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诗歌对精神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及其应用于马庄的试想

2022-03-17 04:05苏钱亦杨再如李昱亭吴欣怡陈晓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现代诗歌诗歌精神

苏钱亦 杨再如 李昱亭 吴欣怡 陈晓莉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 江苏·徐州 221132)

1 现代诗歌的独特性

1.1 音乐性

音韵与节奏是现代诗歌展现音乐性的两种主要方式。

鲁迅曾这样回复一位年轻的新诗爱好者:“新诗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1]从这其中可以看出现代诗歌对音韵的基本要求。在一首音韵成熟的现代诗歌作品中,诗人会基于汉字作为表意文字而非表音文字的特点,巧妙采用“阴、上、去、入”(现代汉语没有入声)四个声调,形成双声、叠韵、叠字和押韵为基本元素的和谐的音韵效果,创造出直击人心的音乐效果。

双声和叠韵能够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韵效果,双声词读起来感觉铿锵有力、坚定激昂,而叠韵词读起来却感觉柔美流畅、温柔圆转。例如戴望舒的《雨巷》[2]一诗中就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和叠韵技巧,整首诗双声词和叠韵词巧妙搭配,共同使诗的节奏感和流畅感达到了美妙的平衡,整首诗呈现出了饱含的感情和具有层次的美感。

叠字是汉字演变出来的独有特征之一,合理巧妙地运用叠字,能够带来独特的音乐效果。比如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所写的《再别康桥》[3]一诗的首尾两节就巧妙运用叠字来营造音乐效果,在这两节诗中,作者连续使用“轻轻”与“悄悄”两个词,使整首诗像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家,正在向人们讲述一个伤感的故事,在轻柔深情的音乐效果中,将读者的心绪瞬间带到了诗歌所营造的淡淡悲伤之中。

押韵,是指这一行诗与另一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协或相押,所押的这个字叫韵脚。例如卞之琳的《傍晚》[4]一诗就巧妙的运用了押韵的手法使诗歌富有音乐美感。巧妙地押韵可以使诗歌在富有音乐感的同时具有朗朗上口、易于记忆、传播快速的效果。

1.2 抒情性

现代诗歌的抒情性指现代诗歌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一种现代诗歌的语言艺术,也是现代诗歌的艺术生命。郭沫若曾经说过:“诗的本职专在抒情”。现代诗诗歌的赏析如果抛开其抒情性将失去它的基本价值。以郭沫若的爱情诗《Venus》[5]为例,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比拟过于大胆,显得粗俗轻佻。但郭沫若本人认为诗歌应该充盈着饱满、真切的情感,任何在诗歌中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加以修饰、掩盖的行为他都是不屑于去做的。正是因为郭沫若在诗歌中的大胆抒情,《Venus》这首比拟“奇异”的爱情诗让人感觉到了最真实最炙热的热恋状态,将现代诗歌抒情性的生命力展现到了极致。

正是因为现代诗歌充盈的抒情性的特点,所以一首现代诗歌常常能够做到在精炼概括的同时深入人心,这也是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有的特点。

1.3 形象性

现代诗歌的最大特征是抒情性和形象性。抒情性又有直接和间接抒情两种表达方式。间接的通过现代诗歌中的人事物景抒情便是现代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含以下三种: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无论是哪一种形象都寄寓了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这些寄寓了作者内心真情实感和真实想法的形象常常源自日常生活、亲身经历,这也就构成了现代诗歌容易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特点。

综上所述,经过研究发现现代诗歌所具有的种种特性构成了其容易记忆、易于传播的特点,如果能够合理的运用,诗歌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带来许多利益。

2 现代诗歌的历史影响和当代影响

现代诗歌对精神文化建设所体现的积极作用既可以追溯到其历史方面,也可以从当代人们对诗歌的运用方面体现,从一百多年前到现在,现代诗歌在精神文化上给中国人带来的积极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从历史方面来说,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现代诗歌是一种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结合的产物,现代诗歌虽然在中国生根发芽只有短短几十年,但其所提供的现代特征和人文价值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历史沉淀的思考,对人类命运的关注,也有对人格精神的发掘,对文化性格的重铸,这些足以推动新时代背景下精神文化文明的建设。例如郭沫若创作的诗歌《炉中煤》[6],诗人郭沫若将五四以后的中国比喻为自己心中一位聪明漂亮、有上进心的爱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借“炉中煤”向祖国表达了自己的衷心,抒发了对祖国强烈的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自己心爱的祖国奉献生命的愿望。郭沫若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在爆发五四运动,远在日本的郭沫若透过五四运动汹涌的革命浪潮看到了祖国的光明的未来,于是他满怀激动地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现代诗歌,而这首诗歌中的深情与热情也深切地影响着当时的许多国人。可见现代诗歌对精神文化的影响力是可以追溯到历史层面的。

而在我们现今这个时代,也同样有很多与现代诗歌有关的活动在举办着。譬如2020年11月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诗歌节在四川成都开幕[7]。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为遵循,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化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与时代同步,发时代之声,颂时代精神,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文化力量。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期间,活动方邀请了多位著名诗人、诗评家、学者及诗刊主编,就“世界格局与本土写作的美学转化”“抗疫诗歌的时代担当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巴蜀文化、传统资源与新时代创造”等主题,开展学术交流和研讨。第六届中国诗歌节中交流和研讨的话题紧扣时事,以另一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时事,在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也为国家和世界带来了现实利益。由此可见,通过诗歌加强精神文化的建设是经过实践并且已被证明可实行的方法。

不同的时代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无论面临怎样的境遇,现代诗歌总能发挥“一技之长”引领我们往更加光明的方向走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没有能力研究到太深层次的内容,但是在力所能及之处,我们思考着是否能够借助现代诗歌的力量,在力所能及之处帮助到身边的人和事。于是我们把目光聚集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拜访过的江苏省徐州市马庄村。

3 将现代诗歌与马庄村精神文化结合

3.1 项目主题

不断加强文化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从古到今,用诗歌作为人伦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载体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用诗歌推进精神文化和文明建设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因文而“兴”,因文而“富”,具有较为浓厚的文化氛围。依托于此,本项目试探究利用诗歌推动马庄村文化建设这一实践。

3.2 时代背景

自从召开了党的十八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得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每一个民众的内心深处,牢抓对全民族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把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视为当下最要紧的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力量、道德滋养。

在精准扶贫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既要发展经济,更要发展文化。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迫在眉睫的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诗教传统的国度,从古到今,用诗歌作为人伦教化和情感陶冶的载体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用诗歌推进精神文化和文明建设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而现代诗歌由于其形式自由、内涵开放、抒情浓烈和音乐性强等特点可为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提供极大助力。

3.3 将现代诗歌传播文化这一方式应用于马庄的可行性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的马庄村曾与众多乡村一样,先依靠煤炭和勤劳能干解决了温饱问题。当物质条件富足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当地干部在认准“文化兴村”这条道路后,就不断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并一直坚持到现在。

马庄村于1988年创建了“苏北第一支农民铜管乐团”,已先后为中央、省、市等各级领导来宾、机关部队、厂矿院校等演出6000余场次。在1997年,这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铜管乐团登上了中央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2007年4月,它应邀前往欧洲演出并获得了意大利第八届国际音乐节团体第二名的傲人成绩,中国新农民形象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在世界人民的眼前。2000年这支乐团被江苏省表彰为“特色文化团队”“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农民乐团大大促进了全村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是马庄村坚持走精神文化建设的道路几十年后交出的满意答卷。

马庄村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已经蔚然成风。升旗仪式在每周一举行,农民舞会在周末举办,乘凉晚会夏季办,篝火晚会冬季来,庆祝活动从未缺席过任何一个重大节日,马庄村也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中国十佳小康村”“中国民俗文化村”……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考察马庄村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鉴于马庄村已有的客观优势,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马庄村时的讲话,项目成员基于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将现代诗歌和马庄的历史背景、精神文化相结合,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宣传马庄文化的同时,促进马庄当地的经济发展,且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3.4 应用试想的前期准备

项目成员首先对马庄村进行走访,发现居住者以中老年居多且部分老人没有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方法。于是,项目成员订购了一批报纸,选择性派送给村民,并选择两天后验收拿到报纸的村民对于报纸信息的接收情况。两天后,成员们按计划在住户得空时上门,通过“闲聊”的方式与村民交流报纸上的内容,却发现效果不佳。有些村民只看了部分他们感兴趣的内容,有些村民匆匆扫了一眼就搁置一旁,有的甚至看都没看报纸就成了他们用来铺桌子或者卖废品的材料了。接着,成员们选择将国内重要的事件浓缩成一篇篇诗歌或是挑选了几首耳熟能详的优秀诗歌,印刷出来后再分发给村民。在验收时发现了可喜的效果:村民的接收度显著提高,不仅对诗歌内容了解得较为全面,有些甚至还将朗朗上口的诗句背诵了出来。

在项目成员的跟踪调查下,发现在视频、报纸和诗歌三种形式中,村民们大多数都选择了诗歌这一方式。视频对网络的依赖性强、要求高,且部分老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更适合在城市中传播信息;报纸上的文章一般字数多,字体小,让他们几乎没有阅读下去的耐心,不能有效地起到宣传作用;而朗朗上口、简单明了的诗歌,就成了他们最能接受的用来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项目成员也注意到,马庄村文艺氛围浓厚,在村庄举办的文化节中,经典现代诗歌(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徐志摩的《偶然》等)被马庄村村民按格律编写成曲。马庄村村民对诗歌的接收度高,也创造出了一些由诗歌衍生出的文艺产品。

3.5 应用试想的后期推进

在调查完马庄村内的情况之后,项目组的成员开始着手调查马庄村的周边情况。经过调查,马庄村坐落在国家二级城市徐州市中,且马庄村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这一高校比邻。项目成员认为,基于马庄村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与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合作,联合开展活动。

学院对接马庄村负责人,成立联合活动小组,招募学院学生,定期开展基于时事新闻、日常随想的自主创作活动。诗歌作品由负责人审核,先小范围试点推广,不断跟进马庄村民对学生自主创作的以诗歌形式传播的新闻的接收度。随后双方负责人不断开展交流活动,针对创作和宣传推广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修正,以促进定时定量的诗歌形式新闻机制的形成。

这是一件可行并且可以很好的证明以诗歌传播精神文化的可行性的方式,这是一件迫切需要被完成的事情。学院学生通过诗歌创作丰富了精神生活,同时马庄村民也能够通过浏览诗歌形式的新闻,了解时事动态,与时俱进,大大提升自身诗歌素养,未来马庄人自己将其丰富的文化活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以诗歌的方式传播出去指日可待。

4 小结

将马庄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与诗歌相结合,是一种契合马庄村自身文化风貌基础,又符合现代信息传播节奏的一种方式。既可以将外界文化、信息以诗歌的方式传递给马庄村村民,不断丰富马庄村的精神文化内涵;又可以推动马庄人反向把其精神文化以诗歌的形式传播给更多的人这一过程。在宣传马庄文化、带动马庄经济的同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既是塑形,更是铸魂。

把诗歌请下圣坛,变成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有效传播文化的工具,是切实可行且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运用诗歌来推动精神文化建设,既能帮助农村地区的人口了解国家大事,增加人民对国家的责任感,又能让“诗歌”这一种文学大众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的文学素养、推动文化建设。鉴于此,诗歌的大众化、诗歌的普及,应当成为乡村精神文明文化振兴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猜你喜欢
现代诗歌诗歌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英语现代诗歌对物的观照及其诗意生成
“不”与“无”的奥秘——评王学东诗集《现代诗歌机器》
体验的真挚与表达的超越——王学东《现代诗歌机器》观察
拿出精神
诗歌岛·八面来风
现代诗歌教学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