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峰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00)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渗透也越来越深入,在给人们日常生活、社交、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广泛的网络安全问题,网络渗透、隐私信息泄露等网络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另外,近几年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局部战争,时刻提醒我们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更加隐蔽的攻击武器,时刻威胁着国家的安全。因此,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海、陆、空、天以外的第五个国家安全维度。从2017年开始,我国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密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等多部保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战略之一。
保护网络安全除了依靠国家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外,更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实操技能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培养满足国家、社会需要的网络安全人才已经成为保护我国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本文依托和国内网络安全行业龙头建立的产业学院,提出了一种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标准、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一个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闭环,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技能竞赛、学生考证等方面证实了该机制的有效性。
自国安法实施以来,社会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的《网络安全产业人才发展报告》(2021年版)显示[1],2019-2021年,我国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其中仅2021年上半年增幅高达39.87%,网络安全人才需求缺口高达100万,而目前各层次高校网络安全相关专业年毕业学生数量仅10万左右,距离满足人才需求缺口较大。
网络安全对于人才需求较其他专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对学历要求不高。根据奇安信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21网络安全人才报告》显示[2],本科生和专科生的需求占到90%,其中个别行业专科生占比达到40.9%,因此,网络安全行业工作岗位对于学历方面要求不高,对各层次高校毕业生都有较大需求,高职院校网络安全方向的毕业生不会因为学历问题影响就业前景。
(2)注重个人实操能力。网络安全行业相关工作岗位虽然对学历要求不高,但对个人的实操能力具有较高要求,主要表现在实战能力、竞赛经验等方面,这主要是由网络安全行业特点所决定的,即只有具备网络安全实操能力的才能够应对复杂的网络场景、各种形式的网络攻击和入侵,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类似于军队中的战士,需要在仿真环境中反复锻炼各项技能,掌握过硬的本领,才能保护网络的安全[3]。因此,实操能力是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之一。
(3)注重工作经验。根据文献[1]中数据可知,网络安全行业岗位更看重人才的工作经验,主要原因是:1)企业面临的网络安全压力较大,各种形式的网络安全事件频繁发生;2)拥有实战经验的网络安全人才较少。因此,学校的网络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准确把握社会需求,授课内容需贴近岗位任务要求,实训环境近似岗位工作环境,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了解到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要求。
(1)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岗位需要相差较远,仅有约20%的学生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工作任务,另外40%的学生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企业入职培训才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其他学生因实践技能较差无法满足企业岗位要求[4]。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距离行业岗位要求有较大差距,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行业发展要求,近40%的学生从网络安全专业领域流失,进一步加剧人才短缺。
(2)师资严重不足。网络安全十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往往理论知识较为丰富,而实践能力大多不强,高校在网络安全师资方面缺口较大,特别是具备实践能力的师资严重不足。更为严峻的是,高校网络安全师资队伍缺少实践能力提升的有效渠道,进一步加剧了师资队伍的短缺问题。
(3)实践教学环境缺乏。网络安全实践操作需要在特定的虚拟环境内进行,比如进行攻击渗透测试时需要在靶场环境中进行,否则会引发网络安全事件,甚至造成违法行为发生,病毒类的实验对实训环境要求更严格,网络安全人才培养需要特定的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环境平台,且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环境平台更新较快,而高校因资金等问题目前缺乏较多,实践教学设备和实践环境平台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5-6]。
(4)产教融合度不高,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脱节。高校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面缺少具备实践能力的师资和实训环境,培养人才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学校培养方向、课程体系和企业岗位需求存在脱节[7-9],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部分高校虽建立校企合作,但存在企业参与程度不深、各自为政、没有在课程体系和实训环境等方面共同出力等问题。
综上分析,目前高校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人才培养数量不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特别是拥有实战能力的高质量人才较少,师资和实训环境严重缺乏等问题。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由企业根据行业发展提出所需工作岗位,明确工作岗位任务,列出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打造课程体系,共建符合岗位实践需求的实训平台,互派师资队伍交流学习,共同承接区域网络安全服务项目,以实战项目提高教师、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增加岗位适应能力。
3.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从校企合作到工程实践到专业服务的人才培养闭环机制。
(1)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环境建设、课程体系、技能竞赛、实习就业等多个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常态化开展师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分别在企业和学校建立师生实践流动站,建立双向定期流动站交流机制,提升教师师资队伍的实操能力,确保课堂授课质量,引入企业实训环境,解决学校实训环境短缺问题。同时能够根据网络安全行业发展形势及时更新实训设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符合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确保课堂传授的知识能够贴近企业岗位需求,企业一线工程师定期到校,走进课堂开展技能竞赛指导培训,通过参加比赛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2)参与工程实践。依托企业内部信息系统项目和企业实践流动站,学生经过校内专业课学习后,参与企业项目实施过程,通过企业实践代替校内实践,促使学生加深对网络安全专业知识架构的认知,了解工作岗位对能力的要求,在项目实施中进行实战检验,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增加学生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内就业意向,提高专业人才业内就业率,同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岗位定位考取相应专业技能证书,提高个人成功就业机会。
(3)承接专业服务。借助企业在专业领域内的资质,校企合作承接区域内的网络安全服务,如政府企业网络安全实战演习、企业内部网络安全检测、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企业网络等级保护等,为高校师生创造多途径实践提升机会,让师生在真实项目实战中,锻炼师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师生的实战能力,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提高学生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同时,依托承接的专业服务,可以有效促使专业建设走向市场化,促进专业实训条件升级,有效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
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达到“学校拥抱产业,在真正的产业环境中培养人;企业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学校教学育人,将产业知识技能搬进课堂,为企业发展储备高质量专业技能人才”。
3.2.2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企业结合网络安全行业发展规律,提出网络安全人才需求和工作岗位任务,校企双方从网络安全从业人员认证体系、网络安全运行、网络安全体系规划三个方向出发,明确网络安全团队、网络安全岗位等所需能力模型,以企业网络安全实训平台、竞技平台、靶场等实训环境为平台,建立网络安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特别是网络安全实训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的网络安全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3.2.3 革新教学组织形式
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革新教学组织形式,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让产业明确工作岗位,由岗位确定所需能力,据能力开设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此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师和学生具有多重身份,教师既是课程的讲授者开发者,又是课程的受训对象,学生即需要在课堂进行学习,也需要以员工的方式在企业进行实践。同时教师又可依托该组织机制进行科学研究和横向课题开发,提高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以科研水平提升促进教学能力提升,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中,特别注重企业一线工程师的作用,让企业一线工程师进课堂制度化、常态化,提升师资队伍实践能力,让课堂变成企业生产一线,提高课堂传授知识和岗位需求的贴合率。
3.2.4 注重以赛促学
网络安全行业区分与其他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践能力要求高,因此,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中,完善“以赛促教,赛教融合”运行手段,通过参加网络安全技能竞赛让学生找准知识和能力差距,以技能竞赛的实践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的革新,形成“技能大赛”和“专业教学”相辅相成、互利共生的良性循环。同时,通过技能竞赛提高企业对学生能力的认可度,促进学生的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的提升。
3.2.5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产教深度融合机制下,学校和企业分别投入资源各自建立教师实践流动站,学校选派老师在寒暑假期间进入企业实践流动站实践锻炼,全程参与企业项目实施,在实际工作任务中锻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学期中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进入学校教师实践流动站,对老师进行专业实践指导,全过程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同时依托企业资质和教师实践流动站承接本地网络安全项目,给教师提供更多的真实的专业实践机会,打造掌握生产一线专业技能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自2020年实施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以来,在课程体系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技能竞赛、学生考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校企双方按照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经过半年努力完成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全部25门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改造,形成符合行业发展趋势、满足岗位工作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全新课程体系,并明确校企双方教师的授课任务,确保实践课程的授课质量。
通过在校企分别建设师资实践流动站,常态化、制度化进行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双向交流活动,提升学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参加工程实践和承接专业服务让教师更加了解行业和岗位需求,让课堂知识更加贴近企业岗位需求,同时企业一线工程师走进课堂,将工作中的知识和经验带入课堂,提高课堂传授知识和岗位需求的贴合率。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校企双方共建高质量的实训平台和教师实践流动站,平台支持多种网络攻击、入侵、数据包截获仿真实验,有效支撑实践课程开设,显著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实践流动站支持承接区域网络安全项目,通过参与真实项目给师生提供专业实践机会,进一步提升师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自实施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以来,先后获得省级网络安全攻防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级网络安全攻防赛个人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团体二等奖1项,团体三等奖2项,竞赛成绩较之前有大幅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共计有57人获得各类国家级网络安全从业证书,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下网络安全人才闭环培养机制,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标准、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了一个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闭环,引入工作岗位职责,借助企业实践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岗位匹配度,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实训环境建设、技能竞赛、学生考证等方面证实了该机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