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晓莉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7000)
高职院校学生要想未来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征程,就必须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新时代高职学生必须肩负的时代使命。在互联网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部分高职学生容易受到海量网络信息的消极影响与异域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进而影响正确“三观”的塑造。因此,作为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很有必要。随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互动越来越频繁,各国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已经在对外交流中成为常态,文化的多元化交融共存已经发展成客观态势。结合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大背景,千千万万高职学生既要具备做好中国事情的能力,也要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最终成长为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讲好中国故事”,让高职学生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这对于高职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职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文不仅凝结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而且承载着无数中国好故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中,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文以载道”就深刻反映了经典阅读的功能,具体到高职语文课程中,可以理解为借助文章阅读和故事讲述实现以文化人。古代文人在阅读中坚持因文悟道,在写作中坚持以文抒情,并将阅读作为修身养性、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经之路[1]。由此可见,高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仅在于通过学习古代诗文、了解中国好故事、领悟古人思想感情,而且在于通过这些诗文和故事深刻领悟文章要表达的“道”;写作教学目标则在于让高职学生表达阅读心得,进一步升华自身所悟之“道”,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传承。
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必须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时代之问。新时代高职院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所有课程必须肩负起价值引领的重任。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为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语文课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旨在激发高职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讲好中国好故事”更具有浓厚的价值引领功能[3]。深入挖掘并灵活运用“讲好中国好故事”的价值引领功能,有利于高职语文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广大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定型的拔节孕穗期,在其心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助力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是新时代高职院校培育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高职语文课周期长,课时多。“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赋予语文课更加鲜活的生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对于拓展语文课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由此可见,在高职语文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将对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重要作用。所以,高职语文课程在新时代更有肩负起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让广大高职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使其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基础课,语文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阵地。但是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语文课教师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缺乏重视、尚未有机融入教学、尚未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故事素材、师生间缺乏互动交流,阻碍“讲好中国故事”作用的充分发挥。
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尚未深刻认识到“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受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只关心能否顺利评职称,将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相关科研项目和完成既定教学工作量中。针对语文教学,部分教师将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各项语文能力上,多关注高职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等能力是否真正有所提升、是否熟练掌握高职语文基础知识,忽视“讲好中国故事”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一些高职语文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刻内涵,把“讲好中国故事”仅作为一项敷衍了事的临时性任务,甚至狭隘地认为“讲好中国故事”只是思政课的主要任务,语文课没必要也不需要重视“讲好中国故事”。例如,个别高职语文教师认为要想使学生真正学好语文、提升语文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提升学生对文本意境的感悟能力,至于在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则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尚未将“讲好中国故事”有机融入语文教学中。这里的“融入语文教学”,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层面,而且涉及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一项体系工程。然而,一些语文教师甚至连“讲好中国故事”对于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都尚未充分理解,更谈不上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体系中。这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做到将中国好故事元素有机融入具体教学环节中,与教材文本相脱离,将中国好故事讲述得很生硬、很死板,减弱了中国好故事对高职学生的吸引力[5]。二是少数语文教师将中国好故事等元素零碎地融入教学中,根本没有融会贯通,形成完整体系,致使中国好故事元素难以切实融入语文教学,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完整的地思想价值引领,制约了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
当前,部分高职语文教师尚未深入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中国好故事素材。以古诗文教学为例,部分语文教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学习文言基础知识和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两方面,只重视对古诗文的准确理解和明确释义,忽视对诗文蕴含的中国好故事素材的深度追问和探究式学习。长此以往,容易使古诗文教学出现“言”“文”分离、轻“文”重“言”的现象,更谈不上对教材背后中国好故事素材的深入挖掘,致使经典古诗文教学难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功能。例如,对于山水诗,部分语文教师虽然能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但却没有借此升华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错过了挖掘并利用中国好故事素材对学生开展价值引领的机会。
目前,部分高职语文教师采取以诵读法、串讲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单一。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一大共同缺陷就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无论诵读法还是串讲法,语文教师习惯于将知识点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对此也只能选择被动接受。长此以往,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习惯了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逐渐忽视倾听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不同声音及其提出的种种疑问,不重视与学生展开交流互动,不重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也渐渐习惯了机械地死记硬背,很少主动思考教材文章背后蕴含的深意,较少与语文教师展开深入交流。
教师是兴教之源和立教之本。反思当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诸多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师必须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深化中国故事融入,深入挖掘有关素材,创新语文教学方法,不断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增进师生交流互动,促使广大高职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要在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必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第一,高职院校语文教师要从价值引领的角度深刻认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高职语文教师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广大高职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其是未来参与国家建设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的骨干群体,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在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对于坚定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助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语文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西方文化思潮及价值观念的不断冲击,高职院校依托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能够进一步增强广大青年学生自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6]。第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升华青年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材中的文学文本是最能反映人生、人道和人性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学是人学。一个民族的文学作品集中展现了这一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气节,蕴含无数值得本民族人民世代传诵的好故事。所以,文学作品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的范本,是“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依赖的资源。启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离不开讲述中国好故事的文学作品。这也是经典文学作品被选入教材的重要原因。为最大限度发挥高职语文教材中文学文本的育人功能,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学文本反映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了提升思想认识,高职院校教师还要深化故事融入,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第一,高职语文教师在文本教学中,不能仅就文本讲文本,要熟悉文章作者创作文本的背景,包括文本创作的时代特点与现实条件,进而引导学生从文本创作全局的视角来理解文章成型的来龙去脉,让学生从时间维度分析文章故事发展的前因后果,引导他们思考对于作者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为更加全面地讲解文本故事背景,高职语文教师必须坚持终身学习,持续更新自身学科知识体系。为此,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及时掌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从新的视角解读故事,以新的思维方式从多个侧面分析故事。第二,高职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故事,要找准时机,切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点,灵活运用多种技巧激发情感共鸣,力争将情感共鸣升华为思想认同,促进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语文教师还要在依托教材文章“讲好中国故事”,掌握具体的讲述步骤,包括从共性切入到鼓励学生个性表达,再到实现师生情感共鸣。同时,语文教师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仔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想状况,根据多数学生的兴趣点探寻学生更感兴趣的话题及与之有关的中国好故事[7]。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各抒己见的氛围,尊重并理解学生。对于部分学生一些偏激、错误、不够理性的观点,语文教师可以继续讲述与教材文章有关的中国好故事,抓住引导学生转变思想的契机,适时激发学生情感,实现以情育人的目标,不断促进高职语文课程思政的建设。
高职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展“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和宽度。为此,语文教师要依托教材文本,在全面熟悉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与“讲好中国故事”有关的素材。以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其进行深入探究的基础上,将其与“讲好中国故事”紧密联系起来,在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的过程中让广大学生认识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密切联系。现当代文学中的乡土书写不简单地承载田园牧歌,而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便于读者进一步认知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例如,在讲解《白鹿原》这部文学作品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白鹿”一方面象征着一种生命力,另一方面也借助白鹿原这块土地表达超越政治、文化等界限的、更加深刻的隐喻意义。高职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介绍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的中国好故事时,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他还提到,柳青辞去县委副书记的职务,特意到农村体验生活14年完成了《创业史》的实例。语文教师可以将这一事例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素材,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艺的人民性,即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汲取营养,在不断向人民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美并创造美[8]。在此基础上,语文教师要在中国好故事的感染下,进一步丰富广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再创造,丰富广大青年学生的阅读经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实现拓展“讲好中国故事”深度的目标。
除了深入挖掘中国好故事素材,高职语文教师还要在语文课堂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进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一,语文教师要想在高职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加强与所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文本蕴含的中国好故事,鼓励每一位学生对教材文本及其蕴含的中国好故事写出读后感,并一一作出点评。语文教师讲解教材文本蕴含的中国好故事,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一定探究性的问题,切实促进广大青年学生自发思考,激发他们真切的感悟[9]。第二,高职语文教师要灵活运用当前发达的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介来讲述与教材文本紧密相关的中国好故事,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随时随地的交流。这样既可以改变传统自上而下的单向性故事讲述方式,也可以使师生关系更具平等性和多元性。高职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微博、班级微信群等媒介,为学生定期推送与教材文本紧密关联的中国好故事,进而实现从故事讲述者向故事素材组织者角色的转变,促进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故事转变为主动建构故事,最大限度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10]。在这种动态、开放的故事讲述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更容易打破传统身份角色的界限,开展平等互动和交流,使中国好故事传递出来的真善美直抵学生内心,引起情感共鸣,达成价值共识。中国好故事承载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增强互动,可以寓情于理,将故事中蕴含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浸润广大青年学生的内心,提升其包括道德品质在内的人文修养。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1]“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高职院校在语文课堂上“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好故事蕴含的正确价值观,而且能够使他们对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刻的领悟,唤醒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激发他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最终助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