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京平,段晓丽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01)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1]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青年的成长成才也有了新的环境条件和责任使命。我们回顾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总结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不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理论和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思想,也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为开展当今时代的青年工作提供借鉴。因此,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层次的理论意义,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学术界关于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整理是十分有必要的。学术界已经取得许多研究成果,通过检索、归类,现将学者们的研究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归纳分析。
中国青年运动史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讨我国近现代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出现了一批系统性的学术著作,针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改革开放后,青年运动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出现了介绍青运史的著作: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央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郑洸等人著的《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这些著作展现了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党在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而前仆后继的奋斗历程。其中郑洸编写的《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以其时期跨度长、内容详细的特点超越了同类作品。郑洸从时间发展的角度,对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不同阶段进行了研究,先研究了“九一八”事变后青年运动高涨的情况和青年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活动,之后介绍了青年通过组建青年组织、到延安革命熔炉锻炼等方式投入到抗战行列的过程,还分析了抗日根据地、沦陷区和国统区三个地区的青年争取抗战胜利而进行的斗争[2]。进入新世纪以后,青年运动研究接续发展,学术界出现了新的研究成果,有郭贵儒著的《青年运动史话》、胡献忠等人著的《青年运动与中国梦》等。郭贵儒以中国近代历史上青年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大革命、抗日救亡运动、反内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活动为线索,展现了青年们不屈、顽强斗争的精神,其中在介绍抗战时期青年运动时着重介绍了青年学生的活动[3];胡献忠、张振国和艾昆鹏阐释了中国梦与青年运动的内在逻辑,上篇将1919年至1949年的青年运动化分为四个时间段,其中探讨抗日救亡时期时,从一二九运动、青年组织、延安青年活动三个方面分析了青年在抗日战争中的担当,同时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青年力量的整合,比如争取三青团、适当调整国统区青年政策等[4]。
还有部分专题性著作针对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的某一具体方面进行了研究,丰富了青年运动的研究内容。在青年组织方面,李智编写的《熔炉·丰碑——安吴青训班文献集》、纪希晨编写的《战火青春——青训班历史资料》等著作分析了西北青年救国会组织下的青年训练班的活动;在抗日青年统一战线方面,王连弟的《抗日战争时期国共青年运动风云录: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与三民主义青年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青年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详细论述了抗日战争中党的青年运动方针、政策的转变及发展的历史进程,用大量事实反映了革命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支援前线的精神风貌,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抗日青年统一战线的成果经验[5];在地方青年运动方面,《北京青年运动史(1919-1949)》《广东青年运动史(1919-1949)》等著作回顾了抗战时期地区青年运动发展的演进过程、具体活动等多方面内容。
综上,通过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归纳分析,可以看出在进行通论性研究时,我国学者关于青年运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年运动历史进程方面。学术界多以整个中国青年运动为研究对象,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则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青年运动史的相关著作来看,还是从青年组织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青年群体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1.关于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的研究
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探究中国共产党和青年运动的关系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对青年的动员及其方针政策等相关的内容。针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工作的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牛翠萍和刘鑫对根据地、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工作实践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时期广泛吸纳了社会各阶层的青年参战抗战[6];莫志斌和崔应忠的《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的成功运作——以抗战时期青年奔赴延安为例》基于对奔赴延安青年的社会构成和数量分析,对中国共产党青年动员给予积极评价;杨倩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延安青年的政治动员途径及启示》中指出党对延安青年的政治动员经验对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当下需要重视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在青年运动方针、政策研究方面,团中央青运研究室编写的《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7-1949.9)》全面系统地收录了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青年运动的方针、政策等历史文献,以及中央领导人的重要报告、讲话和文章。此外,学者们对青年运动方针、政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知识分子政策这一方面,李玫萱总结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主要内容,即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保护、尊重和优待知识分子,积极培养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四个方面[7];罗晶和赵翀从知识分子的地位、需求和任用三个向度分析了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得出我们要重视知识分子的实际需求和个人发展需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建设和发展中的能动性的结论[8]。
关于党内领导人对抗战时期青年工作的贡献研究也是学术界研究重点。郑洸著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与延安时期青年运动》记载了毛泽东及中共中央领导人与青年运动相关的重要决策、指导思想和领导活动;相关研究成果还有孙昊的《任弼时青年工作思想与中央苏区共青团建设》、李萌萌的《冯文彬与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刘芹的《抗战时期陈云同志加强党对青年工作领导的方式特点及启示》等文章,这类文章着重分析了领导人的青年工作思想。此外,学术界对国民党的青年运动也有所涉及,洪伟的硕士论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青年政策研究》总结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青年教育政策和组织运动政策,并对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青年政策进行了比较。
总之,学术界对党领导的青年运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内容具体,覆盖青年运动的多个方面。抗战时期国共两党都为争取青年力量付出了努力,对比研究国共两党青年工作为抗战时期青年运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2.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的活动内容研究
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的活动内容是研究的基础,学者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其进行了研究。从宏观方面来讲,《中国青年运动史》《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运动简史》等历史著作介绍了抗战时期各时间阶段青年运动的具体活动,涉及青年救国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青年运动的演讲、国民党青年工作方针等多方面内容;刘冠超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中分别介绍了党在沦陷区、国统区和解放区领导的青年运动,展现了整个中国青年运动的状态。从微观方面来看,学术界针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某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包括对延安大生产运动中青年活动、青年运动的组织形式、青年团体活动等内容的介绍。抗战时期不同地区的青年运动政治环境不同,活动内容也存在差异性。蔡颖、曾小玲和柯惠的《风驰云卷:抗战时期的广东青年运动》着重介绍了广东涌现出的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和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这两个青年组织的抗日活动;秦一杰的《抗战时期党领导下的重庆青年运动》分析了青年在重庆反对蒋介石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张瑜的《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参军作战、文化教育和拥政爱民三个部分;总之,学者们研究视角虽不同,但研究成果显示,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活动围绕抗战动员、参战、生产、教育四个方面展开。
学术界对青年运动活动内容总结大多是关于中国青年运动的基本特征、历史方向、内在规律和精神等重要问题的论述。王胜国和张焕琴就青年运动的主体、先导、政治色彩、要求和主张这四个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分别为主体是中国青年和知识分子,以文化运动为先导,政治色彩是救国救民,主张和要求具有超前性[9];周育国和黄宝成提出,五四运动指明了中国青年运动正确的历史方向,即马克思主义是青年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青年运动的领导力量,社会主义是青年运动的前进道路,联合工农大众是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式[10];胡德庆指出中国百年青年运动的规律在于“变”与“不变”的统一,变化的是青年运动的阶段性奋斗目标、组织方式、行为特征等形态内容,不变的是青年群体的爱国主义精神[11]。
学术界对于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活动内容的叙事梳理比较完善,以史实著作为主,相关论文研究成果不多。学术界有待加强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特点的总结分析,特别是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探究其特点。
3.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代表性事件的研究
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具体事件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一二·九”运动和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等代表性事件的研究。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挽救中华民族危亡而爆发的“ 一二·九”运动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颇丰,涵盖其发展过程、领导力量和历史地位等多方面的内容。王华锋、谢金容和刘建华在《“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中对“一二·九”运动分析比较详细,从爆发背景、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历史过程和影响四个方面介绍了“一二·九”运动;王刚针对学术界关于“一二·九”运动发动原因的观点不一致的问题,综合考察各方面因素后,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认为“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的,但当时存在党的领导弱化的情况,因此该运动又具有许多自发的特点[12];陈荣勋对“一二·九”运动给予重要评价,他认为“一二·九”是五四运动后中国学生爱国运动的又一次大高潮[13]。
关于抗战后期政府发动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其中徐一鸣的《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研究》分析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复杂的发生背景,叙述了知识青年运动的发展过程及青年运动从军的特殊形式,总结了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的青年知识水平高、运动开展范围广的特点,指出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提高了军队素养,增强了中国抗日力量,也有助于现代义务兵役制度的建立[14];陈伟则重点分析了蒋介石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的初衷,是蒋介石出于补充兵员的实际需要,最终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想[15]。杨耀健的《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侯德础的《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等文章从多种角度对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进行了分析,丰富了知识青年运动的研究内容。
学者们通过大量地挖掘史料对“一二·九”运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等具体事件的历史活动、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对其历史意义、时代价值也有深入的研究,丰富了相关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学术界对于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相关事件的研究比较集中,有待继续深入挖掘史料,展开对其他历史事件的研究。
4.关于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研究
研究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不仅需要挖掘史料还原历史,更重要的是基于历史背景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客观评价,探究其对于新时代青年工作的重要启示价值。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的历史意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青年运动的历史地位,青年运动的历史贡献,等等。在抗战时期青年运动历史地位方面,徐锋从抗战前夕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进行了分析,指出青年学生率先打破了全国抗日运动沉寂的局面,并组建了青年救国团体,为抗战做了组织上的准备,同时在抗战武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坚力量[16]。在历史贡献方面,白梅坪在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后,得出青年运动培养和锻炼了广大青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储备了人才的观点[17]。魏久明从广泛动员青年抗战和实现青年大联合的实践角度和丰富马列主义关于青年工作的理论角度评价了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18]。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推动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进程,学者们对青年运动所发挥的作用作出了肯定。
在当代启示方面的研究,学者多集中于研究中国共产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相关成果有孙德魁的《抗战时期党的青年工作实践及其启示》、阎治才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加强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杜秀的《抗战时期共产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及其启示》等,这类文章多强调青年运动要坚持党的领导,并与时俱进指导青年工作,组织青年为实现党的中心任务而奋斗。还有少部分文章从青年群体的角度分析青年运动的现实启示,比如马有林的《对近代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几点思考》、王海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及其启示》等。马有林提出,青年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需要青年[19];王海亭同样提到,要重视青年群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继续奋斗[20]。
整体看来,学术界对青年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现实启示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历史价值方面对抗战实践价值研究较多,关于其理论价值的研究较少涉及。在现实价值方面的研究较少,不同时代有时代主题,青年也有特定的历史任务,因此,新时代下研究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现实价值十分有必要。
综上所述,近年来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研究成果颇丰,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
第一,学术界基本弄清了整个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过程。学术界研究中国青年运动史的专著十分丰富,这些著作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青年运动。系统性的资料汇编收集整理了可靠的原始史料,包含文件、报刊等档案资料,还原了不同历史阶段青年运动的历史场景。学界对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完整清晰的研究体系,为我们研究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提供了宏观研究背景。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进程。
第二,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具体内容已经基本掌握。学者们在立足于大量史实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青年团体、相关领导人物、重要历史事件等相关问题,其中有关党的青年工作、领导人物的青年工作思想这两个专题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学者们从整体和局部两个维度对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的活动内容进行分析,展现了中国青年群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客观评价。研究成果既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总结,又包含了对当今时代相关工作的现实启示等具体问题的思考。学者们对抗战时期党的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进行了充分研究,对指导当下青年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从整个青年运动的角度,总结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规律和总体特征。总体来说,学术界关于青年运动的历史评价与现实启示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认识也基本一致。
第四,关于青年运动的研究资料大多来源于共青团中央青运史档案馆,由此看来,青运史档案馆下的编辑部和资料部构成了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的主体力量。中国青年运动史研究是一个逐渐走向科学的研究过程,起始是为了满足中国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要求,比如加强对共青团干部的青运史学习教育、为团校提供共青团工作理论教材等现实工作需要。如今,研究青运史群体逐渐扩大,研究的内容也逐渐科学,具有客观的研究前景。
当前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绩,研究成果丰富,但是仍有继续研究的空间,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广度有待延伸。首先,关于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不多,学者们研究多集中于某个方面或者某一地区的青年运动,从宏观上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专门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此外,学术界对青年运动的研究内容上重复度高,比如关于中国共产党与青年运动研究较多,对青年个体或群体的研究较少,在注重党对青年工作的领导的研究的同时,忽略了青年自身的影响。因此,学术界需要拓宽青年运动的研究内容,比如加强对青年运动中杰出青年人物的研究、民族解放先锋队等内容的分析。
第二,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深度有待提高。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成果多是复述资料和过程的,多叙事而少分析。学者们在对抗战期间青年运动内容研究时,多是对活动内容进行叙述性表达,关于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等理论问题还未研究透彻。此外,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一手资源比较丰富,给青年运动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空间。因而,学术界可以充分利用原始资料,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有待创新。学术界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方法大多是单线型,涉及学科交叉的研究较少,比如政治学、青年学等学科关于青年运动的研究比较少见。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研究对新方法的利用有待提高,理论视野有待开阔,比如纵向对比,国际视野等。学术界可以从多元化角度来展开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以此增强青年运动研究课题的内生动力。
第四,学术界需要充分利用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成果,为当下青年工作总结经验,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对抗战时期青年运动的研究要提高现实针对性,比如抗战时期青年运动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新时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发展新时期的青年运动史研究提供了更准确的指向,我们需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挖掘青年运动的当代价值,让青运史研究随着时代发展。
总之,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研究是一个有待继续开发的研究课题,我们还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深入考察。我们在加强对青年运动相关史料的整理时,要坚持唯物史观的研究原则;在研究抗战时期的青年运动的具体问题时,我们要立足于解决时代问题,为当下工作提供启示;时刻关注学术研究新动向,着力于实现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研究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