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宏伟,孟繁勇
(辽宁教育学院,抚顺市育才中学)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我们要坚持“五育”并举,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减少书面作业总量,创新作业类型方式,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要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忘育人的初心、宗旨。
教师只有理解了生物学科性质,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学科作业的育人价值。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索和实践,以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展现人们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思维方式及探究过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核心素养是初中生物学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创新作业类型,科学地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的实践性活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文献法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或跨学科实践活动,构建生物学概念,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进一步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解决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确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健康意识、形成社会责任感。教师还应树立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导向的科学评价观,坚持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评价除了关注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水平,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从创新作业设计类型,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优化作业设计方式三个方面入手,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作业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及学生认知规律,教师应多为学生创设探究实践类型的作业,使其体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内涵,进而利用其解释与生物学有关的现象或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动手与动脑双重深度参与的学习活动。实践是学生体验生物学研究过程方法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探究的同时也能够转变学习方式,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情,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教师应精选作业内容,合理确定作业数量,使作业难度不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减少机械记忆、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学校可以以教研组为单位,收集整理每年全国各省市的中考真题,分门别类建立资源库,要根据实际教学需求,对所选试题进行分析,在真题基础上完成题目改编,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水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这种主动参与不应是表面上的参与,而应是实质上动手和动脑地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动手实践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式的机械学习为积极主动式的探究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转变作业设计理念。教师不仅要从理念上认同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而且要在作业设计中为学生创造机会,以作业辅助学生的学习。教师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演示、实验探究、资料分析、讨论、调查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季节、地域特点等,布置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性作业。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参照生物教材开展探究实践类活动;也可以脱离教材,自主设计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可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科学探究、生活劳动、社会调查、观察动植物生活生长习性、制作标本、制作生物作品等作业。这样的探究实践类作业更有育人价值,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教师还应逐渐发掘、积累、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生物学个性化实践作业资源库。设计探究实践类作业时,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可带领学生到现场实地体验,这样学生不但能感到新奇和有趣,而且能促进他们主动去深入思考。例如,化石为生命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任务:利用假期到古生物博物馆参观,并记录下感兴趣的内容,做成美篇或者电子图片相册课上分享。通过实地参观,很多学生总结了地质年代和生物进化历史表,对生命起源和生物演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样的探究实践类作业,对学生形成进化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重要意义。
教师要关注并积累生活中可以用生物学科知识解决的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教师可以“健康地生活”为主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课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或实验,认识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有损自身及他人的健康;认识吸毒对自身、他人和社会的危害等。学习掌握一定的医药常识,对健康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组织学习小组,到药店调查或整理家庭小药箱,了解药的分类知识及不同药品说明书的具体内容;然后,让学生归类总结并回到课堂上进行汇报。这样,任务型作业就变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助力,学生受益明显。
1.体验生命之美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尝试制作“生态瓶”,让学生选择不同种类和颜色的水草、不同大小和数量的鱼、不同颜色和形状的砂砾、不同样式的瓶子等。学生制作的“生态瓶”展示着生命和谐之美,在这种美的体验中,让他们去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会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意义。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开展“饲养并观察家蚕或柞蚕的一生”“种植并观察大豆的一生”“无性繁殖和种植土豆”等探究实践类活动。在观察蚕吃桑叶时、在观察种子萌发出土的那一刻、在观察叶片成长的过程中,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命之美。
2.感受自然之美
教师应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入森林、走近湿地、走向海滩。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其动植物种类繁多,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山脉绵延,水域广阔,学生有很多学习实践的好去处。在大自然中,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可观察花鸟鱼虫,制成电子相册;可用日记和游记记录所看到和所经历的自然界的一切美好事物;可用事实描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身边生态环境的研究,学习运用调查和观察的方法,加深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知识对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爱护生物的情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提高环保意识都十分重要。
在观察植物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尝试植物科学绘画,通过形象的方式客观地记录植物本身的形态结构特征。科学的文字描述体现的是理性思维,而科学绘画除了能形象、直观地诠释理性的科学概念外,还能把感官之美与真知进行交融。例如,植物科学画可以跨越界线,让艺术与科学彼此交融,彼此关照。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看《万物之生》《梵净山》《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等纪录片,并制作手抄报,动手绘制自己心中对生物世界美好事物的向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制作枫叶、银杏叶书签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对生物世界美好的感知就可以通过手绘、制作等形式体现出来。
探究实践类作业和审美相结合的设计,有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有利于彰显学科育人功能。教师应科学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学习运动系统时,可以布置以下探究实践类作业:
1.解剖观察鸡翅、猪骨,探究骨、关节、肌肉的结构、连接方式及如何配合产生运动;
2.制作运动模型,模拟运动产生的过程;
3.用白醋浸泡鱼刺,知道若有鱼刺卡在喉咙中,不能用喝醋的方法,要去医院及时取出;
4.体验跑步、跳绳、做操等运动过程中呼吸、心跳的变化;
5.通过调查,交流分享运动对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学习记忆的影响。
再如,在学习消化系统时,可以布置以下探究实践类作业:
1.调查人体的物质组成、常见食物的主要成分,得出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2.照镜子观察自己的口腔,了解口腔内部构造,调查班级龋齿发病率并分析原因,思考如何维护牙齿健康;
3.解剖观察猪的胃(猪肚)、猪肝、小肠等器官;
4.用毛巾、塑料袋、纸筒等材料制作小肠壁结构模型,模拟食靡流进小肠的过程,利用模型分析小肠能成为主要消化吸收器官的结构特点,建立结构与功能观。
教材中每个章节、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图,厘清概念之间的层次关系,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打造成学科的特色教学实践内容,应用于学生日常的课堂笔记与课后梳理中。与传统的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相比,思维导图的条理性更加清晰,逻辑性更强,更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主动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探究性学习活动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获取并验证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等环节。教师要注重组织学生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交流讨论成功的经验或不成功的原因,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科学精神。教师可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合理的结论,要培养学生通过规范的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线图等方式完成报告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安全教育,增强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总之,教师应带领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让他们爱上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