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泰州市海陵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策略研究

2022-03-17 07:54夏冬前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海陵十四五管控

王 鹏,夏冬前

(1.泰州市海陵生态环境局;2.泰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站,江苏 泰州 225300;3.泰兴生态环境监测站,江苏 泰兴 225400)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仍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1],必须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统筹结合,始终如一地坚持节约为主、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近年来,泰州市海陵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本文以泰州市海陵区为例,提出应研究区级层面“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海陵。

1 “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情况

海陵区是江苏省泰州市主城区,位于东经119°54′42″,北纬32°29′54″,西邻扬州江都市,北部和东部与泰州姜堰区接壤,南连泰州高港区。“十三五”期间,海陵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基本完成“十三五”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建成生态环境智慧监控系统,打造“天空地”立体监管模式;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20年单位GDP综合能耗为0.07万吨标煤/亿元,比2015年下降38%;地表水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比例稳定达100%;PM2.5由2016年5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20年3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6年的69.4%上升到2020年的83.3%。

2 存在短板及主要问题

2.1 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

空气污染区域性、复合型特征更加明显,PM2.5平均浓度显著降低,但尚未达优,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臭氧成为新的超标因子,超标时段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超标比重逐年增大;个别考核断面尚不能稳定达标。

2.2 区域综合治污能力有待提升

主城区部分老旧小区尚未实施雨污分流,仍存在生活污水直排河道的现象;城北污水处理厂已满负荷运行,部分乡镇污水处理厂长期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执行不彻底,餐厨垃圾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环保能力建设有待提高

现有环境监管能力与监管任务不匹配,“天地空”环境监测一体化网络体系尚需完善,亟需提升环境信息化水平和环境监测能力;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全民共建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尚需完善。

3 “十四五”环保建设推进思路

3.1 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协同控制,以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目标为引领,针对区内石化、热电、化工等重点行业分别制定碳达峰方案,制定区层面碳达峰行动方案,以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调整为着力点,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一核四组团”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结构,全力打造“太阳城”,实现碳总量和碳强度“双控”目标。

3.2 强化废气协同治理,提升环境空气质量

一是深入推进VOCs治理,持续改善大气环境。全面开展重点行业、重点企业VOCs污染治理,实行区域内VOCs排放等量或倍量削减替代;持续餐饮油烟整治,全面取缔城市主次干道两侧、居民居住区露天烧烤和流动餐饮摊点。

二是严控重点行业排污,确保科学治污治霾。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治理升级改造,以超低排放改造及深度治理为抓手,开展重点行业企业提标改造,有效提升企业工艺装备、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水平。开展铸造等行业产能清理和综合整治,建立提高节能环保标准倒逼“两高”行业过剩产能退出机制。

三是实施扬尘精细管理,打造清洁海陵城市。各类扬尘源全面落实点位长制,加大巡查管控力度,督促建筑、施工工地全面落实“六个百分百”细化标准,打造智慧工地。

四是加强重污染天气应对,保障大气环境质量。完成省定春夏季、秋冬季阶段性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优化预警流程,实现“分级预警,及时响应”。夯实应急减排清单,确保涉气企业“全覆盖”。

3.3 深入落实三水共治,打造海陵美丽河湖

一是深化工业污染防治。继续落实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及负面清单”制度,加大高污染产业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构建排污许可“一证式”监管体系。根据国考断面水质现状,对照其所在汇水范围实行差别化环境排放标准和管控要求,倒逼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强化水环境保障。统一建立入河排污口档案,加快推进入河排污口在线监控安装联网,实施长效管理;开展骨干河道“消劣奔Ⅲ”行动,开展问题排查和干支流监测溯源,对水质恶化的河道实行限期整改;加强重点考核断面水质达标保障,开展重点断面达标整治。

三是推进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回头看”,跟踪评价整治成效。进一步查漏补缺,对新发现的黑臭水体全面开展整治,并制定相应污染预防及保洁管护措施;启动海陵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新建以及城北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及配套污水管网建设工程。

四是优化河湖生态体系。积极推进城乡水系连通整治工程,加强水系连通性;加强水生态治理修复,实施城区清水活水工程,恢复和改善河湖生态;围绕“幸福河湖建设”“街河并行”要求,加强区内河湖空间管控,水岸同治、水岸共治,深入推进岸线生态化改造。

五是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构建高效节约的节水供水体系。严格落实节水行动,充分发挥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重要作用,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要求;推进再生水利用,推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

3.4 综合治理土壤固废,力保净土成效持续

一是强化土壤污染调查,推进土壤分类管理。分类实施耕地土壤风险管控。建立全区优先保护类耕地清单,推进特定农产品严格管控区划定。依据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成果,组织开展优先保护类耕地管理试点;定期开展土壤与农产品协同监测,根据监测结果构建并更新“农用地污染防治图”。

二是健全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做好化工企业清退地块调查工作,建立疑似污染地块名单和污染地块名录并实施动态管理。做好污染治理管控,有序开发利用地块。组织制定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年度计划,督促相关责任主体编制风险管控方案。

三是加大源头控制力度,防止新增土壤污染。严格涉重金属项目准入。持续做好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工作,动态更新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强化重点监管企业的土壤污染防治监管工作。

四是深入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示范点建设。以中丹国际土壤治理项目为基础,持续深化中丹国际合作,引入丹麦污染治理全过程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经验,打造海陵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样板工程,为全省乃至全国“科学治土”提供示范。

五是加强固废污染防治,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分类处置工作,确保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主要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水平以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全面提升,危险废物与安全风险有效防控,全面建设“无废城市”。

3.5 加强风险防控能力,牢守环境安全底线

一是优化风险防控能力,构筑多层预警体系。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多元共建的综合救援应急体系;推动重点园区开展有毒有害气体、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二是强化危化物质管控,保障环境安全。定期开展工业区环境风险源调查,及时整治环境风险隐患。加强有毒有害化学品管理,严格化学品集中区风险管控,加快推进危化品企业退出工作。

三是加强涉重污染防控,持续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深入开展工业搬迁企业用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工作,对搬迁遗留场地及周边区域进行土壤、地表水、大气、底泥中重金属进行调查、评估工作。完善重金属监测监管能力,持续开展重金属环境质量监测。

3.6 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共建共享宜居农村

一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5个搬迁撤并村庄、44个集聚提升类村庄、11个城郊融合性村庄,13个特色保护类村庄分类发展和整治提升。加强乡村地区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城镇、农业、生产空间,因地制宜推进村庄撤并,逐步提高集聚提升类、特色保护类、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水平。

二是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建立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处置体系,规范和引导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设施建设。采用“集中处理为主、分散处理补充”的模式,有序建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切实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日常检查和执法监管。

三是加强农业面源治理。全面排查梳理国考断面汇水范围内农田退水对水质影响较大的区域清单,对直接影响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的沿岸农田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推进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加强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管理。

四是推动绿色农业发展。加强秸秆禁烧工作,实现以禁促用。进一步完善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积极培育壮大高附加值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加快建立完善废旧农膜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推动废弃农膜和农药包装物统一回收。

3.7 筑牢海陵生态基底,构建和谐共生家园

一是强化生态空间管控,完善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生态安全格局管控要求,进一步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设,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三线一单”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全区重点打造六条滨水生态廊道、四条绿色生态廊道、一个重点生态功能区、两个农林复合生态功能区。

二是持续建设“绿满海陵”,提升海陵城市风貌。坚持生态为核,推进“绿满泰州”,全面展开“覆盖东西南北、汇聚点线面片”绿化项目建设,以绿地空间修补和绿地风貌提升两大行动为中心,完善绿地景观功能,塑造海陵景观特色。

三是突出生态保护修复,恢复复原生态本底。深入开展全区自然保护湿地调查摸底和评估论证工作,做好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认定、评估工作,对集中连片、破碎化严重、功能退化的自然湿地进行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强化自然岸线和重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

3.8 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一是优化现代治理体系,保障环境治理效率。全面推动排污许可证后管理,推动排污许可与环境执法、环境监测、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管理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后管理能力建设,构建固定污染源一体化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

二是打造智慧监管平台,优化环境治理能力。构建海陵区生态环境监控指挥体系,建立健全“天地空”一体监测监控网络平台,与城管、住建等相关单位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机制,推进监测数据的综合应用。

三是构建全民行动体系,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继续实施《海陵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培育以乡镇、村或小流域为单元的“两山”转化典型案例,引领全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加大垃圾分类推进力度,将居民分类意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 结语

海陵区“十三五”期间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短板。“十四五”期间海陵区应进一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倒逼作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区域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猜你喜欢
海陵十四五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Beautiful Summer
《宋书·州郡志》“海陵”的一处句读
《海陵丛刻》及其研究
高校“十四五”规划中学科建设要处理好五对关系
“十四五”规划研究的新坐标新方位
中辉大鹏数字电视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