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夜》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2022-03-17 03:16卢闪闪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寒夜巴金悲剧

卢闪闪

(喀什大学 人文学院,新疆 喀什 844000)

在现代文学中,小说描写宏大场面和故事情节的居多,像《寒夜》这样存在大量心理描写的很是少见,因此这部作品具有很大的可研究性。这部作品以一个小家庭的破裂来影射当时社会中千千万万的家庭,通过汪文宣的小家庭的破裂,我们可以找寻到当时家庭不能圆满的根源。《寒夜》这部作品虽然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宏伟壮观的场面,但它却能通过平凡小人物的生活琐事,让人感同身受,给人以极大的心理触动。在这样一个简单平凡的小家庭中,他们每个人都活得异常艰辛,也许有当时社会动乱这样一个原因,但每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他们在生活中的矛盾,能够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 《寒夜》背景介绍

《寒夜》这部作品是发生在作家巴金身边的实事,巴金曾经在《谈<寒夜>》中这样描述:“《寒夜》中的几个人物都是虚构的。可是背景、事件等等却十分真实……我想说,整个故事就在我当时住处的四周进行,在我住房的楼上,在这座大楼的大门口,在民国路和附近的几条街[1]。”纵观全文,都笼罩在战争的悲剧阴影,从中可知巴金当时的处境。

冬天的一个夜晚,有位叫赵家璧的人找他,由于当时战争的破坏,赵家璧的事业在炮火中化为灰烬,无奈之下,他逃难重庆,投奔曾经熟识的老朋友巴金。巴金见其衣着寒酸,立刻拿出自己的毛衣让他穿,听说其没吃晚饭,又叫了几份饭菜给他吃,吃饱喝足之后,他的情绪变得高涨起来,决定重新建立一家图书公司,于是他邀请巴金为其写一部长篇小说,此时的巴金恰好在筹划一部作品,就向其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内容,赵家璧听后感觉内容很好,就鼓励巴金立即着手写作,但这部作品并未如其所愿在短时间内完成。大概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寒夜》这部作品才最终杀青。得到稿件的赵家璧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后,安排下属立即进行排印,就这样,《寒夜》很快上市了,并且非常畅销。

2 悲剧主题的分类

《寒夜》具有多重悲剧主题,这里主要把其悲剧主题分为人物性格悲剧、外部环境悲剧、家庭悲剧三类。

1)人物性格悲剧。

就人物性格而言,汪文宣曾是个思想开放,有着崇高理想的有志青年,但生活却把他变成了一个软弱无能、庸碌无为的苟活者。在母亲和妻子争论时,他就像夹在汉堡里的肉饼一样,忍受着左右夹击,却又无能为力,只能以折磨自己来获得她们的同情。

一次他和妻子树生因为母亲的事情发生了口角,妻子推倒了饭桌,碗碟全打碎了,他当时气得说不出话来,但他并未因此发一句牢骚,而是说一些含糊的话来咒骂自己,并且拿手用力地打自己的头。

还有一次因为吃晚饭时有人给妻子送了一封信,他询问妻子,因此惹怒了她,两人发生了争吵,妻子一怒之下摔门而去,没再回来[2]。第二天他和母亲讨论这件事时,母亲对儿媳的表现非常不满,并且不希望儿媳再回到这个家,此时的汪文宣没有和母亲争辩,而是以自己的眼泪赢得母亲的同情。文中类似的片段比比皆是。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汪文宣的软弱无能,也许他在母亲和妻子之间有难以言说的苦衷,但作为一个男人把生活过成这样,又使人悲叹。

男主人公汪文宣懦弱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处理妻子和母亲的关系中,更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图书公司的小职员,他没有丝毫的懈怠,而是拼命地工作。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处处小心翼翼,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作为一个老好人,他从不与人争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他的正直、善良以及他在生活中的处处忍让,并未给他带来好运,这从他最后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中死去,就可以看出。

在生活的重压下,汪文宣的性格发生了畸变。曾经那个大胆对习俗表现出不满与树生自由组建家庭,有着崇高理想的他,变成了一个懦弱无能、庸碌无为的胆小鬼。身为公司的校对,他虽然对周主任、吴科长的视财如命、利欲熏心有所不满,但也只能忍气吞声。对于那些充满虚伪的邀功颂德的文章,他虽然满腹牢骚,却不敢表现出来,甚至还要精心修改,违心赞颂。由于生活和工作上的种种不如意,他的肺病越来越严重,但他并未将此事告诉任何人,而是选择默默忍受,即使病情严重到吐血,他仍选择独自吞咽。妻子是个爱慕虚荣、不满现状的女人,对于妻子的种种过分的行为,他总是给予理解,大方原谅;妻子不但在大川银行做“花瓶”,而且与上司关系暧昧,动作亲昵,对于这种种现象,他都了然于心,但却选择了忍气吞声。

作为小说女主人公的曾树生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新女性,身为高校教育系的毕业生,他有着为国家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在爱情上她大胆开放,蔑视传统的封建礼教,在正式结婚之前就与汪文宣同居生活。但这样一个有理想、有主见的新女性,却在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不得已走上了自己所鄙视的道路。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对男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有深刻的体会,但却很少有人意识到曾树生的不易和挣扎。他和汪文宣自由恋爱,不久生下了儿子,由于战乱一家人一起来到了抗战大后方重庆,这时生活的种种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她和婆婆出现了无休止的争吵,又加上曾经风流倜傥、意气风发的丈夫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死气沉沉的懦弱鬼。他不在为自己撑腰,有时甚至和母亲联合起来敌对自己,这使得曾树生发现自己的美好梦想只是一个泡影。但她意识到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为了心爱的男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在大川银行找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被当作“花瓶”的她,遭受了很多污蔑和冷眼,但她依旧坚持工作,并用自己的收入给丈夫治病。面对汪母的百般刁难和儿子对她的不亲近,她虽然有时会进行反抗和抱怨,但在内心,她并没有要离开丈夫的意思。相反当丈夫在公司遭受不公正待遇时,她为其鸣不平,并心疼他的处境。但她所做的这一切,并未得到家人的体谅和认可,最终在不得已之下她离开了自己心爱的丈夫。离开家后她并未对这个苦难的家放任不管,而是每月寄钱回家,甚至为生病的丈夫弄到了医院就诊的介绍信,期待丈夫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在和丈夫离婚后,她仍回来找他,这足以见得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

作为一个新女性,曾树生追求奢侈、浪漫的生活,而这些她在丈夫那儿都得不到满足。面对着懦弱、地位低下、贫穷而又精神状态不佳的丈夫,她有时也会抱怨,也会不满。而此时的陈主任恰好弥补了丈夫的这些不足。他年轻、健康,有地位和金钱,而且对她爱慕有加,但通过读文本可以了解到树生并未真正爱过陈主任,她之所以随他一块儿去兰州,也是万般无奈之举。作为人谁都会有软弱、妥协的时候,更何况对于一个女人。面对婆婆的百般刁难、丈夫的懦弱、孩子的不亲近这种种的不如意,她最终妥协了,但对她的这种选择我们无可非议,毕竟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她本不愿做“花瓶”,但在当时她又别无选择。正在她犹豫不决时,“她首先看到两个字:《原野》……偏偏是这个戏,多么巧!戏里也有一个母亲憎恨自己的儿媳妇。那个丈夫永远夹在中间,两种爱的中间受苦。结果呢?结果太可怕了[2]”!她最终选择同陈主任一起前往兰州,这本书也起到了一定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一个正常人,曾树生渴望美满的家庭和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在内心深处,她从未忘记那个给了她莫大伤害的家,尽管在那个家里她感觉不到幸福和温暖。作为一个思想已经解放了的新女性,她要求个性解放,也拥有现代意识,但东方妇女的传统道德观对她的影响根深蒂固。到达兰州后面对陈主任的求婚,她并未给出明确的答复。虽然和汪文宣在法律上已经离婚,但丈夫的影子在她心中一直挥之不去。抗战胜利后,迟迟未收到丈夫来信的她,匆匆忙忙地赶回了重庆,但早已物是人非,这令她感觉无限凄凉。特别是当听到丈夫病逝的消息,她感到全身阵阵发凉,脸色苍白得如一张白纸。这时的她心里有着无尽的懊悔,怪自己当初不该一意孤行。

2)外部环境悲剧。

外在环境的恶化,是使汪文宣、曾树生产生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这可恨的外部环境,使得两人的志趣和性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的曾树生,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忧愁和苦闷,看着曾经深爱的丈夫变成了眼前这样一个懦弱病态的男人,这使她陷入了欲爱不能、欲罢又不舍的境地。在与丈夫的关系中,她是个勇敢中有脆弱,善良中有自私,追求个人享乐,但又不低俗、不浅薄的女人。曾树生的身上,既具有现代意识又不失传统观念,她是个充满复杂性的女性,但从她的经历中,我们所看到的是种种悲剧。

在汪母和曾树生之间,两人的经历、见识、人生观的不同是矛盾的主要原因,于是在家庭中她们展开了激烈而又紧张的搏斗。汪母作为一个旧知识女性,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旧的伦理观和传统观念在她心里根深蒂固。因此她非常看不惯自己的儿媳曾树生,在她眼中这个儿媳与传统的大家闺秀完全相悖。她认为女人打扮得太漂亮上班、应酬、交际是不守妇道的表现。儿媳不听她的话,不伺候丈夫,不养育子女,在她看来没有尽到做妻子的本分。最令她看不起儿媳的是,她在还未结婚的情况下,就已怀孕生子。汪母揪住儿媳的这一短处,进行了刻薄的语言攻击,这导致了她们婆媳二人矛盾的升级、无休无止的争吵,最终使这个小家庭家破人亡。其实就作者巴金而言,他写《寒夜》不是为了鞭策汪文宣或其他任何人,而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样的社会制度使得善良的人们受尽劳苦。就这个制度本身而言,它也在一天天的变质、腐烂,直到最终灭亡。

这些生活素材,是巴金先生在抗战中积累的,他以“大后方”重庆作为背景,通过一个平凡知识分子的悲剧来揭露当时黑暗的社会面貌。这部作品通过叙述旧社会家庭中常见的矛盾以及最后的悲惨结局,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它没有惊心动魄、曲折离奇的情节,更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有的只是平凡而充满悲剧性的家庭琐事。然而,社会正是由这样一个个小的家庭组成的,家庭对于社会就如细胞对于人体一样重要。巴金先生通过这样一个小家庭,向我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这样一个本质:人“除掉自己的行动总和外,什么都不是[3]”。以此表现了平凡小人物的悲剧,揭示了当时必然灭亡的旧制度。

在《寒夜》中,汪文宣的家庭生活是一种畸形的状态。我们知道: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造成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那样一个的年代,这种不合理正在以畸形的状态疯狂地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恶劣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动乱的社会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人的心灵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动乱的社会,不仅打碎了汪文宣和曾树生对未来的设想,也造成了他们家庭的贫困和矛盾。尽管在内心他们都互相深爱着对方,但他们的这种深爱却给对方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在那样的年代里,出现这样的状况,我们没有理由去责怪任何一方,虽然他们各自身上都有着明显的不足。所以巴金在《〈寒夜〉的回忆》中说:“我写汪文宣这样一家人,不是为了揭发他的妻子,也不是用于揭发他的母亲。对于这三个主角,我全都是同情。如果换一个社会,换一种制度,他们可能会过得很好。使他们遭受折磨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旧制度,在生活贫苦的情况下,纠纷就多了起来[4]。”这段话揭示了外部的社会环境是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根源。

汪文宣和曾树生与大多数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他们也曾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有过年轻的面孔,远大的报复,自负的语言,但是战争、饥饿、贫困将他们的意志消磨殆尽,使他们终日看不到出路,最终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了希望。汪文宣和曾树生曾是特别相爱的夫妻,但是动乱的环境,使他们的感情失去了和谐,夫妻出现了隔膜,最终夫妻关系破裂。

曾树生和婆婆之间关系的不和睦,除了各自在处理事情方面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外,还有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于汪文宣的死,他的母亲和妻子都有相当一部分的责任。在本意上她们都不愿意汪文宣病死,并都想尽办法挽救他,但实际却间接地导致了他的死亡。其实她们之间的关系本应是非敌对的,是外在的环境使它激化了。汪文宣虽然一直都在努力调节她们之间的矛盾,但直到其最后死亡也未能让她们和解。从这三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巴金深刻地表现了黑暗的社会制度是如何使一个平凡的家庭走向灭亡的。

在抗战中,知识分子作为一个阶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中,有的人以天下的兴亡作为自己的责任,有的人变节,为敌人效力,有的人却安分地守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想求得安宁却不能尽如人意,文中的汪文宣和曾树生就属于后一类。巴金在表现他们性格弱点的同时,也投注了很多的同情,在作品中他真实而细腻的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其悲剧性更具有震撼力。

3)家庭悲剧。

汪文宣的悲剧和他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从小由单亲母亲带大的他,性格中有着软弱的一面。在其娶了媳妇之后,面对母亲和妻子之间发生的经常性的争吵,他无可奈何。因此,在这个家庭中,婆媳矛盾上升为家庭的主要矛盾。汪文宣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使他无力解决媳妇和母亲之间的矛盾。要弄清这样一个家庭矛盾的缘由,我们首先要论述一下汪文宣和其母亲的关系。汪文宣的母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属于典型的慈母,在家洗衣做饭。但在家庭教育中,她对待儿子是非常苛刻的,将自己视为权威。一直以来,他对儿子的一切行为都要进行管教。汪文宣之所以一直默默地承受着来自母亲的压力是有其原因的。首先,汪文宣和母亲的想法一样。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母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亲密的。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一本书中曾这样写道:“在幼小的心灵中可以形成大量的性欲望和与之相关的欲望、情感和积蓄,它们以后都要被毫不留情地压抑为无意识……在这段被压抑的童年性生活的历史上,最重要的就是恋母本能和与之相关的仇富心理,也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5]。”汪文宣的恋母情结有着他独特的原因以及表现形式。汪文宣从小与母亲一块儿长大,这造成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上文主要从人物性格、外部环境、家庭因素三个方面对《寒夜》的多重悲剧主题进行了分析,针对《寒夜》这样一部作品的悲剧意蕴,需要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3 悲剧结局的多重性

《寒夜》这样一部作品之所以能使人读后久久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和其悲剧结局的多重性有很大的联系。

1)人物理想的磨灭。

《寒夜》的男女主人公都曾是有着远大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们共同的理想是办“家庭化、乡村化”的学堂,但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磨灭了他们的理想,动摇了他们的信念,致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抗战爆发后,他们跟随大部队逃难到重庆,在这样动乱的环境中,他们卓越的才能、远大的报复,根本无处施展。万般无奈之下,汪文宣在一家小公司当校对,而他的妻子曾树生则在大川银行工作,担任着“花瓶”的角色。

2)家庭矛盾的激化。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特意从乡下赶到重庆,帮其料理家务,不料婆媳关系不和,一面是自己敬爱的母亲,一面是自己疼爱的妻子,他夹在中间两头为难,却又无可奈何,又加上他患有肺病,更令其痛苦不已。最后其妻曾树生跟随一直爱慕她的陈经理乘飞机飞往了兰州,汪文宣则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离开了人世,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后来,曾树生回到重庆,但早已物是人非。

3)无力变更的结局。

汪文宣之所以苦苦挣扎,是因为他想承担起作为一个男人的责任,减轻家庭的经济困难,另一方面,面对婆媳关系的不合,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化解,有时甚至虐待自己,以求得息事宁人,但他的处处忍让并未使自己的家庭圆满,最终妻子树生离开,他也在悲惨凄凉中死去。曾树生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女性,她曾不顾一切的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但随着社会的动乱,她的爱情之花在风吹雨打中逐渐凋零,又加上家庭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她在万般无奈之下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陈经理一起前往兰州。可是她内心从未忘记自己的家庭和家人,一段时间后她回到重庆,但已经物是人非,她最终无法改变自己的结局。

4 结语

巴金在作品中采用朴实无华的手法,直接而又真实地描写了生活的场景,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作者以汪文宣一家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这些人物尽管各有不足,但处在那样的一种环境下,他们的这种不足又实在让人能够理解。《寒夜》这部作品的悲惨结局,不是由单一原因所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作品中的主角尽管都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想保住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但他们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这个家庭变得分崩离析。这部作品存在多重悲剧主题,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使人读后久久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人物具有双面性,但作者对人物心理及性格的把握,又实在让人震撼。作品中的人物,都有着丰满的形象,他们就像一个个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因此更能使人产生共鸣。

猜你喜欢
寒夜巴金悲剧
伟大的悲剧
巴金在三八线上(外四篇)
一生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寒夜》之寒:《寒夜》“家中人”的隔膜问题
《寒夜》中的冲突艺术
《寒夜》中的冲突艺术
小巴金“认错”
近视的悲剧
向巴金学习讲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