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美育质量提升路径①

2022-03-17 05:03林竞文
关键词:美育美的课程

林竞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财金学院,福建 福州 350202)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高校要按照国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立德树人”背景下的美育成效。

一、美育内涵与美育重要性

(一)美育内涵

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是围绕审美教育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强烈主观性的思想活动过程,是个体对周遭事物呈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感知能力,从中获得审美经验,为个人审美奠定基础。审美意识通过审美素养与能力来表达,从一定意义上体现了个人品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其特殊方式影响学生意识的构成。

美育从学生个体的感受、鉴赏水平、领悟美等途经,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通过美育能够让学生对事物具有更为深刻的思考与感悟,获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二)美育重要性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美的感知过于浮躁,只停留于事物表面,不能养成正确的美育观。通过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可以丰富大学生情感,提高大学生气质,从而升华精神和思想。美育对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可以通过领悟审美的意义,健全和完善个人审美体系架构。学生在与社会相对接达到无我的境界后,开始对事物具有强烈的包容性、接纳性,从而提升自我审美素养和感知能力。与此同时,学生感知美的事物获得内心的满足感,通过对审美的蕴义不断感悟,对学生自身价值与人格气质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同时,美育与艺术品位的提升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校进行美育能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品质,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养成高雅的情操和乐趣,实现心灵的净化。

二、当前高校美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和学生对美育缺乏重视

当前高校对美育并不够重视,只是简单地通过艺术鉴赏公共选修课或者网络课程开展美育,未将美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导致美育定位不明确、美育评价机制不健全,使得美育覆盖不全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审美素质的提高,未达到美育与各学科的结合,偏向教育实用化而忽视内涵建设。部分高校因只重视学科知识培养,过分强调绩点、考研升学率、考公上线率等,让学生们误认为只要有好成绩就足够,从而导致学生轻视美育,不注重提升美育素养。部分高校还出现了专业课挤占美育课的现象,这既是对美育课程的严重忽视,也是学生们更加轻视美育的原因之一,美育课程教师也容易因此产生挫败感,久而久之产生职业倦怠,失去教学积极性和教学热情。据调查显示:49.4%的高校学生表示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美育课程,只是被动接受网络课程,说明美育教育仍然没有深入到位。〔2〕学生消极地接受美育课程,使美育改革和发展停滞不前,美育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学生审美单一化,受到网络影响比较大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成为影响大学生审美的重要因素。受此影响,大学生审美逐渐单一化。在当下,网络资源已然成为学生构建个人审美体系、形成个人审美认知的主要途径之一,网络于课堂之外的确具有更为丰富、广泛的资源。但网络之于学生,弊端危害显而易见。大数据可依照个人审美推送相关内容,长此以往,可能会使一些学生自我封闭,认为自己看到的即世界,这样的误导使部分学生将审美狭隘定义。不仅如此,网络导致人们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各大网络平台的图片短视频大量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商业化网络在资本力量的操控下,有不少语言低俗、内容猎奇、造型奇特的内容映入学生视野。对于还比较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刚建起个人审美体系,却被网络上各种冲击眼球的内容所包围,容易产生盲从心理,导致严重的审美问题,形成不良的审美倾向。

(三)高校美育课程和资源配置不协调

高校需要深入研究美育课程,完善美育教学资源,通过积极创设审美情境,改善和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少高校虽开设有美育课程,但是课程单一化。通常高校设置艺术鉴赏类课程作为选修课开展美育,课堂教学面对的学生也相对较多,教师无法关心每个学生的思维动态。学生对单一艺术教育课程缺乏兴趣,带着消极抵触的心态进行课程学习,让美育发展长时间停留在原地。事实上,美育的实施还有多种样式与途径,仅仅用传统授课方式也会大大降低教学效率。此外,高校美育缺乏美育素材和案例等教学资源,也缺乏美育实践活动场所,美育质量不能很好地提升。部分高校的美育师资力量不够,只是由思政教师和艺术类教师兼任,不能科学地进行美育教育。

三、高校提升美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美育体系,强化美育认知

对于全面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意见》提出了要加快艺术学科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高水平艺术学科创新团队和平台,整合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学科资源,加强美育基础理论建设,建设一批美育高端智库”,鼓励高校将美学类、艺术鉴赏类、教育学科类课程纳入公共课程中。高校美育教育应当以立足大学生人格塑造、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怡情,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完满人格的目的。〔3〕高校要明确美育的定位。虽然美育重在体验与实践,却不能抛开理论知识体系的基础。立足美育的本质,高校应将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者作为概念与学科相结合在教学中呈现出来。因此,高校可结合自身自由灵活配置资源的特点,重点强化一至二门的美育概念理论类课程作为通识必修课,开设艺术鉴赏类公共课进行美育普及。同时要将美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在专业课里进行美育思政,以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高校要相应地开展美育评价,提升美育质量,扭转学生重成绩轻美育的不良倾向,加快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提高学生审美水平,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氛围

高校美育要改变网络对学生的单一化影响,立体化营造美育氛围,让学生从多方面感受美:第一,高校图书馆要增加与美育相关的优秀书籍,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类美育书籍更加深入学习美育知识。第二,定期在教室或学生活动中心开展专属的“校园艺术馆”,通过艺术馆展示学生各类艺术作品,普及种类丰富的艺术知识,可与当地博物馆联合展出特色文物,丰富校园美育大环境,提高学生关注度。第三,联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相关活动,吸引学生们参与其中,增强对艺术文化的认知,也能提供传承人发掘下一代传承人的机会。利用社会、学校的资源,如利用一些文化艺术馆、民俗活动等资源,聘请一些艺术专家、民间艺人来校开展讲座、表演等活动,更好地营造校园美育氛围。培养一些富有优秀艺术才能的学生,以点带面,通过个体培养示范作用,促进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第四,依托互联网加强校园美育宣传。新时代下,学生的生活、学习无一不受网络媒体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占领网络美育高地,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美育环境,减少网络不良舆论对学生美育观的影响。高校可以结合当下学生们喜爱的自媒体推广模式打造出美育网络宣传新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每日不间断推送丰富多彩的美育前沿资讯,从而营造良好的校园互联网美育文化。

(三)完善美育课程体系,优化美育资源配置

美学作为贯穿美育发展的主旋律,高校对学生实施有目标性的教育策略,能够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与充实学生的灵魂,并渗透到内心世界与生活中。高校优化美育课程和资源配置可以围绕:第一,在课程上主动将美育融入教学全过程,可在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中融入美育,打造新型美育特色课堂。第二,积极联系美育名师开展“美育进校园”“名师美育大讲堂”等系列讲座活动,通过名师课堂提高美育在校园内的影响力。同时,通过名师工作室建立和完善美育实践场所,推进美育实践教学。第三,积极引进美育专业导师,对美育专职、兼职教师进行美育培训,提升美育师资水平。增加美育教师数量,为各个班级配备美育导师,每个班级专门成立美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分配小组长每周开展美育学习,每个月总结分享一次学习成果。可以将小组学习成绩转化为选修课学分,提高学习积极性。第四,积极创建各高校专属美育网络资源库,引进优质美育线上公开课,发展线上线下混合美育教育。通过线上浏览课程完成相应的打卡计划,督促学生学习美育知识,打卡完成率可换算成个人综合测评分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加快推进美育的作用。

四、结语

美育能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不断唤醒自身意识,以高雅的情怀接纳美的事物以此形成个人独特品质。高校在此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使其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要不断反思和创新美育体系,以健全的体系引领美育教育,以完善的美育课程指导和强化“以美育人”之功能,不断突破自身困境,完成时代交给的使命。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课程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打破平衡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好美的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