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静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教师要以语篇研读为逻辑起点开展教学设计,充分认识语篇在传递文化意涵,引领价值取向,促进思维发展,服务语言学习、意义理解与表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教育部 2022)。因此,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是教师进行有效备课与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文本解读是通过分析来理解,实现编者与读者的交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体会出编者的意图,设计出更真实、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文本直接和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语言,最终成为语言的实践者。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什么程度,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什么程度;教师对文本解读有着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只有通过全面、深刻、细致的文本解读,才能真正理解文本,对文本进行“量体裁衣”地处理,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文本资源,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文本解读经常被忽略,大部分教师以知识为本,备课时最多关注文本所包含的语言知识点,把文本作为语言知识学习的平台,更关注拼读、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记忆,教的中心围绕词汇、句型和语法知识展开,这样的碎片化教学难以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部分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以技能为本,把文本作为信息提取的资源,教学重心从关注知识转向关注技能,课堂中只重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缺乏对文本内容和知识的整合和内化,缺失思维培养,难以促成新知识的建构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贴标签,难以使学生形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其出现缺乏深层学习、深层思维等现象。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时代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应以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方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应以育人为目标。解读文本应首先关注主题意义、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及其背后所隐含的价值取向(王蔷 2020)。因此,教师要改变脱离语境的教学,将知识学习与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篇和语用,围绕主题意义,将碎片化的语言建立起关联,提炼出结构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实现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即进行主题意义引领下的文本解读。
在主题意义引领下整体解读单元话题,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多维度深度解读,形成基于文本主题引领的解读脉络,整体设计单元目标,让教学设计体现主题意义的整体理解,最终围绕主题意义整体输出(王蔷 2020)。因此,文本解读一定要围绕单元话题,充分利用每个单元的情境图和标题解读单元话题,联系生活,体现主题,领悟编者意图,从而更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Unit 4 When is the art show?为例,谈谈如何解读单元话题,体现文本主题意义。整个单元都在谈论艺术节吗?编者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单元文本,发现整个单元都在讲一些特殊日子发生的事情,因此本单元的主题可确定为Special Days。在Part A中能感受到编者的用意,因为对话中出现了Special Days,所以在这一部分中可以归纳为在学校里的特殊日子。Part B则可归纳为在特殊的日子里对特殊的人做特殊的事。编者想让学生了解亲人、朋友的生日,鼓励他们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为特殊的人做特殊的事,体现课程的育人方向。本单元Read and write是一篇日记,可归纳为记录特殊日子发生的特殊事情。Story time记录了佐姆(Zoom)为特殊的日子(singing test)作准备的过程。沿着单元主题确定本课主题为“为特殊的日子所作的努力”。经过这样的分析,发现整个单元的教学知识点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很快明白了编者的意图。教学目标有了定位,教学设计就更容易,更有方向了。
教师在整体解读单元话题后,解读出每篇文本中隐含的重点知识,体现主题意义,读懂编者的意图,让每一课时都围绕主题意义进行,即单元教学目标围绕单元大观念的建构展开,课时目标与单元目标之间具有关联性,让教学活动更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逻辑性,从而制订体现主题意义的课堂教学目标,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英语教学要求依托语境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语言应用中整合性地学习语言,要创设丰富的语境,在理解和表达活动中帮助学生习得知识(教育部 2022)。因此,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深入语境十分重要。但是,脱离文本情境创设新的情境,达不到编者的意图。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如果能与教材提供的情境相关联,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效率,还能让学生在快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效习得和运用语言。因此,在备课时,教师应深入解读文本中蕴含的情境,做到立足文本,深化、细化情境,深入语境,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5 A Let’s talk时,教师围绕单元主题My clothes,深入解读文本及插图所蕴含的情境。文本内容是在一堂体育课后发生的对话,课后体育教师询问落下的衣服、鞋子是谁的。这堂课根据单元话题及本课时的文本情景,分体育课前准备,到更衣室换衣服,复习引入对话话题;体育课后寻找衣服的主人,结合本课时的内容,教学对话内容;在第三部分对话拓展时运用单元情境图,沿着回家后萨拉(Sarah)在小区公园里发现物品并寻找主人的过程展开。对话教学的拓展环节是一堂课的输出环节,只有对教材进行细致的解读,才能指导学生有效输出语言。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文本,图文结合,让学生充分进入语境,培养其语用能力,从而真正“减负增效”。
每一个文本中均是针对某一方面的主题或某一场景展开的语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和图片信息,创设符合生活话题的情境链,让学生深入语境,快速理解文本,运用语言,深化文本体验,把情境进一步凸显出来,并将它感性化、形象化及立体化,从而使其走进语境,走进文本,突破学习重难点,提高语用能力。
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和多元的解读是英语教学的逻辑起点。教师对教学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对教学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内涵(葛炳芳 2015)。立足文本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通过全面解读文本中的语言知识,并深挖文本内涵,批判分析,抓住有意义的细节,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准确认知,让其通过学习获取信息,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这是一个综合且复杂的思维过程。王蔷指出,对语篇的深入解读通常从What(主题意义和主要内容)、How(语言修辞和文本结构)、Why(育人价值)三个维度进行深入解读,挖掘语篇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以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3的Story time为例:
What:这篇故事讲述了佐姆学游泳的过程,从计划到看电视学习,再到在吉普(Zip)的陪同下在游泳池学游泳。
How:教学文本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说明学习某项本领的途径和方法。
Why: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故事内容简单易懂,但若细细品味,深入挖掘,发现文本向学生传递了如何制订计划,以及在做中学的道理。
教师通过深入解读文本的内涵,可以在课堂中基于本单元的My weekend plan主题,围绕话题How to learn to swim?精心设计问题链,让学生了解学习某项本领可采用的途径和方法,在做中学,通过迁移创新文本内容并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让其思维品质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和评价活动,真正做到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师在解读教材内容时要细致观察、综合考量文本涉及的多角度及层面,突破固有思想,根据实际需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引导学生从语用角度理解,真正地用教材教,而非纯粹地教教材,本着育人目标,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内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其思维品质。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不同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发展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价值观;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开阔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教育部 2022)。阅读英语文本不仅仅是品读文本,更是“品读”世界。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升其文化修养。因此,在解读每一篇文本时,教师应结合单元话题,把握文本的文化意义,深入解读文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树立文化意识,从而培养其文化品格。
例如,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2 Different ways to go to school介绍了德国慕尼黑、美国阿拉斯加、我国江西省及英国苏格兰帕帕韦斯特雷岛上学生不同的上学方式。这四个不同地区学生上学的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了信息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How do the children in Munich/Alaska/Jiangxi/Papa Westray go to school?如果教学仅仅到这一步,只是停留在教材的表面。于是,教师进行了深入讨论——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每个地区学生上学的方式不同?其中有没有各地的文化背景?带着这些疑问,查阅了各类资料,发现了以下几条隐藏在课文背后的文化信息:(1)德国慕尼黑的交通法规非常严格,车辆只要稍稍碰到学生的书包,就算违规;慕尼黑的很多学校还有“步行上学周”,鼓励学生步行上学,不仅是为了环保,而且是让学生有机会呼吸上学路上的新鲜空气和感受一年四季路边景物的变化。(2)美国阿拉斯加是一个常年积雪的城市,学生上学方式十分有趣:坐雪橇,但是这样的交通方式存在危险。(3)我国江西省因为多山多水,所以船只成了很多地区学生上学的交通工具。(4)英国苏格兰帕帕韦斯特雷岛是苏格兰北部的一个小岛,岛上常住人口不足70人,岛上没有中学,岛上的学生平时要坐渡轮到附近的韦斯特雷岛上读中学。然而在2009年,渡轮因旧翻修,学生需要坐飞机上学。由于两岛之间的距离只有1.7千米,飞行时间不足1分钟,该航班成为世界上飞行时间最短的航班。学生通过分析找出原因,了解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这对树立文化意识起到促进作用。育人主要是通过传播文化实现;文化是人生存的根和魂(王蔷 2020)。教师要在解读文本时重视挖掘文化背景,把握文本的文化意义,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其树立文化意识,让其在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促进文化意识的提升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教师对主题意义和语篇内容的把握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对所学语篇的解读水平,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程度、认知发展的维度、情感参与深度和学习成效高度(王蔷 2020)。因此,文本解读的层次直接关系课堂的层次,文本解读后教学目标的设定决定课堂的走向。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了解单元话题、文本情境、文本内涵及文化背景,体现主题意义,深入话题语境,发展其思维,使其树立文化意识。教师要制订正确的教学目标,让英语课堂回归文本,让学生找到英语学习的灵魂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