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病理学教学中的探索

2022-03-17 05:28徐春红姚艳云李怀宇
教育现代化 2022年16期
关键词:病理学思政课程

徐春红,姚艳云,李怀宇

(大理护理职业学院,云南 大理)

课程思政所展现的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它强调在思政课以外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协同育人。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目标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共同构建所有课程都育人的氛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是医学基础课进行“课程思政”的理论渊源和政策指导。病理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医学之本,在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病理学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探索课程思政,有助于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对病理学教学融入课程思政进行简要分析。

一 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内涵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2016年12月)的召开是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会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从建设内容、教学体系、课程分类、支持保障等方面对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形成了全面覆盖、类型完整、层次递进、保障有力的体系性建设意见。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决定了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用好“所有课堂”这个主渠道,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和谐氛围[2]。从理论角度看,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其指导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同向同行,充分发挥课程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从发展的角度看,课程思政深化和拓展了对新时代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内涵,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专业知识的匠人,二要努力成为塑造学生良好品格的“引路人”。从实践的角度看,课程思政要在改进课程设置、修订教材、完善教学设计、改进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充分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融入教学的各环节,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3]。

二 病理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一)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将价值观引导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成长过程中,“德为才之帅”。具备了医学才能之后,这个才能否发挥出来?能否从正面的角度发挥出来?医学才能是否会产生积极的效应?都是由德来决定的。因此,在医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要强调的重要点是“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第二是“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德和才兼备是优秀医务工作者的根本,两者缺一不可。高职医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部分学生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病理学课程的学习难度加大,不利于医学生的成长。在高职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符合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助于落实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 病理学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医学基础学科,涉及疾病的病因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病理学课程有如下特性:首先,病理学内容的系统性及逻辑性较强,需要学生运用辩证思维及方法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其次,病理学的科学性及客观性较强,对于疾病的诊断需要实事求是、追根溯源、融会贯通;第三,病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临床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演变、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异常等,都可以用病理学知识进行解释,需要学生具有理论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以病人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医学才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及人文关怀能力。这决定了新模式下病理学课程要注重体现医务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病理学的课程特性表明,其蕴含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等丰富的“思政元素”,可以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4]。

病理学的传统教学中,虽然也融入一些人文素养的引导,但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理念有较大差距。原来的教材,注重学科内容的系统和完整,很少有思政理念的渗透;以往的理论教学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细胞、器官形态结构的变化及相关机制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及指导实践未真正落实。此外,医学专业毕业的病理学教师,缺乏思政素养,部分教师在认识上不统一,容易忽略从思政角度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此现状需要改进。

三 病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探索

(一)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健康中国的理念

2016 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5],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控制重大疾病,树立大健康理念。同年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文件要求医学教育要强化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健全医教协同机制,以需求为导向,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医学人才特别是紧缺人才。2019 年 7月,成立了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由此可见,医学模式和战略发生了明显转变,医学教育的目标上移至以健康为指导,关口以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为重点。我国的《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与现代医学中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不谋而合。在新医学模式下基础医学教学必须与临床、健康、预防等结合,发挥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作用[6]。

因此,将健康中国的理念融入病理学教学中,是现代高职医学教育的“大思政”。病理学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在学习疾病概论、肿瘤等章节时,挖掘相关知识点与生活健康相联系,引导学生保护环境、预防疾病、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例如,在学习疾病发生的原因时,课前安排学生主动查找水俣病的形成原因,并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在工作生活中环境因素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如何?课堂中适时地加以引导,使学生明白环境健康的重要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做点什么?学生能够认同“保护环境与健康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次,在学习肿瘤时,将与肿瘤发生的科普知识联系,如HPV感染与宫颈癌、癌前病变、吸烟与肺癌、食品卫生与肿瘤、环境污染与肿瘤、肿瘤三级预防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能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避免可改变的风险,学会三思而后行。

(二)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民对祖国的忠诚,热爱祖国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让我们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涌现出好多具有家国情怀的先进人物,生动地诠释了爱国的内涵,也是课程思政最有说服力的素材。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全国人民服从安排、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战胜疫情。来自全国的医护人员响应国家号召,在知晓自身存在明显的暴露风险下,仍然义无反顾地驰援抗疫的最前线。在深入了解肺炎疫情防控的基础上,加深了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的认同,深切感受个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就如歌曲所写“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在病理学授课过程中,结合疾病概论的知识,给学生分享一些抗疫时期的感人事迹及优秀人物。例如,抗疫过程中用渐冻的生命托起信心和希望的张定宇院长;逆流而上的钟南山院士;全身心投入疫苗研制工作的陈薇院士等。这些有意义的融入,能够让学生体会榜样的力量、见贤思齐,唤起学生心中的激情,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三)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时代精神的教育

时代精神是激励一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奋斗,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时代精神,需要它的感召力和引领力,以帮助我们“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病理学相关知识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民族精神,让同学体会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奋斗、创新等精神,以帮助同学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比如,在绪论学习病理学的发展历程时,有意识地引入我国科学家在病理学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及艰难的研究过程,突出科学之路没有捷径,要不断努力、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结合疾病概论的知识,给学生介绍屠呦呦、顾方舟等科学家的事迹。屠呦呦,一生犹如她的名字,与青蒿联系在一起。早期的研究历经波折、耗时多年,但她没有放弃,仍默默耕耘、不断积累,在艰苦条件下以身试药,最后取得青蒿素研究的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研发对人类生命健康贡献突出,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成名后的屠呦呦,没有躺在巨大的荣誉上止步不前,她始终没有停止对青蒿素的研究。此外,我们敬爱的“糖丸爷爷” 顾方舟,临危受命、攻坚克难、舍己为人。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过程中,顾方舟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生动诠释了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样有意义的联系,可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热情,学生知晓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如此伟大的灵魂,唤起学生心中的感动:要与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兑换。

(四)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辩证思维的教育

病理学内容讲授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疾病发展过程中贯穿了丰富的唯物辩证法。例如,大出血休克发展过程中的因果交替,炎症基本病变进展中变质、渗出、增生的相互转化,同一疾病在不同患者身上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及结局等。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8]。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掌握病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病理学内容所蕴含的事物普遍联系、现象本质、发展变化、对立统一等辩证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例如,运用现象本质的关系学习肿瘤异型性。肿瘤,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复杂,但就病理学范畴而言,认识肿瘤的本质问题,在于肿瘤的异型性,异型性可以将肿瘤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化,养成清晰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在临床工作中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并提出解决办法[9]。

(五) 病理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人文素养的教育

病理学教学融入人文素养教育,让学生懂得敬畏生命、懂得回报。例如在以往完成家兔空气栓塞实验时,学生大声喧哗、动作粗鲁。因操作不规范导致家兔大出血时,部分学生观望、表情冷漠,不会积极地处理并照顾家兔,对自己的失误造成动物的痛苦没有表现出一点内疚或怜悯[10]。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后,课前给学生补充动物伦理学的相关知识,学生预习时积极主动;实验中能掌握动作要领,从家兔的抓取、耳缘静脉注射、切开皮肤等操作都较为规范,能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偶尔因失误造成家兔损伤,也表现出愧疚并积极地弥补。此外,实验结束后,学生能认真处理家兔的“遗体”,用她们的方式对献出生命的家兔满怀感激地表示“谢谢”。虽然很微小的改变、简单的动作,但体现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弥足珍贵,无数的实验动物为了医学事业“向死而生”,担当人类“替难者”。实验动物“魂归自然、功留人间”,我们理应感恩它们的奉献,回馈它们的牺牲。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将此感情升华:临床工作中我们要谨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体会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医生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治疗并不总是能治愈所有疾病,我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关心照顾患者的感受、尽力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四 结语

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立德树人,需要给予学生激励,让学生去自我发现,发掘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及时正确的引导。立德树人,学校及教师需要营造好的读书环境氛围,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心灵受到熏陶。立德树人,教师要鼓励

学生能思考、会判断、有疑问,然后再想办法去解决疑问,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往今来,教育的意义从来都不限于满足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育人[11]。课程是教育教学的载体,而思政教育是灵魂。通过学校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要努力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

猜你喜欢
病理学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流行株感染小型猪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78例颅脑损伤死亡法医病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