合作推动“三教”改革,提高院校教学质量和水平

依托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提高 “双师”素质、“双师”能力的专业教师比例。积极寻求行业管理部门和大型企业的支持,安排专业教师到龙头企业、代表性企业调研,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从而更新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通过从行业企业聘请一批专家、技术骨干、技能大师担任兼职教师,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优化学校师资结构。依托校企合作,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建设一批优质的课程资源素材,开发高质量活页式、工作手册式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校企合作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院校办学质量和水平

专业实训场所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是职业院校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展现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争取企业在人力、财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完善,共建共享集教学、科研、培训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实习实训场所,有助于提高专业办学质量和水平。

(四)校企合作开展研发技术服务,提高院校社会服务能力

积极寻求与地方行业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职业院校通过组建跨专业的科研技术服务团队,并建立高水平的科研服务平台,引导教师主动为企业和区域经济服务[4],主动深入生产、技术支持现场,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新技术应用推广及产品研发设计、试验、测试等。

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优选方法

为了实现校企资源的优势集成和合理利用,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应产业发展校企合作的优选理论和方法,提出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途径与策略,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共赢。校企合作优选法,即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学校与企业的最优化选择问题,是在实际工作中用最优化方法,以尽可能少的试验次数尽快地找到校企合作最佳匹配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一是需要获取影响校企合作优选的影响因子,并对影响因子进行灵敏度分析;二是需要构建校企“匹配度”优选模型,基于影响因子的最佳匹配分析,找出最优的校企合作对象和合作成效预期,实现优选的目的;三是归纳出校企合作优选的一般规律和策略。

(一)校企合作优选的影响因子分析

在对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教师、学生进行充分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得出影响校企合作优选的主要影响因子。其中,在需求侧,即企业方面主要表现在行业发展预期度、企业的成长速度、产品的市场占有度、专业人才的需求度;在供给侧,即院校方面主要表现在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专业建设的成熟度、专业毕业生的企业评价度、毕业生的供给度等。

(二)校企合作优选的匹配度分析

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与产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相匹配[5],因此,职业院校必须与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典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如何从区域众多的企业中挑选出与院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企业开展合作,是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时必须重视的问题。通过构建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企业所属行业与学校专业设置、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与学校培养的人才类型、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匹配度模型,科学、合理地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对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成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价值。

1.企业用人需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规模相匹配。近年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区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多确定了辖区内重点打造的产业布局或实施的重大项目。企业参与实施这些重点战略,均需要一支与产业布局相适应、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因此,职业院校必须结合学校的现状与发展规划,选择相匹配的用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2.企业涉及产业结构与学校专业(群)设置相匹配。近几年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推动下,各行各业的企业都面临多样化的机遇与调整,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均在快速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或主营业务的调整。职业院校必须结合产业发展的规划、院校服务产业的定位、专业(群)就业面向的岗位,选择相匹配的用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

3.企业生产的主要产品与学校人才培养载体相匹配。为了能够使院校专业教学内容适应企业岗位业务能力的需求,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实训设备、教学环境的规划与配置应以区域产业典型企业的主要产品为载体,确保学生在校学习、实训内容的载体与企业经营产品相匹配,实现学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企业并达到工作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

4.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科技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大多数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企业转型升级对职业院校专业人才的素养、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必须与选定的合作企业发展情况相匹配。若人才培养的规格低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层次,则无法胜任合作企业的工作岗位需要;而人才培养的层次高于企业岗位需求的层次,合作企业也很难留住人。

(三)校企合作优选的评价体系构建

在对所选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情况进行深入实证研究后发现,校企合作是否为优选,取决于校企合作双方在力度、广度、深度、密度、效度等方面的合作情况。因此,在对学校与企业双方的校企合作效果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时,需要对影响因子进行分析与综合,在力度、广度、深度、效度等方面设计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设计权重。其中,校企合作力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组织领导、工作调度、项目实施推进等方面;校企合作广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与国家、行业、企业、园区等方面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履约情况;校企合作深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养、企业奖(助)学金和捐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密切对接情况[6];校企合作效度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学校发展水平等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且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职业教育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必须紧扣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知识、技能的要求,遴选合适的企业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校企专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