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发展展望

2022-03-17 03:57
地理教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区域素养课程

朱 翔

(湖南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1)

一、课程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并贯穿于国家初中地理课程和高中地理课程。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互为促进,构成缜密的课程体系。与高中地理相比,初中地理的核心素养更为直观,更贴切学生生活,更强调对地理课程的统领性。

地理课程目标务必凸显立德树人的要求。结合国际基础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强调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凸显育人要求,反对面面俱到的知识本位,侧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生发展、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人地协调是初中地理学习的核心,从世界观的角度探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和谐发展。要从低水平的协调上升到高水平的协调,由部门和区域的协调上升到整体的协调,由某个时段的协调上升到人地过程整体的协调。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有主动的,有被动的,还有化被动为主动的。比如我国政府眼下所倡导的,一方山水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可考虑进行较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再有就是在超负荷开发的区域,应逐步降低建设强度,促使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互为协调。

空间性是地理学的根本属性,即地理概念、地理事物、地理过程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空间。通过对地理空间的学习,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明确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结合初中地理学习,需要强化陆地空间、海洋空间、航空空间、太空空间、网络空间等概念。空间是分层次的,空间层级不同,分析方法也不相同。要从科学的、动态的、可持续的角度谋划区域和城市的发展。

综合性是对认知现象的整体辨析和分析提升,由此形成综合思维,加深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理解。看待地理事物应该是多维的,而不是单维的,还要立足于观念整合和整体提升。针对具体的城市、区域,在分析多种现象、事物和过程后,引导学生用一段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话进行科学概括。

加强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体验地理景观和地理事物。重视学生野外地理能力的培养,比如辨认方向、确定方位、基本的野外生存能力、使用地图和GPS等。初中地理课程的学习,不仅强调知识构架,更加看重能力培养,强调实践出真知,把大自然作为地理学习的大课堂。

核心素养的培育,地理课程的构建,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提升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核心素养,地理课程的架构,要更加关注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借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建设,结合世界、中国、家乡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有序展开地理课程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分析对比,综合思维,并将地理实践贯穿于课程学习过程。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主线,鼓励学生了解新观念、新变化、新发展,把握国家、地区、城市和周边的变化,积极开展各类地理实践活动。

二、自然地理

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协调人地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好奇心,促进学生对于地球全面的了解,运用更多的图片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结合动画演示和过程模拟,加强对宇宙环境、地球的认识,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了解太空探索的重要意义。地球运动等学习内容难度偏大,可借助于地球仪、动画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了解地球自转、公转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还可上升到时差、国际交往、证券交易等相关领域。结合我国航天工程,加强对太空的探索,培养学生空间探究的兴趣。

以自然地理核心理论为重点,为初中地理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可加强的内容如地质构造、地貌形态、气候类型、河流湖泊、森林植被、洋流格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等。此外,海洋地理、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环境演变、生态安全等,也要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强化自然地理整体性的学习,不能把自然地理各要素人为地割裂开来。对于流域而言,坚持全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经营,共抓大保护、协同大治理、不搞大开发。更加重视长江、黄河、运河、黄土高原、喀斯特地区的保护和整治。初中地理课程的架构,重视环境过程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充分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美丽中国的建设。加强自然地理差异性的学习。区域之间的自然地理差异,可表现在高度、温度、降水、植被、风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分析,看一看区域自然地理主导因素到底有哪些。

结合自然地理重大问题,积极借鉴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进一步关注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区域开发和产业建设强调宜山则山、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高质量特色发展的新路子。

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一个相互依存、联系紧密的自然系统,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因此,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

三、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在于协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概括为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绿色发展至关重要,以投入较少的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获取较大的区域发展收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设置应关注以下问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的许多内容,与人文地理有很高的关联度,农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城市、区域协调,有很多新变化、新项目、新要求,可作为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大到结构设计,小到活动主题。对于人文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可选择其中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理解的,融入具体课程之中。要把低碳绿色发展作为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的主旋律。2030年以前,我国要实现碳达峰;2060年以前,我国要实现碳中和。

人口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结合各地发展情况,经济上去了,收入上去了,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就会随之下降。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提高生育率?让每一个中国人,生的有意义,活的有保障,老的有尊严,才会让人放下后顾之忧,体验生命的奇迹和美好。人口地理的学习,侧重于人口增长、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

在我国,房地产和开发区野蛮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未来十年人口红利可能逐渐消失。区域发展以绿色低碳为主题词,城市发展以精明增长为主旋律。国土空间规划全面取代以往的城镇乡村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基本农田和生态环境保护边界,协调处理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的关系,制定科学的“负面清单”,有所为有所不为,不为在先为在后。

我国产业发展以新基建为特征,逐步取代以往的传统基建。新基建包括七大领域,即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基建全面更新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落后产能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科技、高效益、可持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和城市的产业发展,要设置必要的负面清单,严格控制高污染型企业、高耗能型企业和传统的落后产能。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逐渐形成以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在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的过程中,总体层次不断提升,综合效益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加之信息化、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区域的对外联系,使区域开发和城市建设置身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影响日趋深刻。这些都赋予区域协调发展以新思路、新动力和新内容。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高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国际化的加速推进,都使得区域协调战略的研究视野更为广阔,探索层次不断提升。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

义务教育阶段人文地理的教学,要与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切实贯彻落实中央的文件精神,及时反映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变化,适度增加国家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发展联系。

四、区域地理

区域地理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区域地理,上升到以区域为载体、协调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更加关注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

国家重视对大江大湖的保护,比如长江、黄河的保护,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的生态环境修复。国家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比如“丝绸之路”、黄河、运河、长城等历史文化的弘扬。国家关注世界热点区域,比如中东、波斯湾、南海、乌克兰等地。

为了拓展区域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适度增加地理专题的学习内容。结合世界地理学习,可列出石油、铁矿、粮食等专题。结合中国地理学习,可列出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黄土高原保护等专题。

区域可大可小,从整体性和差异性出发,选择不同尺度的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突出区域特征和人地关系。强化经济发展全球化、环境保护全球化的概念,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区域科学的发展,赋予初中地理课程诸多新内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要是协调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四大板块的发展关系。中国地理的学习,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在区域的选择、主题的确定、案例的安排上,评判现状,展望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到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地区。国家把长江经济带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必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重点实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河湖和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等工程,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重点保护好洞庭湖、鄱阳湖、巢湖、洪泽湖、太湖和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依托长江水道,统筹岸上水上,解决下游“卡脖子”、中游“梗阻”、上游“瓶颈”等问题,提升干线航道通航能力,使黄金水道发挥黄金效益。长江经济带依托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培育沿江生态廊道,构建立体交通走廊,改进沿江城镇和产业布局,促进上、中、下游协同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使之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

全面形成“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根据相关规划,我国共布局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优化提升5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壮大5个——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发展9个——哈长、辽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兰州—西宁、宁夏沿黄、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五、综合学习

跨学科学习是本次初中课程标准修订的创新和亮点。强调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拓展课程学习的宽度,进而延展学习的深度。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运用并整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体现鲜活的实践特征。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以本学科总课时的10%计算,为14~16课时。

地理课程跨学科学习,可侧重于以下方面。

一是以地理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地理学习方式和过程为支撑,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要分清主次关系,以地理为主干,其他学科为拓展,围绕地理核心问题展开综合学习。拟定合适的学习主题,比如地理—生物类,如候鸟迁徙、鱼类洄游;地理—历史类,如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历史文化旅游等;地理—政治类,如国际石油运输、国际铁矿贸易、主要国际组织等。

二是紧密结合与乡土地理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社会发展等内容,突出现实指导意义。可结合具体的城市、区域、工业园区、旅游景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从地理环境、区域空间的角度展开专题分析,深入探究所确定的地理主题。

三是学习内容多元化,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组织学生开展专题领域的探究。综合学习的方式可多样化,教师或专家进行主题讲解,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将地理、历史、社会、思想品德、生物等学科融会贯通,设法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多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调动相关的社会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和社会大课堂学习。倡导以地理课程为主体的跨学科学习,彰显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特点,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团队精神,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初中地理实际,可选择长江三角洲、粤港澳大湾区、黄土高原、海南岛等特色地理区域作为综合学习的内容。地理课程的学习,可与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融合贯通,在内容、方法、技术手段、呈现方式等方面融汇提升。

六、课程学习评价

初中地理课程学习质量评价,需要强调科学性、系统性,更加重视对学生成长过程中表现的评价。

第一,正确处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内容、教学情境、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准确测评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成就。多层次反映核心素养,表现方式多样化,以文字、图表、地图等多种方式呈现。评价标准要体现育人理念,充分考虑学科本质,切实反映学生的学习进展,尤其是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主线的学习进展。

第二,增加学业质量考核的维度,借此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度。采用先进的评价与考试手段,全面测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可侧重于学科知识、学习技能和地理能力三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认知、实践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三,结合新的课程理念,鼓励学生适当减少知识容量的评价,逐步增加知识深度的考核。重视多元性评价,充分调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开展参与性评价。总之,要以学生为核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提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第四,形成合理的进阶体系。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分级,以课程目标、学业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为基本依据,涵盖初中地理学习评价的全过程。结合地理教学过程,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理方法论的学习进行系统化处理,对学习内容进行难度划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设计合理的进阶学习过程。

第五,将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高纸笔测验评价方法、表现性评价方法、档案袋评价方法的客观性、准确度和区分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和综合发展进行科学的方向引导。

猜你喜欢
区域素养课程
分割区域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