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建 华
(龙门石窟研究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初唐是指唐高祖至唐高宗时期,年代约从7世纪前期至中晚期,约60年。棺床是墓的一种葬具,是一种特殊的葬具。棺床上面不放死者,只放死者的棺,是一种高等级的葬具。学术界有关棺床墓的研究很少。张卉英介绍了甘肃省天水市发现的隋唐屏风石棺床墓的情况[1],王雁卿介绍了山西省大同市出土的北魏石棺床[2],王源、郭丽云研究了唐朝墓葬棺床位置变化的原因[3],李威、徐峥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的彩绘木棺及棺床的保护修复情况[4],高世华研究了甘肃省天水市发现的棺床墓的年代、墓主人身份及石棺床屏风画的相关问题[5],王永安认为甘肃省宁县石家墓地发现的棺床与棺束反映了北方地区先秦时期墓葬棺饰特点[6],姜宇娓研究了山西省大同市北魏司马金龙墓的石棺床的乐种图像的乐器种类和意义[7]。至今,学术界还没有关于洛阳地区棺床墓的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洛阳地区发现的初唐时期棺床墓进行研究。不当和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棺床墓很少,见于公开资料的仅有4座。洛阳发现的4座初唐时期的棺床墓,可以分为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棺床墓各有2座。
洛阳发现的2座初唐时期的土棺床墓,样式不一。一座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棺床上有葬具;另一座由墓道、甬道、墓室等3部分组成,棺床上无葬具。
洛龙区关林镇唐墓M1267[8],位于隋唐洛阳城外郭城南部,北距外郭城南城墙约1.5千米。M1267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斜坡式,长5米,宽0.8米。墓室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8米,顶高1.7米。墓室北部有高0.2米、宽1.1米的生土棺床。棺床上放木棺一具,已朽。棺床上,遗存骨架两具。北面的为女性,仰身直肢,头部放有铁剪、铜钗,盆骨处有一枚银戒指;南面的骨架凌乱,已朽,应为二次迁葬。棺床上放有葬具单棺,棺床置于墓室的北壁处。
偃师区寨后村唐墓1号[9],为南北向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墓室3部分组成。墓道向南,全长4米,宽1米。甬道位于墓室南壁偏东处,南接墓门,北连墓室,呈过洞式。长1.24米,宽1米,残高0.5米。在墓室与甬道之间,垒砌封门砖墙一道,宽1米,厚0.5米。墓室呈长方形,东西长1.98米,南北宽2.7米。棺床位于墓室偏西部。棺床上无葬具。发掘时仅见少许骨灰。
砖棺床是在墓底铺一层而成,有的用砖镶边。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的2座砖棺床墓,样式不一。一座由墓道、甬道、墓室、壁龛等4部分组成,棺床位于墓室西侧,有葬具;另一座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壁龛、耳室、墓室等7部分组成,棺床放在墓室两侧,出土有墓志,是一座初唐刺史的夫妇合葬墓。
偃师区沟口头砖厂唐墓M1[10],为坐北的土洞墓,方向193°。墓室结构较复杂,由墓道、甬道、墓室、壁龛等4部分组成。墓道位于墓室南部,平面为长方形,长9.7米,宽0.9米。底为斜坡式,最深处距地表5.3米,坡度31°。甬道为土洞式,顶略拱,高0.86米。甬道东西两侧有龛。东龛平面形状呈窄长方形,长1.26米,进深0.36米,高同甬道顶;西龛平面为拐折形,西壁长2.1米,南壁长0.82米,北壁长1.04米,顶与甬道同。封门在墓道与甬道衔接处。用34厘米长、18厘米宽、8厘米厚的土坯,侧立斜“人”字形垒砌,残高1米、宽1.4米、厚0.34米。墓室南窄北宽,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2.84米,南宽2.26米,北宽2.42米。顶略呈拱形,高1.3米。墓底距地表深5.3米。棺床位于墓室西侧,采用横砖平铺排砌,竖砖平铺镶边,南北长2.84米,南宽1.13米,北宽1.26米,高出墓底0.24米。墓室内葬一人。葬具腐朽,漂浮在棺床以上,淤土中发现散乱的碎骨和棺木痕迹,葬具尺寸不明,尸体性别、葬式不清楚。
西工区红山街道初唐洛州刺史贾敦颐墓[11],为土洞墓。墓室结构复杂,由斜坡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壁龛、耳室、墓室等7部分组成。墓道上口长10.64米、宽0.64~1.08米,底部长12.2米、宽0.64~1.08米,斜坡式。过洞上部长7.2米,下部长7.9米,宽0.64~1.08米。天井长1米、宽1.1米,距地表深6.6米。甬道口原用小砖封堵,残留4层小砖,砖长36厘米、宽16厘米、厚8厘米。甬道口为拱形,高1.8米、宽1.1米、长2.8米。壁龛位于甬道东西两侧,两侧各有一个壁龛。皆为弧顶、直壁、平底。东壁龛宽0.9米、进深0.9米、高0.86米,西壁龛宽0.9米、进深0.92米、高0.88米。耳室为长方形土洞,弧顶、直壁、平底,宽0.7米、进深1.06米、高0.8米。墓室近似方形,南北长4米,东西宽3.78~4.04米,顶部残高1.8米。棺床放在墓室两侧。墓室西部平铺一层长方形小砖,应是棺床,被盗墓者扰乱。据出土墓志记载,这是一座刺史夫妇合葬墓。因此,棺床上应有双棺。
洛阳发现的4座初唐棺床墓,都有随葬品。但在随葬品的数量、质量、类型方面,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之间存在较大差别。
1.洛龙区关林镇唐墓M1267的随葬品
没有墓志。出土随葬品38件。这些随葬品,根据用途可以分为5类。第一类,保护墓主安全的镇墓兽、武士俑。第二类,为墓主服务的陶马、陶俑。第三类,家畜:陶羊、陶猪。第四类,模型器具和明器:陶锥、陶灶、陶磨、瓷罐、陶罐等。第五类,工具和装饰品:铁镜、铁剪、铜钗、银戒指等。
2.偃师区寨后村唐墓1号的随葬品
没有墓志。出土随葬品22件,全部为陶器。随葬品的类型,和关林镇唐墓一样。
1.偃师区沟口头砖厂唐墓M1的随葬品
无墓志。出土随葬品64件。其中,陶器61件。随葬品的类型,和土棺床墓基本一样,但有土棺床墓所没有的文官俑和仪仗俑。2件文官俑,造型相同,但尺寸不一。其中的一件文官俑,头戴高梁冠,身披裲裆衫,着宽袖短袍,腰束带,宽口裤,云头靴,无底座。双手合抱胸前,手中有长方形孔,通身施米黄釉,外加朱墨彩绘。高42厘米。
2.西工区红山街道初唐洛州刺史贾敦颐墓的随葬品
有墓志,置于墓室入口处。此墓虽然经过盗窃,仍然出土随葬品300余件。随葬品的种类和偃师区沟口头砖厂唐墓M1一样,也出现了土棺床墓所没有的文官俑和仪仗俑。这些随葬品,多分布于壁龛、耳室及墓室东部。在随葬品中,出土有46件文官俑。文官俑均为高岭土灰白陶胎,依服饰特征不同,可以划分为A、B、C型。A型2件。标本M1164∶65(图1),头残缺,上着右衽交领博袖过膝长衫,内露圆领衬衣,腰束宽带,下着长裙,足蹬云头靴,双手握拳拱手胸前,直立于云头台座上。残高53.6厘米。B型22件。标本M1164∶266,头戴风帽,身披风衣,内着圆领右衽长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双手交拱于胸前,手有一孔(似持物)。高18厘米。C型22件。标本M1164∶107,头戴凹平冠,上着右衽博袖束腰长衫,下着裤。双手合于胸前,手心有一孔。高20.8厘米。在随葬品中,出土仪仗俑69件。仪仗俑均为高岭土陶胎,可以分为骑马随员俑、骑马乐伎俑、骑马女眷(侍)俑和步卒卫士俑。骑马随员俑16件。其中,幞头骑马俑8件,风帽骑马俑6件,头戴护耳帽斜挂碟筒骑马俑2件。骑马乐伎俑8件。其中,吹箫骑马俑4件,吹笛骑马俑4件。骑马女眷(侍)俑13件。其中,头戴遮阳帽骑马女俑4件(图2),戴圆顶护耳帽骑马女俑4件,高螺髻骑马女俑2件,头戴毛线网状帽骑马女俑3件。步卒卫士俑32件。其中,骈步卒俑14件,卷沿毡帽胡俑6件,双手托包俑12件。
图1 贾敦颐墓出土的文官俑
图2 贾敦颐墓出土的头戴遮阳帽骑马女俑
初唐棺床墓和隋代棺床墓一脉相承,但棺床的位置有所不同。隋代棺床开始是位于墓室的北部,以后移到墓室的西部。而初唐时的棺床,只有1座位于墓室的北部,其余3座全部位于墓室的西部(贾敦颐夫妇合葬墓东侧也有棺床)。隋唐棺床位置的变化,为隋唐棺床墓的划分、时段,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初唐时,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的结构不同,砖棺床墓的结构明显要比土棺床墓的结构复杂。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2座土棺床墓,一座仅由墓道、墓室两部分组成,一座由墓道、甬道、墓室等3部分组成。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2座砖棺床墓,一座由墓道、甬道、墓室、壁龛等4部分组成,一座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壁龛、耳室、墓室等7部分组成,结构明显比土棺床墓复杂。
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都有随葬品,并且随葬品多数为陶器,种类也差不多,都有保护墓主安全的镇墓兽、武士俑,为墓主服务的陶马、陶俑,家畜,模型器具,工具和装饰品等。镇墓兽的职能是驱鬼辟邪,它们的位置一般都在墓门的左右两侧,就是不让鬼怪进入墓室干扰墓主的安静。镇墓兽起源于春秋时期,以楚国江陵地区最为流行。隋唐时期,镇墓兽随葬极为普遍,而且形制已经定型,即镇墓兽分为人面和兽面,也就是人面兽身和狮面兽身。关林镇唐墓M1267出土的一件镇墓兽,通高28厘米,就是人面兽身。此件人面兽身镇墓兽,前腿直立,后腿蜷曲呈蹲踞状,无底座,面部稍向上仰,壮年男子面容,二目圆睁平视前方,头顶饰短独角,朱唇,眉、胡须、前胸饰以虎皮纹。
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的随葬品,在数量、质量、类型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2座土棺床墓都没有发现墓志,1座砖棺床墓发现墓志。墓志青石质,长、宽各71厘米,厚17厘米。盝顶形志盖,盖中篆书“大唐故洛州刺史贾君及妻清河县夫人房氏墓志”。盖之四刹镌刻浅浮雕卷草纹,志底四壁线刻十二生肖。偃师区寨后村唐墓1号出土的22件随葬品,全部为陶器。贾敦颐墓的随葬品,虽然经过盗窃,出土数量仍然超过300件,包括4件制作精美的铜镜。其中的一件铜镜,圆形,正面光平,微凸,背的中央有桥形圆钮,钮外饰弧形细线一周。内区主题纹饰为瑞兽,瑞兽之间饰四禽,间以祥云补白。内外区之间以三角纹和稠密锯齿纹二周分界,界外有铭文一周,“万年永保,千代长存,能明能鉴,宜子宜孙”。2座砖棺床墓都出土有文官俑、仪仗俑,其中的贾敦颐墓出土了46件文官俑,而2座土棺床墓都没有出土文官俑和仪仗俑。
洛阳发现的初唐时期土棺床墓和砖棺床墓,都随葬有陶器,有的陶器上有一层米黄釉。偃师区沟口头砖厂唐墓M1的随葬品中,发现60余件陶器,多数呈白色,镇墓兽、文官俑、陶牛等表面施米黄釉,外加朱墨彩绘。这种米黄釉是盛唐时期唐三彩釉陶器出现的先河,唐三彩的出现与陶器上米黄釉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