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桃,张心如
(湖南师范大学 职教研究所,湖南 长沙 410081)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1],重申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同年7月9日,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强调实施劳动教育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同年颁布的这两份文件深入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对发展劳动教育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大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迫切需求。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历程中,部分教育家曾慧眼如炬地看到了劳动教育这颗耀眼之星,其中包括与黄炎培、杨卫玉和冷遹一起被并称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四老”之一——江恒源。
江恒源,字问渔,号蕴愚,江苏连云港人,是我国著名爱国教育家和职业教育家,也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者。江恒源同时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8年,他受命于艰危之际,毅然辞去政府官职,就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部主任,后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3],积极参与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机构,先后担任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比乐中学等校的校长[4]。
在江恒源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过程中,他关注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其劳动教育思想对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对推动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是在其所身处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基于使近代中国教育焕然一新、与时俱进的社会理想,在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实践、吸收转化新思想新理论以完善其职业教育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内忧外患之中:内有社会动荡,积贫积弱;外临帝国主义觊觎和侵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江恒源在《国难中民族复兴问题》中曾说:“就空间上来讲,外面的敌国外患固为‘国难’,而内部的天灾人祸又何尝不是‘国难’呢?”①在这种局势下,有识之士皆奋起为黑暗中的中华民族寻找一丝光亮,江恒源亦如是,他坚定地相信,教育可以救国。于是,在《现代的教育可能救国》中,他在答程炎泉的信中说道:“讲到治本的救国,非注意教育不可!惟教育能使人知做人、知爱国、知救国!”②望着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基于身为一个中国人的基本良知、一名教育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江恒源毅然投身于通过发展教育以挽救民族危机的事业,立志为中华民族寻找教育救国之路。
由此,江恒源发表了《目前中国究竟需要什么教育?》,列举了当时中国需要的十类教育,其中包括职业教育③。随后,在《今后中国的职业教育》一文中,他认为,职业教育能坚强民族的意识、增进工作效能和培养救国的性格④。所以,他在《职业教育的真义与使命》中主张通过借助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扩大职业教育的范围,达到自救救国的目的⑤。故在创始人黄炎培被迫离开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备受各方压制时,江恒源辞去高官厚禄,临危受命,出任中华职业教育社办事处主任一职,力求挽救中华职业教育社于危难之际。江恒源希望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改变社会之现状,化解中华民族之危机。他指出,中华民族有着四大缺陷,即缺少强健的身体、科学的智能、领袖的人才以及道德的热情⑥,并提出了弥补此缺陷的措施,即手脑合一、士农合一、文武合一和教政合一。而这四项措施的实施有赖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有赖于作为实施职业教育有效途径的劳动教育。他也提出,职业课程注重生活必要技能,并注重经济独立及社会服务的训练[5]。江恒源以身作则践行这四项措施。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职业学校重庆学校在日军轰炸下被迫迁往江北,江恒源便是本着“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的精神,以身作则地带领学校众人睡地板、搭草房做教室、夯土平操场等,重振学校[6]。
江恒源的教育救国、教育兴国主张,始终围绕着发展职业教育以增加生产、强大国力、改变社会面貌、改造民众这一重心。正是在这一探索过程中,江恒源明晰了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以及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对于教育兴国、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性不可忽略的作用,劳动教育在其观念里逐渐播种生根。
渴望改变当时的社会现状和教育救国、兴国的信念是促使江恒源对当时的教育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动力。他逐渐意识到,必须通过职业教育打破传统教育形成的顽固壁垒,树立新的活的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当时的传统教育主要有以下三大壁垒:一是专重文化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劳心”与“劳力”相分离。当时社会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和“智者劳心,愚者劳力”等一类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弥漫着鄙视劳力者、认为劳心者更神圣的风气。在这种风气之下,学校专重于文化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生产教育和劳动教育,产生了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越来越不同频的问题,学生所学也很难实现为社会服务的目的。二是教育是少数人的专利。教育的目的本在启发民智、惠及民众,培养多数有益于社会之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当时的教育只为少数人而设立,绝大部分民众因为各种限制条件无法接受最基础的教育。而且,这部分受教育的少数群体有不少人并未真正了解中国社会之现状、理解中国民众之疾苦,所以其所学也无法真正做到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广大民众。三是教政分离。江恒源在《民族复兴与政教合一》中提出,论到教育,本来是不能脱离经济,不能脱离政治的⑦。但当时的传统教育界出现了许多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办教育理论,号称教育只有远离社会和政治,才能保持一片净土。
面对传统教育的壁垒,江恒源在《小学劳作教育与社会问题》中给出了破旧立新的三个药方:一是使教育能达到增加生产的目的。江恒源指出,要发展经济,一定要发展百业,离了职业与生产便是假的教育,经济性教育等同于生产教育和职业教育⑧。二是使“不劳不食”一语成为天经地义。江恒源认为,造成当时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不知注重行动”,必须打破这一传统教育观念,发展以“劳而后食”为原则的职业教育,发展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做到劳心劳力、亦知亦行。三是使教育社会化。他认为,与政治隔绝的教育是无灵魂的,尤其是职业教育,不可能不与政治发生关系。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能推动教育普及、普惠普通民众,使其与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更加接轨⑨。这三个药方的实施,无一不有赖于职业教育,有赖于作为职业教育重要抓手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是重视行动的教育,是使教育社会化的教育。总之,在打破传统教育的壁垒、树立新教育观念的破旧立新的探索过程中,江恒源明确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江恒源不只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与重要性,而且不断汲取实践经验与理论养分,落实并发展其劳动教育思想。在国内,江恒源汲取并发扬了当时一批教育家的劳动教育思想,如黄炎培创办的川沙小学堂、蔡元培设立的劳动大学、陶行知指导创办的湘湖乡村师范学校、晏阳初的生计教育实践等都是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得以丰富完善的源泉。此后,他着手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和私立初级中学比乐中学,践行劳动教育思想。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目的、办学宗旨、专业设置、入学资格、校徽、校训、校歌等方面都蕴含着职业教育“劳而后食”和强调德育的思想,高度重视对学生劳动品格、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的培养[7]。中华职业学校秉持“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劳动教育原则,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与光荣,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主动创造的精神以及劳心与劳力相结合以服务社会的能力。他在《中华职业学校校歌》中也纳入了这一思想:“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⑩而在《介绍一个特色学校——私立比乐中学》中,更是明确提出要使劳动教育具有实际效用⑪。在国外,江恒源受杜威“教学做合一”思想的影响,先后去日本、苏俄、德国和美国进行考察,其中受苏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劳动学校的办学思想影响较深。他在《德美苏俄日本职业教育的近况》中指出,苏俄教育制度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育阶段分别为劳动学校、职业学校和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⑫。苏俄制度对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其办学宗旨影响,如注重学习的自动化、具体化、环境化、生活化,根据实际生活经验,追求生活中必须的常识和能力,养成劳动习惯。二是关于劳动学校教材的问题,认为一切教材都应着重于生活的训练和生产的创造,受教育者在生活与生产中学习,且必由生活而学习。三是提出劳动学校的下一教育阶段是职业学校。此外,苏俄教育系统的第三阶段包含劳动大学这一制度也是江恒源提出劳动教育应包含各类型各层次教育的渊源⑬。
在江恒源的教育思想体系中,教育原本是作为一种方法而存在,其功能在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在江恒源所处的时代,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江恒源指出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不知行动,在于教育脱离实际生活。他认为,改变这一社会现状必须依靠职业教育,而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一是劳动教育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方法。江恒源将“普遍性”作为职业教育的第一特性,将“劳而后食”作为职业教育的原则,强调人人都应有职业,通过“劳而后食”的职业教育使人成为人。二是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表现形式,有助于将职业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社会各个方面。三是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同属于经济性教育,互相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在小学的职业陶冶阶段,江恒源将劳动教育直接视作职业教育。总之,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是形成行动、推动职业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主要蕴含如下几方面的涵义。
实现手脑并用、士工结合、人物合一,既是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髓,也是其实施劳动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理想状态。其中,手脑并用是劳动教育的原则之一。江恒源指出,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孱弱愁苦、穷困颠连、游惰消极、排斥猜忌、散漫无序、自私自利和顽固保守的社会。致使社会变成如此境地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手脑两分。就一人言,读书的只能用脑,不能用手;做工的只能用手,不能用脑。二是士工两分。就一群言,人与人分离,做工的专做工,不知求知;读书的专求知,而不做工。三是人物两分。就自然界而言,我们中国人大都不能支配物,而是被物所支配,只知顺应天命,一味迷信。这三点原因在其《小学劳作教育与社会问题》一文中被归结为一点根本原因,即“教育不知注重行动”⑭。因此,江恒源强调,教育须注重行动,行动即教育,而劳作即行动。劳动教育是使“不劳不食”成为共识和信念的教育;是使做工的人与读书的人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实现亦知亦行和民众团结互助的教育;是能开启民智,教会民众敬畏但不惧怕、迷信自然,教民众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是能达到增加生产、增强国力的目的,使民众富裕充足的教育。总而言之,手脑并用、士工结合、人物合一是江恒源注重行动、强调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观念的有效诠释,是其实施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
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具有生活化、科学性、趣味性和职业性的特征。首先,江恒源提出劳动教育即生活教育。人类生活至少包含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休闲生活三个部分,这三部分都需要行动,需要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以巧妙的方式渗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精神,使“不劳不食”成为生活中的共识。其次,劳动教育具有科学性。劳动教育不只是简单的劳动,还包含了教育。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来实施劳动教育,劳动将变得更有意义,更易让学习者理解劳动生产的原理和过程,帮助学习者形成科学的劳动习惯。第三,劳动教育是兴趣教育。劳动教育是在活动中学、在做中学。这种行动教育把课本上死气沉沉的文字知识变成了充满生活气息的活的知识,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具趣味性,学生也更乐于劳动。此外,劳动教育具有职业性特征。劳动教育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具有与职业教育相似的特性。江恒源指出,职业教育的知能陶冶和职业兴趣的培养都有赖于劳动教育。当劳动教育与职业息息相关时,学生能更加具备参与劳动和接受劳动教育的主观能动性。总之,劳动教育是基于活动的教育,活动在于兴趣,兴趣的升华来自于科学性的加持⑮。
受苏俄劳动教育政策的影响,江恒源主张将劳动教育贯穿渗入教育的各个阶段、各种类型、各个层次。劳动教育可以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衣食住行、求学工作到三观形成都离不开劳动教育。同时,劳动教育囊括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江恒源主张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注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协同发展,他在《对于今后职业教育的四点希望》中将其作为重要观点之一展开阐述⑯。中学阶段实施职业教育,可在普通教育中设立职业科,融入劳动教育;而小学阶段实施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则是端其根本、养其始基。江恒源在《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儿童好动、好奇、富于群性和模仿性的天性是实施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课程也可与职业科高度融合⑰。小学阶段实施“职业陶冶”的劳动教育,有助于养成儿童的创造力和互助的习惯,形成社会生活的组织能力,培养儿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应变能力。
江恒源认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各类型的教育,其实质是希望能推动劳动教育的普及,使劳动精神成为民众认可的理念,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手脑并用、士工结合、人物合一,改变教育不知行动、脱离生活实际的现状。
江恒源改变教育不知行动和教育脱离实际生活这一社会现状的根本目的在于,希望通过教育来充裕生活、服务社会、振兴民族。这亦是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的发展初衷和根本目的,是其作为一名教育家的殷切盼望和使命抱负。首先,发展劳动教育以充足富裕民众生活。江恒源将教育划分为社会性教育、经济性教育和劳动教育三种。从个体而言,劳动教育的发展可以充实扩展职业教育的内容,使得无业者有业,使个体劳有所得,不仅得到物质上的富足,精神上亦随着劳工神圣观念的推广而获得满足与自豪。从社会而言,劳动教育、生产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位一体增加了社会生产力。正如他在《劳作教育的使命》中指出的,人的劳动性与生俱来,劳动本能的发挥是创造事物的根源⑱。其次,发展劳动教育以服务社会。人以服务社会为最高目的,教育亦以服务社会为目的。正如前文所述,劳动教育可以增进社会生产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促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促使劳工地位提高,这有助于社会稳定和民众团结互助。总之,劳动教育使人社会化,最终服务于社会。最后,发展劳动教育以振兴民族。劳动教育通过开启民智、强健体魄,完满民众生活,改变民众面貌;通过缓和阶层矛盾,实现基本民生保障,促进社会和谐;通过增进生产力巩固国防,通过培养人才增强国力,从而达到振兴民族的目的。
通过江恒源对劳动教育的主张及其实践不难发现,他的劳动教育思想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这个重心,即培养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通过劳动教育让人学会“做人”。无论是他在中华职业教育社任职的经历,还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重建、比乐初中的创办;无论是从个体到社会,还是从小学教育到师范教育,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都充溢着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和修养、改造民众面貌、重塑社会风气的意蕴。江恒源非常注重“做人”这一思想,多次提及做人的方法、如何做人等等。他在《怎样受职业教育》中曾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教人“做成一个人”的教育⑲。他认为培养个体的劳动知识、劳动习惯、劳动品格、劳动精神、劳动观念也是“如何做人”的一部分,在《做人的两种责任》中表明第一责任便是做工、谋生⑳,在《做人的目标》中提到成为一个好的社会人一定需要社会道德,而社会道德的第一条便是“勤”,即工作不息,不做工就不配做人,劳作便是义务㉑。这足以看出劳动教育在使人成为人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做人的方法》中,江恒源指出做人的三个目标是具备自养、自卫、自教的能力,这也是江恒源对青年人的谆谆劝教和殷殷期望,即通过劳动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使人成为人。
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国富民强的伟大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急需教育界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正确劳动观念、必备劳动能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精神的时代新人。江恒源劳动教育思想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良好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和借鉴意义。
《纲要》指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是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8]。其中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培养作为显性目标,相对容易实现和检验。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属于隐性目标,落实和测评起来相对比较困难。江恒源认为人类的劳动性与生俱来,劳动是一种本能活动。如果学生的劳动本能能够被激发,学生能真切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与意义,真正爱上劳动,那么,隐性目标的实现也便变得水到渠成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劳动本能是劳动教育的首要问题。
开展劳动教育、激发学生的劳动本能可通过如下几种方式。一是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相结合。正向激励是指通过正面引导、褒奖和激励等方式强化人的某项需要或意识;负向激励则是指通过规劝、批评和惩罚等方式消除某种行为动机。营造尊崇劳动的社会风尚,通过褒奖劳动模范、褒奖各行各业模范人物时弘扬其劳动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使他们认识到劳动可以塑造人格、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便是一种正向引导。在日常的劳动教育中,对积极努力完成劳动实践活动、自觉劳动的学生当众给予表扬和肯定亦是正向激励。对于“不劳而获”的社会现象进行谴责和批判,对于拒绝参加或消极参加劳动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便是负向激励。通过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引导发展学生心中向好向善的本性,激发劳动的本能。二是以符合人的本性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认为劳动教育的实施应具备生活化特征,具备科学性、兴趣性和职业性。因此,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时候,可将劳动巧妙地融入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以消除“劳动”与“教育”分离的潜在危险;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顺应学生的兴趣方向实施劳动教育,降低学生对劳动的抵触心理,以兴趣激发他们劳动的热情;基于劳动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学校可合理利用职业教育资源,让学生走进生产实践,获取现场劳动体验。三是艺术性地实施劳动教育。江恒源认为,劳动教育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实用与艺术并重,理论与实际并重㉒。开展劳动教育可采取艺术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方式,以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劳动的本能,唤醒学生劳动的天性。
《纲要》明确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是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9]。但是,现实情况中劳动教育内容存在生产劳动较为缺乏、服务性劳动也趋于单一的问题。有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参与的社会服务劳动多限于打扫公共卫生等环保活动,占76%,有45.7%的中小学生参与了植树造林活动,但类似敬老助残、维护交通秩序、社会调查、职业体验等参与率都低于30%[10]。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生活与生产生活长期以来缺少交集,多数学校和家庭单凭一己之力也无法为学生提供适宜的劳动教育场所,提供良好的劳动教育机会。
依据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改善这一状况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全方位协同合作开展劳动教育。江恒源认为,开展劳动教育应力求简便而实用,结合不同地区现实情况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城市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在工厂和职业学校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职业院校资源,例如虚拟仿真实验室、信息化职业体验室等。乡村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可以去农村、下田地;可以带领孩子投入生产劳作一线,从翻土、播种、除虫、种植、收割等环节了解谷物的整个生产过程。普通中小学可与社会力量联合,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大自然,走向实际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服务。例如,与社区合作,让学生担任文明劝导员;秋收季节带领学生参与农民的生产活动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11]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切实抓好劳动教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教育的新要求。”[12]依据党中央关于教育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构建学校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诉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相关政府机构需制定相应的文件,加大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13]。
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对构建学校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有很好的借鉴价值。江恒源认为,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学校实施职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基础,是一生职业之基㉓。应该在小学阶段开始实施“职业陶冶”的劳动教育,以端其根本,养其始基。因此,当前实施劳动教育应以“职业陶冶”的劳动启蒙教育为基础,构建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学再到高等院校的一体化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在各层次各类型的教育中贯穿劳而后食、职业平等的劳动教育思想。为了有效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劳动教育体系,各层次各类型教育应统筹发展,比如统筹主体定位、统筹方法和统筹整体规划等等,从而为培养具有良好劳动能力和劳动精神的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
《纲要》指出,要加强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以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14],师资队伍建设便是保障条件之一,《纲要》从师资队伍管理要求、基本保障、建立师资交流共享机制等方面对此给予了指导意见。江恒源的劳动教育思想同样肯定了师资力量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劳动教育首先需关注师资队伍的培养,应从师范院校开始设置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其次,关于师资来源,教师亦可不必局限于学校之内,可求诸于社会。最后,设立中心研究机关,研究和改进师资培养的方法,使得训练出来的师资有实际劳动教育的能力㉔。他的这些思想对我们当前培养建设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很有启发意义。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尚无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根据江恒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招聘或引进的方式建设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一方面,可通过师范院校课程改革提升师范生的劳动教育能力,为其以后从事劳动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从社会、企业行业招聘或引进劳模、工匠、技术骨干人员等,充实、壮大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教材是江恒源提出的关于实施劳动教育的另一个支持条件,教材可以辅助劳动教育的开展。江恒源对劳动教育的教材范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劳动教育的教材不局限于教室之内,教室外各种事物都可通过适当途径转化为教材。江恒源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实施劳动教育可以随处随时开展,不受时空局限。教室内的课程学习、师生活动和环境布置,教室外的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等都可以灵活加以运用,变为劳动教育的教材。
注 释:
①②⑤⑥⑨⑭⑮⑰㉓江恒源.江恒源教育文集:第3卷[M].刘旭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
③⑦⑲⑳㉑江恒源.江恒源教育文集:第4卷[M].刘旭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
④⑫⑬江恒源.江恒源教育文集:第5卷[M].刘旭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
⑧⑪⑯⑱㉒㉔江恒源.江恒源教育文集:第6卷[M].刘旭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
⑩江恒源.江恒源教育文集:第2卷[M].刘旭光,编.北京:群言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