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曦
(洛阳理工学院 科研处, 河南 洛阳 47102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1]。这就需要系统化地加强和创新社区治理,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为了有效地满足新时期的新需要,解决新时期的新矛盾,迫切需要创新城市社区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许多地方为此进行了很多尝试,C市G区是其中一例。G区现有人口60万余,下辖153个社区,城镇化发展潜力大。近些年,G区在深化治理创新、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特别是在实践“党建+一中心+两基础+‘三治’并进”市域基层治理模式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与此同时,G区现有治理水平仍不能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距离省市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C市G区现有治理层级较多,共有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区布置的任务,街道再布置给社区。大量的工作交给社区,直接导致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严重。此外,上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交办的任务繁杂,各类“迎评创建”工作繁多,涉及计生、综合治理、社区服务、各类活动、纠纷处理、社区卫生等方面,人员少,工作多,社区干部压力较大。一些职能部门,将自己的工作下派到社区,甚至一些需要专业知识与专业设备才能完成的工作也被下派到社区,而社区缺乏专业的检查、检验能力,更没有执法权,无法真正落实这些工作。
当前C市G区的智慧社区建设,更多的是注重网络的铺设、网络信息平台的搭建;平台内容多以普及知识、介绍信息为主。如社区基本概况、人员架构、网格分布、辖区网点、工作时间、求医问药、便民服务等。智慧社区的覆盖面不高,资源整合不够,对点、线、面数据及资源的应用能力较为薄弱,且应用层次较为常规,与“智慧”相差较远。在智慧社区与人工智能融合方面,在利用智慧社区实现重点人员的日常监护、慢性病的自动监测、特殊疾病的远程诊疗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此外,社区治理平台有待优化,这既反映在治理平台的整合应用能力上,也反应在平台对于基层问题解决的时效性与便利性上。
目前,C市G区在社区工作人员激励、保障方面做得不够完善,导致一些社区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工作被动消极。虽然,近几年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有所提高,但与其工作强度相比仍然不够。社区工作人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一支稳定专业的社区工作队伍。社区治理能力亟须强化,基层工作人员运用现代化治理方式的能力不足,治理主动性不强,习惯于被动地完成工作。
城市社区治理不应搞“一刀切”,应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因此,强化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现有法律支持体系,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支持和依据。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社区建设、财政投入、经济发展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
第一,完善体制机制,出台相关政策。目前,治理薄弱的社区多数为城乡结合部,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普遍缺乏较高的劳动技能,竞争意识较差,管理和投资能力欠缺,在一定程度上是城市中较为弱势的群体,这不利于构建基层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因此,需要从大局出发,对这类居民就业实行政策倾斜,保护此类群体,在其就业、经商或创业时,可以对其施行减少利息、延长还贷期等措施。这部分群体还可以享受有关免费技能培训、房租减免、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适当调整地方产业结构,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为基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加大财政投入,改善治理综合环境。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是评价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标准之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基层社区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创建和整合,通过创新性的金融与财政手段解决社区基础设施和社区建设中的问题,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多层次的供给模式,以社区硬件建设为基石,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使社区的软硬件建设和规范管理同步加强。同时,要注重美化社区环境,增强社区服务的能力,切实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基础软硬件建设的需求,进而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第三,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素质。首先,基层社区要强化宣传引导,提高居民素质,转变部分居民的落后观念,增强其公共参与意识,主动融入社区共同体。其次,要通过社区学院、文化大舞台等平台,提高基层居民的素质,帮助居民掌握一门专业技术、增加一次互动交往的机会、培养一项兴趣爱好。通过这种普及性的教育方式,为当地居民提供多方面的机会与平台,促使居民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治理。
第四,繁荣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文化是灵魂,文化是纽带。社区要重视情感纽带的作用,积极开展群体性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互动与融合,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一方面,增加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了解和联系,培养居民共同的社会文化情感。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集体意识和责任心。居民在社区文化的熏陶下,能够提高精神境界,并将社区文化内化为自身修养,从而使社区呈现温馨和谐、稳定有序的良好氛围。同时,要积极引导居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发挥好社区文化稳定器的作用[3]。
首先,强化社区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要强化党的引领作用,高标准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工作机制与方法,使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有可信赖可依靠的组织。社区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基层全域党建,发挥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构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机制,形成全覆盖、多层次分包联系群众的工作网络,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资源向基层下沉、服务窗口前移,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探索新型基层治理工作模式,建设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团组织为纽带、各类社会组织为依托的基层群众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基层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其次,搭建社区互助平台,促进社区邻里交往。社区互助平台能够促进居民的相互交往。同时,平台的搭建能够使居民在社区的实践中提升自我价值,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提高对社区生活的适应性,更有利于提高和巩固社区治理的成效,从而推动和谐社区的建设。社区互助平台的形式有很多,“时间银行”是其中一种方式。“时间银行”是以改善邻里关系为目的,运作模式是在社区内开办以存储志愿服务时间为一般等价物的“银行”。一个人做了志愿服务,所付出的时间就会被“时间银行”记录下来。社区居民若需要相关服务的时候,就可以凭借“时间银行”储蓄的志愿服务时间,获得社区其他居民为其提供的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储蓄的是爱心,支取的是善报。同时,“时间银行”将爱心储蓄起来,使“善报”得到了保障。
最后,建立社区“五个一”工程,提高社区治理水平。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五个一”工程指的是每个社区要有一所社区学院、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站、一间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一个社区心理或法律顾问。成立社区学院,为居民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居民自身的文化素质,将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向前发展。一个健康、成熟的社区,应该是以居民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关键着眼点,不断提升社区的便民利民服务水平,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通过设立法律、心理咨询中心及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切实解决居民的生活问题及困扰。社区要建立社工服务站,调动各方力量,为困难群体提供科学有效的服务,协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通过社会工作项目策划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会服务。
首先,促进社会组织参与,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社区是社会组织发展的重要平台,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式,社会组织为居民的发展与和谐社区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因此,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重要作用。近年来,C市G区的社会组织,特别是民间的一些公益组织发展迅速。所以,社区应利用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寻求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广泛支持,多渠道、全方位地帮助社区中的困难群体。地方政府应利用自身力量,为相关社会组织或其开展的项目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以鼓励和吸引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发展。同时,做好社区社会组织的孵化工作,促进社会自组织的发展,实现社区治理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益服务。
其次,推进社区居民自治,发挥治理的最大效能。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意识,鼓励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参与社区的重要决策,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意识,提升居民自组织的能力和素质,有效推动社区与居民之间的良性互动,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社区要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强化业主对自身权益的认识,加大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使居民在社区事务中由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参与,自觉参与社区发展,从而达到强化社区居民自治功能、实现善治的目的。社区要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规范决策的程序,保障居民的决策权。在制订政策时,社区要充分考虑居民切实利益及亟待解决的事项,要广泛听取居民的建议。社区也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通过居委会与居民间的协商,制订符合社区实际情况的相关规章制度。社区居民应严格遵守规则,认真履行居民的责任与义务,共同建设一流社区。
最后,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实现高水平治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心理服务建设成为基层治理新形势下提升社区治理精度的必然所在。社区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心理服务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协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扩大社区心理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特别关注重点人群,多方链接资源,完善服务网络。同时,做好前期调研,瞄准社区居民需求,实现心理服务精准投放。优化服务方式,线上线下齐发力,实现智慧服务[4]。
做好社区治理,是丰富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居民安居乐业的关键保障,是经济提升、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尺,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基层最重要的体现。社区治理不是简单推进几个项目、完成几场活动、购买几套设施,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不同社区的发展情况,地方政府不能搞一刀切,不顾社区发展实际,固守一种模式、采用一种办法、实行一套方案,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社区治理的内在规律,实现治理精准化,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居民的满意度、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