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小学语文低年段课堂教学语言的策略

2022-03-17 06:21朱启宁
课外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年段汉语言儿歌

朱启宁

(江苏省南京市佳营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语文离不开语言,教学也离不开语言。教学语言包含于语言,是特定情境中的专业用语,与其他语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不是日常交际的口语,也不是非常注重语法规范的书面语,而是在特定情境(教学情境)中的专业性语言,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语表述均有一定的关联。教学语言是师生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工具与载体,具有思想性、知识性、针对性、启发性、综合性的特点。

杨九俊认为教学的艺术也是语言的艺术,教师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精湛程度的一把标尺。精彩的教学语言能成为学生学习规范表达的范例,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攻克教学难点,也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思维与想象的空间。成功的教学语言犹如一条潺潺的小溪,将一堂课中别致的景点连接起来,构成一幅别有韵味的画卷。语文教师要能把教学语言打磨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成为使用语言文字的行家里手。

小学低年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如果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使用不当,语文课堂教学就容易出现“三低”的局面,即低吸引力、低精度、低启发性。具体来说,低吸引力是指教学语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即枯燥平淡、繁复低效,对学生的吸引力低。低精度是指教学语言的使用脱离教学目标,无法指向教学重点的把握,也无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缺乏针对性。低启发性是指教学语言被教师简单用作课堂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或者被教师理解为对学生回答的简单重复,起不到开拓学生思维的作用。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教学语言的作用,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思考的问题。

一、量“生”定制,让教学语言生动化

“以学定教”即学生怎样学则教师怎样教,教学语言的设计必须量“生”定制。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年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思维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的特点。李吉林说:“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低年段学生喜欢有意思的、有趣味的、未知的东西,也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

因此,低年段的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可采取以下四点策略:第一,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可视化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打造一个丰富可感的语文课堂;第二,多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词语,多运用对学生来说没有接受难度的词语,也就是所谓的“熟词”,否则生动的“生”就成了陌生的“生”;第三,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积聚饱满丰富的情感,教师的情感表达直接影响教学语言的表达效果,热情、饱满的情感能够让教学语言内涵更加充实;第四,积极调动身体多部位协同运动,加上手势、表情等,为语言表达助力,让教学语言活起来。

【课例1】

师:粽子的花样那么多,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花样繁多”。

生:(跟读)花样繁多。

师:我们来玩一个看图猜字的小游戏,(出示“肉”字甲骨文)你能猜猜这是哪个字吗?

生:肉!

师:没错,这个字就是肉。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生:因为这幅图长得就像一块肉。

师:(出示一块肉的图片)你瞧,这个字像不像菜场里经常见到的肉,里面的撇和点就像肉上面的纹理呢!

师:外婆家的粽子那么好吃,所以我吃得特别开心。请你读读这个句子!

生: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师:哪一个词能看出我的开心?

生:美滋滋!

师:你看“滋”的左边是一个三点水,像不像流下来的口水呀!(教师用手做流口水的动作,学生大笑)再看看“带”这个字,在古代表示长长的腰带,这有三个连在一起的粽子,就像带字上半部分。

以上教学片段来自一位教师执教的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教师先用一个看图猜字的小游戏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形成了课堂期待。再用生动的语言将“肉”的汉字和图片连接在一起,让“肉”字从一个单纯的汉字符号变成一个音形义的结合体。在教学词语“美滋滋”时,教师把“滋”左边的三点水想象成流下来的口水,既提醒学生注意到汉字偏旁表义的特点,也带着学生再次回味端午粽的美味,而且教师在表达时感情充沛、情真意切,加上形象的手势,更能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感受汉字学习的乐趣,感受家人之间的关爱、亲情的温暖。教学“带”字时,教师把“带”字的上半部分想象成三个连在一起的粽子,用生动的语言、巧妙的想象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化抽象为具体,抓住学生注意力,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打造一个量“生”定制的语文课堂。

二、建构促用,让教学语言规范化

语文学科四大素养其中之一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到了小学低年段,学生已经基本可以运用汉语言自如地交流对话,可这只是在口语表达层面的初级使用,大多不讲究词语使用的次序、规则和章法,会对词语进行无意识重复,频繁出现口头禅。这些低年段学生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常见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学生尚未完成对语言文字的独立建构,没有形成完整有序的汉语言文字体系,以至于无法合理、正确、连贯地进行语言表达与运用。

低年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能力,强大的向师性会让教师的每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范例。学生语言建构的初步能力首先是凭借语感,然后逐步走向理性。低年段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语言的规范性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感的形成和运用的效果,可谓至关重要。

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格外注重课堂教学中语言使用的规范化,保证课堂教学语言必须是准确的、精练的、融合的、高效的。

【课例2】

(结合板书总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赶羊人,他有一个羊圈,羊圈上破了一个窟窿,狼从窟窿钻进去,把羊叼走了,他的街坊劝他要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可是他不听劝告,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他特别后悔,赶紧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于漪说过,自己上课的教学语言都是先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写出来,再背出来口语化,最后在课堂中讲出来。课例中的教师在结合板书对《亡羊补牢》这一课进行总结时,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简洁明了地复述了故事,表达精练、高效,给学生进行标准的示范,从而正向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教师教学语言用词规范又不显生硬呆板,用上板书中的词语,例如“羊圈”“窟窿”“钻”“劝告”等,借助这些重点词语带领学生梳理课文,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积累,提升其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三、有的放矢,让教学语言目标化

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风向标。教学语言要能够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关键是助力教学难点的突破。低年段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课文识字量大、篇幅较长以及随文与识字相结合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能够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找到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挖掘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用教学语言架起识字与阅读的桥梁,创设生动的语言环境。

【课例3】

(通过猜谜语的方法出示铅笔、橡皮、转笔刀)

师:这些用具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作……

生:文具。

师:你还知道哪些文具?

生:钢笔。

生:尺子。

师:我们来看看文具的“具”字。“具”的上面是装着食物的器具,下面是捧着食物的双手,看一看“具”这个字,下面的撇和点,就像是我们的双手,上面的三横就像是器具里装满的食物。学习的用具就叫作……

生:文具。

师:请小朋友们伸出手和我一起写“文”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15课《文具的家》。

使用统编版教材后,低年段语文课堂中识字量的扩大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案例中教师先从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入手,概括出“文具”这个词语,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文具,让“文具”这个新获得的概念有了更多对应的物象,让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加深对“文具”一词的理解,获得深度学习。字音读准后,教师用简洁生动的教学语言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具”字之上,分别将字的笔画和字的意思对应起来,让“具”字的音形义聚合为一,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完整的认知,巧妙地突破了识字的难点。又以一句简单的教学语言带出“文具”一词的意思,字不离词,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具”字的学习,也巧妙地导入新课,为后面的阅读教学做好铺垫,实现识字与阅读桥梁的搭建。

四、遵路启思,让教学语言循序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规定:“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章是有道路的,这道路就是作者思路的体现,读者顺着这条路就能读到作者的心里去。同样,学生的思维也是有路可循的,教师要把握低年段学生思维发展不全面、不完善的特点,循着学生思维的路径,由具体到抽象,用启发式的语言,拓展和完善学生的思维,搭建思维提升的台阶,架起思维完善的桥梁,“学生思有路,遵路启其思”。

【课例4】

师:有一个小朋友登上了鹳雀楼,他看见了什么?

生:白日。

师:白日是什么呀?

生:白日就是天上红红的太阳。

生:我觉得白日应该是白色的太阳。

师:你在什么时候见过白色的太阳呢?

生:在傍晚时见过。

师:(出示傍晚太阳落山图)你瞧,傍晚时,太阳快要落山了,看起来像是白色的呢!一起读一读这个词!

生:白日。

在低年段古诗教学中,对字词的理解是学生读懂古诗的难点,却又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学生对诗句的把握应当是整体性的,也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的“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若想达成这个目标,教师教学语言的引导必不可少。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想象画面中的景物是什么样的。课例中教师在教授《登鹳雀楼》“白日”一词时,首先提出一个指向信息提取的问题,让学生从诗句中提取出“白日”这个景物,这是学生已经具备的思维能力。再进一步追问白日是什么,激活学生思维。再结合学生日常经验,用启发式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知“白日”的形象,让思维具有指向性。最后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总结。学生在“白日”一词的学习中,既锻炼了原有思维能力,又借助教师循序化的教学语言不断完善思维。

五、字字珠玑,让教学语言审美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到“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汉语言文字历经几千年的风霜,精彩依旧,形美如画,音美如歌,义美如诗。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精彩的画卷,都能唱成动人的歌谣,都能谱成隽永的诗篇。古人说:“字字珠玑。”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应当体现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魅力。低年段的学生即使对汉语言文字美感的理解不深,但是耳濡目染,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浸润于美好的体验中,逐步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因此,在低年段的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优化教学语言时可采取以下三点策略:第一,多用节奏轻快的短句,显得轻松活泼,富有感染力;第二,多用押韵的词语,尝试创编儿歌,将教学内容编进儿歌里,利用儿歌格式整齐、朗朗上口的特点,提高学生记忆效果;第三,多用叠词,让教学语言贴近学生熟悉的话语形式,富有情趣的美感,又不失可爱灵动的气息。

【课例5】

师:我们要准备写字了,在写字之前,我们要先和小虫子一起做做手指操,活动活动我们的小手指!跟我一起做好不好?

生:好!

师:屎壳郎,运食物,不看路,往前推;

螳螂,很贪吃,不会跳,绕道跑;

天牛,脾气坏,长触须,顶一顶。

(生一边拍手读儿歌,一边做动作)

这个教学片段摘自一位教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在写字前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动动手动动脑,跟着儿歌练习手指操。这首儿歌凝聚了教师思考的智慧。儿歌格式整齐、美观,对低年段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在读儿歌的过程中,视觉上就得到了美的享受。教师又在儿歌中将课文内容与写字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拍手诵读的形式,加深记忆。儿歌中,大多是两三字的短句,读起来利落、干脆,有些词句做到了押韵,比如“物”和“路”,“跳”和“跑”,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听觉上便能体会到汉语言的轻快感、韵律感,从而慢慢体悟汉语言文字“音美如歌”的特点。教师精彩的教学语言让汉语言文字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尽展无穷魅力。

由此可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至关重要,尤其在小学低年段,在学生系统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起始阶段。让我们不断优化教学语言,助力学生的语文能力拔节生长!

猜你喜欢
年段汉语言儿歌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