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 斐
(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江苏 无锡 214000)
在作文训练中,“入格”是较常出现的内容,就概念而言,“格”是指文章的章法;就学生的作文写作而言,“格”主要由写作的规范性和技巧性两方面组成。但同时“格”的内容又远不止这些,可以包括学生的写作内容是否文从字顺;学生的想象是否有迹可循;学生的观察是否严谨细致;学生的表达方式是否条理清晰等。这些要求恰恰证明了作文写作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也就是按照一定的规格来写。作文的入格训练能够有效让学生抓住作文写作的“格”,从而既能够保证作文的科学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技巧,纠正学生在写作时常出现的问题。
就教学经验而言,不难发现学生作文水平差距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份质量上乘的作文,而有的学生作文仍然是“流水账”,毫无章法和规律可言。但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作文的分值较高,学生想要得高分势必要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大胆地采用“出格”的方式,所谓“出格”,并不是不管学生作文的写作情况,而是赋予这部分写作文困难的学生一定的“写作自由”,对他们的作文不提出比较明确的格式要求和内容要求,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写出一篇作文。相较于“入格”作文课而言,这种作文教学更能够获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成效。
当然,学生在刚开始写作时,仍然惨不忍睹,如前言不搭后语、逻辑表达能力较差、作文整体结构东拼西凑等,甚至还不如明确要求题目和内容写出来的作文。但这时教师要做的并不是戛然而止,而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写作特点和想法,从而找出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经过不断实践,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学生平时不善于表达,自然无法在作文中表达;二是缺乏平时的积累,在遣词造句上让人“难以忍受”;三是缺乏整体的思维和大局观,作文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没有整体布局,从而导致作文较为散乱。只有摸清了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
“出格”只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手段,学生的作文最终仍然要回归到“入格”的要求上,要接受应试考试的作文评价,这就需要这些学生的作文达到“入格”的表格。例如议论文教学中,学生在写“出格”作文时,往往会出现论据不足,论证无力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以写作困难学生的作文作为范本,进行讲解和点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作文“入格”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想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就需要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以及相互批改和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赏析和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阅读别人的作品,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以促进学生将别人的作文和自己的作文进行对比,能够更明显地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入格”的关键点在于学生写作的主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创新、主动加工、主动积累等,只有不断在文字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整体思考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一过程就像织网,必须先找出线头,才能一步一步加工,也许在加工的过程中,并不能保证每一步都是正确的,但是一定可以看出别人的错误,能够发现自身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开始表达,使不喜欢积累的学生想要读书,于是在经历了多次的作文评价和修改之后,自然就能写出一篇“看得过去”的文章。
通过“出格”的训练,学生能够基本达到“入格”的要求,至少学生不怕写作文了,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此可见,学生的写作能力其实并不低,即使是写作最差的学生,仍然有很多话要“讲”。对教师而言,如果学生不能写出一篇“入格”的作文,就让他“出格”而后再“入格”,“置之死地而后生”。除此之外,作文“出格”和“入格”之间,其实并不只是作文是否合格的问题,也存在着“破”和“立”的关系,只有顺利找到“破”的方式,才能够过渡到“立”中。而“立”才是学生真正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作文的重新认识,这就需要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走好“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问题:一是教师不能急躁,不能想着“一口吃成大胖子”,必须按部就班,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方法,写出最真实的作文;二是要不断付出。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一漫长过程中,教师需要付出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帮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作文写作的基本规律。
相较于议论文和记叙文而言,散文的基本特点是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从古今散文名篇中不难发现,散文的格式是灵活多变的,并且散文和散文之间的差距较大,看似无迹可循,但实际上却有一条严密的逻辑线,这条线可以是思维发展的顺序,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情感。散文不同于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根本地方在于,散文是由“点”“线”“面”“体”来构成的,即需要学生抓住一个比较新颖的点子或者抓住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来描写多个生动的画面,从而构成文章整体的和谐美。
在训练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时,教师需要在散文作文中先对学生进行片段性训练,即让学生先学会写片段,通过合理的想象和多样的修辞来使这一个片段内容变得丰富有趣,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练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学生大多会运用比喻、拟人以及排比等常见修辞,但实际上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对比喻的修辞还停留在什么像什么的阶段,从而导致作文虽然运用了大量的修辞,但整体质量不高的情况。因此在培养学生修辞能力时,避免出现过于基础的修辞方式。例如在训练拟人修辞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将外物人格化的方式,融入合理的想象,充分挖掘出其中可能含有的人性,提高修辞手法运用质量,达到散文写作的最佳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不同的描写进行范读,让学生评价和赏析,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拟人修辞手法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云”为主体,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描写,在学生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的写作内容进行范读,最后进行评价和修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拟人修辞的多种应用方式。
仿写作为教学手段之一,在大部分时间都能起到比较良好的作用,而散文作文的练习同样如此,通过对范文的阅读和仿写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仿写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学生在仿写过程中切记不能“换汤不换药”,要能够形成自己的散文风格,才能够避免出现“照猫画虎”,甚至是“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因此在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语言仿写上,可以选择名篇,但不能风格过于相近,因为千篇一律的风格会使学生的作文仿写毫无个性可言,反而失去了学生作文最真实的一面。
二是在结构的仿写上,主要是以范文结构为主,把握范文的主体结构,辨别文章的主次和写作顺序,尤其是事物之间的联系,要能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一定的感情。
三是仿写之后及时进行修改。修改是学生完善自己作品的重要过程,想要把仿写内容变成自己的风格,就要不断地进行修改,在反复修改中进行创新。修改可以分为长期修改和短期修改。长期修改是不定期将写好的作文进行修改,可以是逐字逐句地修改,也可以是大范围地修改。通过在原文中加入或删除新的语言来形成新的文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合理安排学生的修改时间,注重对作文内容的创新,使自己的作品不断完善,以此来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在语文课堂中,有许多优秀的散文篇目,需要学生熟读甚至部分需要背诵,这就需要教师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讲好每一堂散文课,让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散文的魅力和韵味,从而将语文课堂之美推向极致,培养学生的欣赏鉴别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通过感受散文中的意象和意境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尝试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努力做到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情景交融。总之散文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洞察生活、体验情感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真正走上求真务实的创作之路,教师也需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切不可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能够爱上写作,爱上语文。
作文的“入格”训练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所涉及,就教学方式来看,作文的“入格”教学就像教学生游泳或者打篮球一样,要先进行详细的理论知识讲解,并且实践训练中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不能偷工减料,更不能敷衍了事。可以说,这一过程才是决定学生是否能够学会这些技能的根本原因。对作文的“入格”训练也是如此。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是一种技能,不能看作知识”。对学生进行“入格”训练,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指导—实践—评选”的方式来形成一种作文“入格”训练的基本方式,让学生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作文趋于完善,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打破过去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法下笔的窘境,让学生由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到喜欢作文。
“入格”作文的培养和习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一步登天,结果只能是镜花水月,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想要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重视基本功的训练,要能够把握作文写作的一般规律,注重规范作文的文体与格式,尤其是行文的规范和条例。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把握住作文的“格”,想要“入格”必先“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