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本芳,肖 峰
(四川工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成都 611700)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观念更新、体制改革产生巨大影响,《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举措[1]。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的组织者和践行者,其信息化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信息化改革的顺利进行。教育信息化1.0计划下,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已初具成效,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已经掌握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基础教学手段的能力,但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的能力依旧不足,高校信息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较低,教师队伍信息化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教育信息化2.0时代,对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与要求。教师对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要求教师将信息化技术嵌入课堂教学中,提升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教师不仅是高校教育教学系统的有机组成,更是高校信息化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提升高校教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才能满足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时代需求,有效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2]。
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给高等教育体系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严峻挑战。教育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搜索个性化信息资源的渠道,冲击着高校教师教学权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时代价值。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了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而推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因此,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是高等教育顺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主旋律的具体体现。一方面,信息化教学环境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互联网已经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高校传统育人观念、教学模式、教师专业水平及教学管理等与高校师生信息化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产生了矛盾,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与突破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可以有效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亟需高水平教师队伍的支持。一流高质量师资团队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人力资源保证[3]。教育信息化2.0时代,信息化素养是优秀教师的必备教学技能,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相关理念认知,有助于教师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激发课堂教学活力,重新树立高校专业课堂教学权威地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而促进高校高质量发展。
高校是学术传承、创新的主要场域,教师是高校发挥育人价值的责任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实现育人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教师主体专业化发展包括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教师角色的不断变化与重构、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断充实与丰富、教师教学技能的不断创新与改革及教师自身个性发展。信息化素养提升是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主体专业化发展的核心内容。其一,教师角色变化是信息化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高校传统教学关系中,教师是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来源[4]。互联网时代,学生搜索、获取、选择资源的途径更加多样,教师不再掌握知识传授的绝对权威。其二,教师信息化知识的不断充实和相关技能的熟练掌握是信息化素养提升的重要成分。高校教师对信息化时代的认识和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认知是提升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前提,教师运用多媒体、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其信息化教学的有效组织。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本质属性与根本目标,高校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教学体制的变革都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基本原则,紧紧围绕育人的根本目标。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居民”,其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接受能力较强。大学生可以运用智能化信息设备,借助互联网更加快捷地搜索、查询并获取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研究热点与前沿知识,满足专业学习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信息化技术突破大学生学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借助信息化智能工具展开学习活动。同时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授课、虚拟学习社区等方式获取更多、更丰富的课外知识,充实并重构知识体系,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知识基础。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要求教师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主动追求专业化发展,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及教学能力,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专业教学。另外,互联网的虚拟性给学生知识获取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潜在危险。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利用信息化学习软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育信息化改革初期,各个高校信息化建设侧重于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引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维度与深度进一步扩大,但目前从整体而言,教师信息化素养还无法满足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对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亟待提升[5]。审视分析现阶段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在意识、能力、制度及环境层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互联网+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化技术与高校专业教育的高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主要发展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媒介与载体已经产生巨大转变,知识呈现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高校教师已初步掌握使用信息化载体的技能。然而,多数教师主体对信息化教学的价值认知存在一定程度偏差,教师主体角度来看,自身提升信息科技素养的意识薄弱,内动力不足,直接制约教师队伍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其一,对信息化教学的基本内涵、应用逻辑及应用价值了解较少,造成教师对信息化素养的理解比较粗浅,将信息化素养简单地视为对多媒体等信息化硬件的应用技能、对Word、PowerPoint等基础办公软件的操作能力,对如何应用大数据、区域链等先进信息化手段提高专业课堂育人质量[6]、尽可能拓宽专业知识的授课范围、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翻转课堂、探究性教学进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认识与理解缺失,严重制约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其二,现阶段,受“双一流”建设影响,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要求随之提高,多数教师的科研压力过重,用于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时间与精力骤降,严重制约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其三,受高校教师梯队的年龄结构影响,教师整体信息意识淡薄。尽管各个高校领导层和广大师生群体已经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目前高校教师中的中老年教师较多,其中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接受能力较弱,学习信息化技能的能力较弱,对信息化教学存在主观抵制心理。
教育信息化1.0时代,信息化技术在专业教学阶段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多媒体等信息化设施强化高校专业传统教学。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改革重视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进行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等创新,以先进科技引领并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全过程变革。然而,现阶段高校教师信息化整体素养较低,具体表现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层面,即信息化技术与专业教学的融合程度不高,严重阻碍现代化大学创新发展[7]。一方面,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多数高校专业教学依旧坚持教师单向传授,以信息化工具取代黑板手写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提升了教学质量,但教师借助信息化平台设计、组织、开展并评价教学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并未从实质上改变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不同学科专业背景下高校教师受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其学习能力与速度均不同,造成其教学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一般而言,高校理工科学科背景的教师受学科的高研究性与强应用性影响,对技能型知识的接受能力与学习能力比文科教师强,对互联网技术的学习能力较强,因此其信息化教学水平一般高于其他学科教师。
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离不开高校系统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的保障,现阶段,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及激励机制不足甚至缺失,严重制约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从而阻碍高校信息化教学体系改革。首先,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差,影响管理体制构建。部分高校将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视为教师主体责任,忽视信息化素养在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必要性。比如教师聘任标准与要求中,过分重视“高学历、高学位”、毕业院校、专业成绩等招聘指标[8],尚未将信息化教学水平这一指标纳入聘任要求,体现出高校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意识薄弱。其次,高校信息化教学管理缺乏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信息化教学水平难以考核与衡量,现阶段,高校各个学科专业对信息化设备的引入、教学模式创新、优质人才的引入等管理制度一般由各个学院或者某个教学团队负责,对校园内部先进教学设置的管理缺乏统一性,造成教师职业发展外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信息化教学改革;最后,激励机制缺失。一方面,高校尚未建立系统、完善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的渠道受限。另一方面,高校尚未将信息化教学成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隐性指标与要求,对已取得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教师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严重影响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信息化教学改革。
改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学水平必须依托于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与完善已初具规模,但呈现出不同高校、不同学院发展不均衡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其一,高校信息化教学系统的应用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相对矛盾。一般而言,高校信息技术软件大多是通过高价购买的方式引入的,自主研发的高校较少,因此,高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直接取决于引入信息技术的水平。然而,信息技术所承载的应用是相关技术人员从信息化角度设计与配置的,对高校专业教学实际的考察不充分。而对于信息化教学系统的使用者,即高校师生而言,对信息技术软件的使用与适应都需要耗费一定精力与时间,且直接购买引入的线上教学系统是否可以满足高校师生专业教学还有待考量[9];其二,高校信息化教学“智囊团”配置缺失,高校教师无法及时得到信息化技术使用指导,制约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信息技术高度融入专业课教学,对于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力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会简单地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作业通知、上传相关教学资料,还需要教师可以熟练运用信息化平台进行线上授课、录课、作业批示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活动,亟需信息化教学“智囊团”的帮助,但高校对高水平信息化人才的引入重视程度不高,“智囊团”建设滞后,教师缺乏信息化技术保障,影响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教育信息化2.0时代,持续提升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仍是各个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已经成为高校重点关注的研究热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不同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正处于从被动学习接受到主动学习创新转变的阶段,高校可以从教师信息化教学客观认知的培养、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学管理体系的构建及教学有效环境营造4个层面发力,推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互联网在社会全领域的发展与普及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大的外在动力,强化教师信息化教学客观认知、激活教师主体信息化教学的创新潜力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内在动力[10]。如何从教师主体层面,更新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其信息化素养的首要任务。 第一,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丰富内涵及应用逻辑的认识。信息化素养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对信息化的理解基础之上。一方面,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强信息化改革宣传教育,引导教师展开教学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对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进行信息化教育,引导其将信息技术融入丰富教学经验,创新专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另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符合当代大学生线上学习行为,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专业知识;其次,高校应立足教书育人,适当减轻专业课教师的科研压力,回归教育教学本职工作。高校不仅应根据校内科研资源配置、不同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科研实力和潜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指标,实现校内科研任务分层分类、差异化,有效提高高校科研质量的同时,保证高校教师有充足的教学精力,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最后,高校应积极转变教师角色定位。高校应组织教师进行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主题的座谈会,讨论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及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促进教师学习者身份的定位。
有组织、系统化的教师技能培训是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方式,高校应从培训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构建体系化、持续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保证培训质量,有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首先,高校应规范信息化教学培训内容。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信息化教学培训不仅应包含教师对多媒体等信息化设施、Word、Excel等信息化工具的简单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信息化素养;其次,高校应选取多元化信息化教学培训方式。一方面,现阶段师范教育教学应加强对师范生教育信息技术的专业教育。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不同学院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条件,选拔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鼓励其举办信息化教学经验交流会[11]。另外,高校应邀请校外信息化教学成果优异的人才定期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同时重视传统面对面培训和线上培训有机统一,重视实践;最后,高校应建立信息化教学培训及跟踪评价制度。一方面,高校应建立信息化教学培训一体化的考核制度,对培训结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以评促改,促进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培训的积极性,提升培训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在校内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跟踪性评价,进而实现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的持续有效。
信息化教学管理体系是有效落实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制度保障。其一,高校应组建管理信息化教学改革任务的行政管理组织结构。该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校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活动的安排、全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及信息化设备的引进与维护,统筹规划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进程,从而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有效提升。其二,高校应制定规范化的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将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聘任的考核标准之一,从聘任入口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整体水平。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将信息化教学成果作为重要考核标准,比如将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工作考核重点指标,以评促改,调动高校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专业教学的创新潜力。其三,高校应构建信息化教学奖惩机制。一方面,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力,加强对信息化教学项目的经费支持,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提供资金保障[12]。另一方面,高校应重视教师信息化教学奖励,给予具有信息化教学成果的教师在职称晋升、待遇提高等方面的优先权利。比如高校可以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成果竞赛,对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调动高校教师自主创新能动性,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是培养教师信息化素养的环境保障,信息化有效教学环境是指借助先进信息技术开展专业教学活动所依托的诸多客观硬件和软件条件的总和。高校营造教师信息化教学有效环境,是对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主流趋势的积极回应,也是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内在需求。首先,及时更新优化计算机硬件设置,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迭代迅速,硬件信息化设备的先进性直接决定高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对此,高校应及时对现有信息化教学设施进行更新与升级,顺应时代发展和高校信息化教学质量提升的需求;其次,高校应积极建设“多功能智慧教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实践提供硬件基础。一方面,高校应积极打造“智慧教室”,为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的高度融合提供环境基础。“智慧教室”作为全新的教学空间,有助于高校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以丰富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展开课堂教学,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生活方式与现代教学发展的变革趋势[13]。另一方面,“智慧教室”的建设应以实现师生教学需求、培养师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保证“智慧教室”建设的规模与质量,同时,实现其有效利用;最后,高校应积极引进优秀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建立以技术人员为主、高校教师为辅的信息化教学“智囊团”,加强信息化技术软件开发与高校专业教学的契合,为教师运用先进信息软件深层次展开专业教学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