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弘
(大连海事大学 辽宁·大连 116026)
大连海事大学自2012年起,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建立了“国家-省级-校级”三级训练体系,以政策为引领,以课程为重点,以项目为载体,以竞赛为手段,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大力推进计划的全面实施,使“大创计划”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做到了全覆盖、全员化和全程化。2017年获评教育部“国创计划优秀组织奖”。
自实施“大创计划”以来,项目数量从2012年144项,增长至2020年的973项,增加了6倍多;学生参与人数由最初的550人次/年,增加到3720人次/年,参与人数增加近6倍多。创新创业教育得到学校全方位支持,激发了学生创新热情,提高了全校师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量也从2012年146项,增加至372项,增长了近3倍,“大创计划”已成为全校学生科研成果、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的培育平台。
学校按照美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形态,将“大创计划”作为一门全校性任选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相应的学分制度与成绩评定等级,对研究过程和成果给予阶段性和终结性评定。
其一,课程准备。每年12月份发布立项通知,立项期至少一个月,学生必须经过与指导教师的认真讨论和磋商以确定选题,并向所在学院(系)上交一份研究计划。
其二,课程周期。以自然年为一个周期。每年1月份公布立项,5月份中期检查,推荐国家级、省级项目。11月份组织结题验收。
其三,授课形式。指导教师每个星期都要与学生会面,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对学生的研究进度进行监控和督促,定期审阅研究过程记录和分析笔记,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了每一项研究任务。
其四,成绩评定。在完成该课程之后,学生要向学院递交一项正式的研究成果,成果形式主要为,学术论文、新产品、专利、专著等。结题采用现场答辩形式,评委平均分为记为结课成绩。
其一,引导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最大限度地向本科生开放,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双创教学资源。
其二,开放实验教学中心。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提供条件保障。同时,各实验室开出综合性、创新性实验课题,供学生选题立项。
其三,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建设专门性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面开放,学生自主管理。
其四,拓宽校外实践基地。鼓励各教学科研单位与企业、研究所、行业内管理、机构等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利用校外实践基地认识实习的教学机会,丰富学生项目选题。
其一,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六方联动机制。成立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组长的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校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学院统筹规划,相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各学院负责实施,校企协同推进,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
其二,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制度。以《大连海事大学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总扼全局,以《大连海事大学创新创业工作六方联动机制的实施意见》联动全校,以《大连海事大学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打造平台,先后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管理办法》《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
其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措施。学校通过制度体系建立,逐步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政策。(1)设置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岗位;(2)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培养资金;(3)将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教师一项岗位职责;(4)将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情况作为职称评审的一项指标。学校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激励政策,包括:①优秀项目可申请替代本科毕业设计(论文);②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孵化各级各类竞赛参赛团队和作品;③将学生科研成果和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视为学业评价的一部分;④建立推免研究生优先、破格制度。
其四,设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资金。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5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一是创新创业计划基金。每一个立项的项目根据项目级别、研究内容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二是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给予专项经费支持。三是创业引导基金。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引导,形成“创新成果—创业训练—创业实践”的一体化训练。
大连海事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阶段性的经验和成果,形成了基于过程的管理特色,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但依然存在深化发展的问题。
目前,“大创计划”项目主要以创新训练项目居多,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相对较少。多数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科研项目,也有来自学生兴趣,缺少立足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项目。
随着大创项目的普遍实施,逐渐呈现放量增长的趋势。立项宽、结项易,项目研究雷同,甚至数据抄袭。部分学生存在等、靠、要和过分追求价值利益的思想。这些思想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影响项目学术水平和实践技能,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论文、专利产出不多,创业类项目纸上谈兵的成果多,实操性强的成果少等现象。
国家实施“大创计划”的初衷是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研究,为市场增加创新驱动力,而实际情况是“大创计划”项目研究周期短、研究成果市场反馈少,只能是项目是项目,市场归市场,项目成果距离市场转化和企业应用相距甚远。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企业沟通协作。学生在“高墙”之内,不了解企业现实需求,企业对学生成果实用性的不信赖,企业导师缺乏实际指导和帮扶,造成合作不畅。加之,各校之间没有形成相关性研究的横向合作,各自为战的作坊式运作,使得基于项目的校企合作与企业的期望存在偏差。
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关键是引入企业参与“大创计划”过程中。首先,项目申报期间,邀请区域内或行业特色企业入校,介绍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师生酝酿项目选题提供具有市场需求的新思路;立项后,校内指导教师依托认识实习、课程实践、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定期带领学生到企业,参观生产真实环境,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对接企业导师,共享企业生产设备等,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学习模式过渡到真刀真枪的项目实践中;中期检查,邀请企业导师担任项目评审专家,及时为项目提出建议,把控研究方向、成果不偏离企业需求;结题验收,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投资运营专家、人力资源主管等担任评委,评选出具有市场转化潜力和投融资意向的项目;后结项期,对于具有转化价值成果,按照“项目申专利、项目出论文、项目带比赛、项目促转化、项目育孵化”的思路,带领学生团队继续项目的深化运行,学校还要举办项目成果展示交流会,邀请企业入校,为项目提供展示交流和投资转化提供平台。为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大创计划”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