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
小学是学生形成各项基础能力的重要阶段,教师在这一阶段开展高质量的习作教学活动,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习作知识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对习作知识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成效。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机械记忆,习惯于通过反复的练习活动强化学生的习作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对习作知识的学习兴趣较低。为此,创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学习兴趣、强化习作知识的应用是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笔者认为,小学高学段语文习作教学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点:不拘泥于形式、立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不拘泥于形式,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局限于某一种习作形式。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通过分析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目录可以看出,在高学段习作教学内容中很少出现“记……事”“就……开展描写”这种习作主题被明确限定的内容,无论是在习作题材还是内容上都比较开放,这就要求习作教学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立足实际生活,主要是指教师在设计的习作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我国南方地区的降雪天气较少,很多学生没有见过下雪的场景,如果教师直接要求学生描写雪景,势必会导致学生出现虚写、套写的问题。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有效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开展简单的交流对话,注重学生习作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这是对传统语文习作教学不足提出的补充性意见。
教材在宏观结构设计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其中的习作内容不再包含于口语交际内容中,而是设计成为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相比,现行教材设置专门的习作单元,而且有了独立的板块,从习作学习的内容来看,这部分内容与单元语文要素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是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材对“习作”的重视。
高学段教材设计了众多的习作单元,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大部分的习作内容都以语文要素的形式为学生明确了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在立足生活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习作要求。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教师要先组织学生理解语文要素,再引导学生结合单元课文学习,了解课文都是如何自然流露“真情”的。在教学“习作:让真情自然流露”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习作要求选择一种自己印象最深的感受,并将自己掌握的写作技巧应用其中,尝试写作。在这样的微观联系中,教师要把握好顺序,从阅读入手,确保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掌握基本教学的写作技巧,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在以往的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往往以单一的习作知识分析为主,读写教学分离,习作教学内容分散,以至于学生难以把握习作要点。对此,教师可以整合语文单元主题,有效划分与组合教材中不同单元文本的内容,明确不同单元课程内容的学习重点。例如,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世界名著阅读”,单元中收录了不同的外国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开展名著导读,将单元课文内容整合起来,借助作品梗概帮助学生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然后,在本单元的习作教学中带领学生学习并总结故事梗概的写作技巧,感受世界名著中的人文精神,实现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学习习作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结合个人的实际生活经验进行理解。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单元习作学习时,可以先结合单元主题,挖掘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习作情境,在丰富学生情感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习作视野,提高学生的习作成效。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时,对于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含义。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民风、民俗,选好所要描写的主题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的知识进行写作,更容易实现“我笔写我心”的目标。
教材中同一单元的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可以立足单元主题,开展针对性的对比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不同文章的内容。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探寻作者写作手法的差异,从而为学生的习作活动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即景”时,由于本单元都是写景文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不同文章中描述的特定景色,以及作者描写手法和描写角度的不同,在对比分析文章差异的同时,深化学生的文本理解。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同类型的阅读材料,强化学生的习作思维。在学生完成学习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不同的景物描写任务,这样学生能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不同的习作知识形成更为牢固的记忆,在实际的习作应用中也更得心应手。
受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小学高学段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有限,需要在课后做好总结,巩固所学知识。但是,很多教师对课后总结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的习作学习总是“学了就忘”。因此,在完成习作教学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归纳、总结习作知识,并且鼓励学生在今后的习作学习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应用。例如,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的习作训练点为: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分享会,总结写活动场面时需要注意的要点——既要关注整个场景,又要注意个人的表现,通过抓住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突出个别学生的特点,并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写作技巧。这样的课后总结不仅能深化学生对习作内容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习作知识应用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习作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教师更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记忆能力的强化,在习作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习作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可以从整合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内容、对比差异内容、做好课后总结四个方面入手,在深化学生对习作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实现习作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