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资助体系路径探微

2022-03-17 07:54严晓燕姚春林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资助困难劳动

严晓燕,姚春林,卢 意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进一步为劳动教育确定了“硬指标”[1]。2021年我国已全面脱贫攻坚,建成小康社会,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虽已解决了经济问题,达到了“扶贫”的目的,但在精神层面、能力层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此背景下,应发挥资助育人与劳动教育的协同作用,构建新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资助育人体系。

1 劳动教育融入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必要性

1.1 有利于劳动教育的全面普及

随着相关文件的颁发,当前劳动教育不受重视的局面已被打破,高职院校中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已见开端,但要把劳动教育在全校普及,并发展壮大、成熟,仍需漫长的过程,尤其是高职生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忽略劳动价值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其中不乏比重较大的贫困生。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建立的时期,同伴的行为、周围的环境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生中占比在25%左右,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率先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与蜕变,还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劳动中,使他们在劳动实践中改变对劳动的错误认知。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体系,围绕校园长廊、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开展与劳动相关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创建劳动文化,营造劳动氛围,为劳动教育的普及和开展奠定基础[2]。

1.2 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在“德智体美劳”中,劳动教育处于最基础的地位,是做好其他“四育”的基础。通过劳动,能够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吃苦耐劳、勤奋踏实”的品质,养成“尊重劳动”的基本素质,确立正确的财富观;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体素质、抗挫抗压能力,提升心理素质。由于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往往落后于其他学生,劳动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能、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好地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1.3 有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之心的培养

通过劳动实践,有助于深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艰辛生活的体验,加强对他们的历练,让他们体会生活之不易,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深刻感受国家、学校的资助,教师的教导,父母的付出并非天经地义,进而培养感恩意识、奉献精神。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有助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成长,在他们付出劳动的同时,能够感同身受,将感恩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劳动教育成为“育人”的新途径。

1.4 有利于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

资助育人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资助”达到“育人”,但在前期资助工作中,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注重为学生缓解经济压力,整体工作并不够完善。在新形势下,将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勤劳刻苦的实践能力,以及自力更生的本领,推动他们完成从学习到就业的过渡,为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服务于他人,反哺社会。可见,劳动教育有助于深化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构建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资助育人体系[3]。

2 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不够系统

202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提上了日程,明确规定高校要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课要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并且不少于16学时,这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已引起足够重视,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实践劳动等相关课程,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正逐步形成,但当前仍处于探索期,相应的劳动教育制度、政策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的劳动教育体系、相关政策更是少见,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平台。

2.2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体系尚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在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资助人数、资助金额、资助项目日益增多,整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21年,国家已全面脱贫攻坚,处于小康社会,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问题已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思想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很多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没有远大目标,长期受助使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滋生了不劳而获的思想,更有甚者认为受助实属理所当然,没有半分感恩意识;长期的经济贫困导致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愈发自卑,甚至出现孤僻、偏激等性格特征,这些都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予以一定程度的缓解。

2.3 学生自主劳动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愈发加快,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加强烈,崇奉实用主义,人人都希望获取轻松、薪酬高的工作,家长往往也向子女灌输“成绩至上”的观念,在此影响下,大学生更是日益呈现出劳动价值取向功利化、劳动态度消极化、劳动能力削弱化等特点,他们缺乏劳动意识,不主动参与劳动活动。同时,高职院校对劳动观念的提倡力度不够大。2020年以来,很多高职院将劳动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多采取线上理论课程加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但学生只是一味地注重对知识的学习,对劳动实践持有偏见,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忽略了劳动与学习互为促进的关系,自行学习线上理论课程效率不高,参加线下实践活动也仅限于完成任务,加之学校的考核要求偏低,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佳。

3 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体系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价值观体系建设

首先要加强价值观体系建设,做好精神引领,明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加强学生对劳动价值的体悟、对劳动成果的尊重。其次,要充分发挥榜样、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导向作用,邀请工匠艺人、技术能手、劳动模范等进校园开展讲座,组织学生与他们面对面对话,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营造劳动环境,构建劳动文化。再次,寻找劳动教育融入资助育人的切入点,加强对二者的研究,首先从理论研究和顶层设计开始,再逐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机制。

3.2 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及劳动师资队伍建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开展劳动教育必须积极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其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统一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引入劳动教育青年教师,聘请能工巧匠、劳动模范等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建立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将辅导员纳入劳动教育师资培训范围,提升其劳动教育能力。为劳动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举办劳动教学竞赛,通过比赛提高劳动教育的专业化水平。

3.3 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平台

第一,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带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项目和社会服务,一方面,教师具备多年的育人经验,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足够的耐心和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参与也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实现双赢。同时,还可以将校内实训基地对社会开放,为小微企业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吸收贫困生入企劳动,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为学生将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将劳动教育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相结合。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企业助学金,资助方为企业,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定点班、订单班等方式组织贫困生签订协议,利用假期实践和三年级的顶岗实习,组织受助学生到定点企业学习实践。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受助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和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决心,并促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第三,将劳动教育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有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竞赛是学生职业技能展示的平台,同时也属于劳动的范畴,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可促进学生提升技能从而实现更好就业。

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应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在全国已实现脱贫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更需深入研究劳动教育在当下的涵义与功能,将劳动精神融入资助育人理念中,使劳动精神成为贫困生成长的内生动力,提高其自主能力、专业技能,让资助育人从经济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达到资助育人的真正效果,让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真正成为为祖国添砖加瓦的技能技术型人才。

猜你喜欢
资助困难劳动
困难中遇见团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困难我不怕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热爱劳动
选择困难症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