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哲,张慧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融媒体”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线上线下具有互补性的视觉、图像、声音等讯息介质,在内容、宣传、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宣传理念。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主体多元、渠道多样、方式丰富[1]。在融媒体背景下,运用数字插画结合短视频、数字软件等媒介技术串联表现红色文化,弘扬传承红色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数字插画是利用计算机、数位板、电容笔等设备和工具进行设计和绘制的插图或绘面。数字插画的诞生和发展得益于世界数字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从75年前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到运行内存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彩色显示屏、电子笔等辅助工具的出现,都为数字插画奠定了硬件基础。20世纪50年代,一位科学家利用计算机创作了一幅黑白画像,之后又创作了彩色作品[2],虽然这只是一次尝试,但很快这种艺术创作方式引起了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兴趣,他们的实践拓展了数字插画的创作边界。随着计算机、智能电子设备的应用和各种绘画辅助工具、软件的出现,数字插画的绘制越来越普及,它从一开始的“试验”,变成了集商业、艺术为一体的随处可见的图像载体。
在各种新媒体、新技术的推动下,数字插画展现出与传统绘画不同的特点。它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创新视觉表达的语言,拓宽艺术创作的空间。
从应用和传播方面来看,得益于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插画打破了传统绘画的局限,不仅可以用于艺术创作,还出现在海报、商品广告、电影和电子游戏画面等方方面面的应用中。数字插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易于接受和传播,它的艺术语言和色彩更契合年轻人的审美特点,在传统文化、历史、医学等科普宣传,国货品牌、新兴品牌的产品视觉形象包装等各方面展现出了高融合度和易接受度。
从创作和绘画工具方面来看,数字插画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拓宽了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数字插画的创作周期相对较短,绘画工具相对便捷,入门更容易,工具和软件的发展使得数字插画发展出了各种效果的笔刷和画面处理模式,打破了传统绘画各画种间的壁垒,让创作者随时随地都能创作出各种风格的画面。
综上,在新媒体和新技术迅速融汇发展的融媒体时代,数字绘画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传播的新兴媒介,成为普遍应用和迅速发展的视觉艺术形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用数字插画串联文化资源的基本方法和实践应用,如何在信息媒体交错繁杂的背景下创新数字绘画的艺术语言,弘扬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青年艺术创作者的践行方向。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先进分子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先进文化,蕴含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能够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奋发图强的精神源泉。因此,传播红色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必要,也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需要。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数字插画成为了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兴媒介,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在学校教育方面,课堂上传授红色文化的媒介不仅仅局限于书本、实物或照片,数字插画成为了新“宠儿”,其灵活多样的媒介特质为弘扬红色精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赋能;在社会宣传方面,防疫期间人们不用进行实地走访,也能通过数字插画、动态插画视频等感受红色文化;在网络传播方面,全国开展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活动中,“红色插画”这一形式展现了数字插画作为信息传播、宣传媒介特有的活力和生命力,数字插画组成的短视频和动画也易于转发和宣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数字插画以其特殊的表现方式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作为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展现出了其特有的优势。
首先,数字插画能够直观地表现红色文化,同时又不乏深度。数字插画的画面传达给人的信息是直观的,每一个人物、每一种物件和每一处场景都能清晰地描绘红色事迹,讲述红色故事;而数字插画传达的信息受到画面本身构图、配色和画风的影响,创作者又可以运用多种绘画手法如对比、反衬,或者借助数字特效,进而赋予画面更深层的信息,给予更深刻的内涵,升华主旨,让人们在层层深入画面、步步发掘细节的过程中,真正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其次,数字插画是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它来表现红色文化故事,更生动具体、让人乐于接受。数字插画借助数字技术,能够利用渲染、特效等来增加视觉效果、丰富荧幕效果,使画面表现得更加立体,避免了视觉疲劳,实现了现代技术与红色文化的融合。
在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面,2018年6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印发《关于开展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针对高校尚无“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这一情况,该通知指出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增设乡村振兴、健康中国、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外语非通用语种等领域相关专业。截至申报截止日期,共有38所高校申报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尚无与人工智能直接对应的一级学科。因此社会上也出现了增设人工智能相关的一级学科的呼声,希望成建制来培养人工智能研究生人才。
再次,数字插画能够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信息传递双向性。传统绘画、书籍等文化载体传播红色文化信息时往往是单向的,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交流少、效率低。在互联网时代,创作者与观众的互动性大大提高,观众能够感受创作者在作品中留下的层层信息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能方便快捷地向创作者反馈信息,这使得红色文化的信息传递方向不再单一。
最后,通过数字插画表现红色文化,能更快更广地产生社会传播效应,同时让人们接受红色文化时不再被动。数字插画不像长视频或者文章那样“体积大”、内容复杂,它是小巧精致且“接地气”的。如今的生活节奏较快,加之网络短视频的流行,数字插画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能在网络上传播得更流畅,能让更多的人接受、欣赏;同时,由于数字插画在网络上的存储特性,它所传递的红色文化不是“推”向观众,而是由观众去“拉”出想要的信息[4],每个人都能关联自己想要看的内容,这使得红色文化传播更深刻、更有效率。
以单张独立的数字插画来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以一张数字插画来描绘红色文化故事,在画面中可以设置某位人物,布置某个场景,并通过画面构图、配色和特效来实现对比、衬托、比拟等手法,从而表现某个历史事件以及它的意义,或者传达出某个伟人或团体所体现的红色精神、价值观等[5]。
以多张数字插画为组合表现红色文化。多张数字插画可以组合,以更广的跨度、更大的视野来表现红色文化。组合插画可以描绘一个有维度跨越的红色故事,从而塑造相对完整的红色形象和传达具象的红色精神;也可以让数字插画之间形成对比、衬托等,以强烈的反差或既视感突出所要传达的红色精神。
多张数字插画剪辑成短视频。利用数字媒体,把数字插画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在时间轴上,并配上背景音乐和解说,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红色文化。这种方式可以流畅地展现每张插画的内容,丰富了视觉体验,而配音和解说更便于观众理解插画的内涵,让观众有了更强的代入感,使数字插画生动活泼,传达更具感染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新希望,是中国近代史绘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现代中国走向繁荣昌盛、独立自强也是在党坚强的领导之下实现的。这部作品正是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以短视频方式呈现的红色数字插画作品。
在插画内容方面,为了展现时间跨度,突出建党前后革命人的努力和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时间线选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如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如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近代的一些思想运动(如五四运动)、思想运动的领袖(如陈独秀)、建党时的场景(上海法租界的一处小屋)以及建党后党组织复兴中华的奋斗和成就(如抗日战争、建国和改革开放),逐个以数字插画的方式将这些场景描绘下来。
在绘画风格方面,为了表现革命历程的沉重艰辛,采用了黑白配色,倾向于木版画画风,画面人物清晰,对比突出,简洁明快,整体风格较为严肃。在绘制人物或场景时,着重于绘画人或物的暗部和投影。在统一的光源下,以暗部和投影的形状去塑造大的外形,以深色的面去衬托浅色的面,这样一来画面黑白分明,干净利落,整齐不乱,同时又具有立体感,关键的细节也是清晰可见(如图1)。
图1 井冈山会师
(注:图片出自作者自创数字插画作品《重温红色记忆》)
在配音方面,给每张插画场景的人物搭配了对应的语音,如演讲时的激昂,表决时的稳重,冲锋时的无畏等,以增强现实感、既视感。
在背景音乐方面,整体风格从沉重、危机逐渐向光明、洪亮过渡,体现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由危亡走向富强,给人以沉浸感。
整部作品以每张插画的细节刻画入手,搭配历史事件的发展和音乐配音的衬托,统筹兼顾了细节和整体,让观众由微观到宏观,从细节到整体去感受红色革命文化。
为了凸显事件之间的主次和突出某个场景中的重要人物,让观众看到重点,对插画里的主要人物作了更详细的塑造。在整体明暗统一的前提下,对原本的色块和色块之间作渐变,再对每个面与面之间作过渡,使用各种笔刷、涂抹工具等进行明暗交界线和面的塑造,形成一种伪厚涂的效果。如在描绘五四运动演讲的场景时,以凝重的手笔加强对演讲者五官、表情的刻画(如图2),从而让主要人物细节更加丰富,形象突出,同时这种画法能保留绘画笔触,让画面更有细节,耐人寻味。
图2 陈独秀在五四运动时的讲演
(注:图片出自作者自创数字插画作品《重温红色记忆》)
对于次要人物或远景,只勾勒轮廓或者以灰色色块概括,而主要部分黑白对比强烈,如此一来避免了喧宾夺主,整体画面也具有层次感。在“油漆桶”画笔工具的辅助下,色块上色较为容易,也使明暗更加统一。而使用软件中“钢笔”等勾勒工具,让人物的造型更加流畅、清晰。
在绘制部分场景的背景时(如天空、云朵),先铺上大色块,再使用特效笔刷,辅之以滤镜,就能塑造出统一的背景(如革命前夕暗灰的天际),或者利用“动态模糊”,来塑造动态的场景(如火箭发射场景,图3)。
图3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
(注:图片出自作者自创数字插画作品《重温红色记忆》)
多视角的插画组合让红色故事更加生动、丰富。这些组合中每张插画虽然展现的是同一个故事内容,但是作画时的构图、角度、详略不同。比如描绘南昌起义,起义者“三声枪响”为令,第一张插画描绘了起义者一行人坚定地走在走廊的场景,第二张插画则接上一张,以一个俯视视角描绘了起义者打响了反对国民党武装反动派的第一枪;又如描写五四运动时,一张插画的主体为演讲者,下一张插画则描绘了周围的观众。如此一来,以不同视角的方式展现了红色故事,使红色故事更丰满,表现得更加形象生动。
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物的塑造来传递红色文化。这个特定的人物是革命者、建设者或者领导者,通过他(们)来代表特定时期革命人为挽救民族、复兴中华的决心和某个革命时刻。比如,在描绘五四运动的场景时,着重塑造了陈独秀和学生领袖方豪在人群中激情演讲的场景,尤其是刻画了他们在演讲时的神情、动作,配之以铿锵的语音,调动了观众情绪,让观众体会到那时的革命先驱和爱国青年忧国忧民、敢为人先、不畏强权、力挽狂澜的红色精神[6]。此外,插画描绘了邓小平同志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报告时发言的特写。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共产党打破了思想的禁锢,把工作中心转移到正确道路,作出了改革开放的转折性决定,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描绘某个物件和场景来表现红色文化。这里描绘的物件是某一项成就,是一定时期国力状况的缩影。对第一架中国独立制造的飞机的描绘,表现了在物质贫困时期,我国无产阶级劳动者努力打拼取得的一系列非凡成就;对“神舟七号”发射瞬间的震撼场景的刻画,不仅表现了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国家实力的空前强盛,也向观众传递了中国航天人的“航天精神”。
描绘某个多人大型场景来弘扬红色文化。多人大型场景的描绘,可以展现宏观的革命场景,加上配音烘托氛围,给人的感受是身临其境,传达的红色精神是震撼的。比如,长征期间红军士兵们飞夺泸定桥的场景,取了从近到远的画面,着重塑造了冲锋在前的士兵无畏的神情和姿态(如图4),体现革命将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又如长征会师的大场景,以远景镜头描绘了会师时的声势之浩大,配上了会师时将士激动的呐喊的声音,让观众切实感受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坚韧[7]。
图4 飞夺泸定桥
(注:图片出自作者自创数字插画作品《重温红色记忆》)
设置插画顺序形成对比来凸显红色文化。插画《重温红色记忆》所讲述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观众在回顾红色历史的同时,可以宏观地感受到革命的不易和革命前后的巨大差异,进而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红色精神的推动下,中华民族必然实现伟大复兴。
在红色插画《重温红色记忆》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字插画完全能够成为串联红色文化的优质媒介载体,它作为融媒体时代的视觉艺术,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喜爱的。数字插画既结合了传统插画和其他文化载体的优点,又有自身的特点,其形式符合当今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趋势,符合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它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通俗的展现形式,深刻的内涵,人文与科技的结合,良好的互动性,较短的创作周期和较高的社会效益等优点。数字插画能承担作为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重任,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