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彧
(江苏大学京江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育人功能,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1],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文拟通过对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理解、探讨普通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和劳动教育方式,从而推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普遍不重视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学生的分数、学生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的竞赛获奖情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不重视劳动教育,不懂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向职业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更是与培养目标有较大差距。近一时期,党和国家明确重视劳动教育,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思想指导。正确认识劳动,厘清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与不同,选择高校劳动教育路径,是必须思考和回答的[2]。
目前,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劳动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边缘地位,甚至未有明确的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首先,高校的重视和参与度不够,大部分教师专注于学生智育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其次,有些高校虽已开展各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大多处在零碎状态,缺失大学阶段全过程的规划,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考核评价体系;三是高校劳动教育缺乏在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等多个维度融入劳动教育,无法形成多层次综合融通的全方位劳动教育格局。最后,有些高校学生没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喜欢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会劳动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部分学生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没有深刻的领悟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教育则是系统地践行劳动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据相关研究,高校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劳动素养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3],但高校劳动教育内容和结构存在一定偏差,亟须优化。一方面,生产劳动活动明显偏少。另一方面,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内容陈旧,并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脱节。
高校劳动教育与中学劳动教育的衔接性不足,导致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连贯性较弱,高校劳动教育内容与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和最新科技发展的关联度有待加强[4]。
由于受重视不强、内容上缺乏系统性,高校劳动教育在具体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缺少长远规划、缺乏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劳动教育停留在只劳动缺乏教育,劳动和教育没有很好的有机融合起来。劳动教育缺乏社会实践与内涵,浮于表面。过分注重劳动技能培养忽略了劳动观念的培养。此外,高校劳动实践基地和劳动场所明显不足,不足以满足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限制了劳动教育实践的开展及其质量[5]。
劳动价值观,即形成了正确的劳动观、积极的劳动态度和劳动素养,以及在劳动过程中积累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了良好的劳动习惯等[6]。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舆论宣传、榜样树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欠缺,比如,在高校校友的榜样设立上,更多关注的是“名人”“名企”,却“冷落”了诸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基础“劳动者”。舆论导向是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关键因素,社会需要企业家、优秀企业,也需要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工作者,家庭、社会、高校都应该为之付出努力。
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根据新时代劳动发展趋势,为全面提高大学生劳动素养,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训练和劳动实践锻炼的过程。高校劳动教育应该引导新时期大学生追求幸福感,在劳动创造中获得创新灵感,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4]。
2.1.1 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高校应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与实践”必修课程,通过讲授劳动价值观、劳动素养、劳模精神、劳动安全、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等内容,培育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提高学生劳动素养。同时,通过生产实践劳动,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在动手实践过程中创造有价值的物化劳动成果,增强产品质量意识,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通过高校的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的专业成长的全过程,融入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将劳动教育课程定位为综合类课程,凸显专业教育,专业劳育的作用发挥。在教学过程涉及学生息息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实习实验、创新创业等各方面,进行全过程的构建和建设。
2.1.2 设置劳动教育相关选修课程
高校可设置劳动合同法、劳动法、劳动关系学等劳动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科学劳动的观念,掌握劳动相关知识和技能。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发展指导、就业技能提升等现有校级公共选修课程中纳入劳动教育相关知识,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培育学生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
2.1.3 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中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
2.1.4 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骨干企业、高新企业、中小微企业紧密协同,强化劳动锻炼要求,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类课程主要与服务学习、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相结合开展各类劳动实践,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学生劳动品质培养。
倡导学生处理好个人生活事务,培养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和动手能力,自觉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以学生党团组织为枢纽,围绕学生宿舍、食堂、实验室、教学楼、图书馆等场所组织开展校园集体劳动,让劳动教育全面渗透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在劳动中提升个人生活技能,让劳动教育成为一种生活养成教育。
鼓励学生自觉参与校园场所的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和管理服务等校内服务性岗位劳动。结合“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开展社会调查、科技帮扶、文化宣传、医疗服务、法律宣讲、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深化对劳动价值的理解。开展义务植树、学雷锋等公益劳动,利用志愿者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社区、街道、养老院等参加志愿服务,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4.1 设立学年劳动月
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劳动典型评选、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艰苦奋斗,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各学院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计划安排,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在劳动月里开展劳动实践。
2.4.2 开展劳动主题教育活动
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志愿者日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培育崇尚劳动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举办“劳模大讲堂”“大国工匠进校园”、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劳动榜样人物进校园活动,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广播、新媒体等,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特别是身边的普通劳动者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近距离接触劳动模范,聆听劳模故事,观摩精湛技艺,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5.1 专业生产劳动实践
围绕专业特色,根据工、管、医、文等专业的不同特点,教育引导学生把专业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创新创业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结合专业实习教学实际,每学年安排一定学时的生产劳动实践,借助校内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新方式,安排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活动。
2.5.2 工程实训竞赛、机器人大赛以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工程实训、机器人大赛、农装杯大赛、方程式赛车等竞赛,同时与“互联网+”“创青春”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通过训练、比赛积累职业经验,提高动手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高校可以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记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劳动素养评价结果是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
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劳动教育,支持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展劳动教育研究,提高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水平。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教材编写、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方面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力争形成一批适应时代发展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成果。同时,将劳动教育教学成果纳入教学成果评奖范围,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通过劳动教育实践,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人才培养目标,从而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进一步通过加强劳动教育、重申劳动价值,是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成才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