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彦刚,李红伟,李凯
(河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河南 郑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说课已经成为一种实用、快捷的教学交流方式,也成为广大高等院校评价、考核教师的一种重要手段[1]。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说课设计要求授课教师准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具体实施所有教学环节[2]。复制法这节内容选自由我校张振凌教授主编的临床中药炮制学第十五章第一节[3]。本文采用说课的形式,以复制法的代表药物半夏为例,从课程分析、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课程设计以及反思与改进等方面详细阐述了该章节的教学设计。
本节主要内容是讲授临床中药炮制学中第十五章第一节复制法,主要是学习复制法的含义、代表药物半夏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目前,复制法仍然是中药炮制加工的常用方法之一,如毒性中药半夏、天南星、附子等药物的炮制通常采用的就是复制法。早在汉代以前就有药物采用复制法炮制的相关记载,唐代医药著作中复制法的操作工艺则更加完备。复制法中所用的辅料种类、用量各不相同,不同药物的操作工艺也不同,通常泡法、漂法、蒸法、煮法,数法共用,不同的药物,应严格按要求分别炮制。
本学期所授课的对象为本校2019级中医学专业本科四班的学生,共48人,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9级中医学专业学生目前处于大学三年级,基础较好且思维活跃,通过两年的中医药理论学习,已经完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药核心课程的学习。同时,该班学生经过大学两年网络知识及检索知识的学习,已经普遍具备独立查阅文献资料和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学团队已经依托中国大学MOOC平台,建成中药炮制学线上教学资源,这些都为该班开展和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本学期在学习复制法之前已经完成了炮制辅料、炮制理论等总论相关内容以及净制切制、清炒法、加辅料炒法、煅法及蒸煮燀法等各论相关章节的学习,基本掌握了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炮制前后药物药性变化及其规律,这些都是学习复制法必不可少的知识准备。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熟练掌握半夏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减毒机理及临床作用,能在临床辨证论治指导下合理选用半夏炮制品,增强专业自豪感和中医文化自信。在汇集整理文献资料,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学生训练较少,预计有一点难度,一方面给予学生一定时间,避免仓促,另外,在网络资源运用方面应多加指导。
本小节通过讲授复制法的含义、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代表药物半夏的炮制方法、药物炮制前后药性变化及不同炮制品在临床使用的区别等内容,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正确选择合适的炮制品。
1.知识目标
掌握复制法的含义、炮制作用及注意事项,代表药物半夏的炮制方法、药物炮制前后药性变化及不同炮制品在临床使用的区别。熟悉复制法制代表药物的历史概况及复制法对中药成分的影响。
2.能力目标
熟练掌握复制法的操作方法,熟悉复制法所用设备的使用方法,通过复制法的学习能识别代表药物的炮制品,在临床实践中能正确选用合适的炮制品。
复制法的炮制作用,代表药物半夏的炮制方法,炮制机理及临床应用。
复制法操作方法和成品规格难以一致。中药的复制法工艺复杂,且目前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其成品质量主要通过颜色、味道、质地等变化来判断,缺乏客观指标。学生对老师讲述内容的理解不同,其操作方法也会不同,造成成品质量不稳定,制约了中药炮制技术进一步发展。
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分析比较法,通过展示生半夏不同炮制品的实物,引导学生从气味、外观、辅料及用量等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不同炮制品种的异同。学生直接观察感受半夏不同炮制品的实物,通过教师引导,从气味、外观、辅料及用量等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不同炮制品种的异同。与此同时,逐渐形成分析比较的学习意识和辩证思考的思维习惯。
采用启发探究法,教师向学生展示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及法半夏实物,让学生思考半夏为什么要炮制?怎么炮制?为什么要这样炮制?各炮制品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学生感受半夏炮制品的不同,结合教师的引导启发,在课堂上直接回答或通过“课堂派”平台“弹幕”功能回答,经过主动思考逐步理解并掌握课堂所学内容。
集体授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头到尾讲授课程内容,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和效率都比较低[4]。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文献研讨”法授课具有开放、互动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选取内容与授课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前沿文献,并提前分享给学生,学生则通过阅读文献,必要时查阅相关资料,在组内、组间开展研讨,形成反复互动与交流。在此过程中,通过各种信息的碰撞来达到锻炼思维、掌握课程相关内容的目的[5,6]。这种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课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主学习文献,针对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准备PPT;课中,小组学习的结果以PPT的形式向老师、其他组学生汇报,形成师生、生生交互设问研讨;课后,撰写半夏炮制相关微综述,知识拓展。采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效率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文献研讨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会受班级人数、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主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实践证明,文献研讨课在小班教学中收效更好。在本课程实验及线下课程组织时,人数均不大于30人,拟采用“集体授课+文献研讨”的混合型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1.课前
复制法的含义、炮制目的及注意事项等内容,相对容易理解,因此可以放到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然而,学生自主学习不代表教师可以放任不管,仍需要通过“课堂派”设置课前习题,通过学生的测试结果来评价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此外,学生还需在课前预习教材中复制法这一节,针对存在的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进而更好地掌握复制法的目的、注意事项及代表药物的炮制方法、临床作用及减毒机理,并结合任课教师发送的文献,进行研讨,对内容进行精炼、整合制作PPT。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认识并掌握了重点药物半夏解毒机理和临床应用,还培养了学生治学严谨的科学素养和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
课前一周,教师通过中国大学MOOC向学生发布本节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复制法的含义、炮制目的及注意事项,预习代表药物半夏不同炮制品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的炮制方法、炮制目的及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学生登录中国大学MOOC平台,完成课前习题测试后对照标准答案修正错误,并进行小组自主讨论,相互交流学习结果,生生互动,进行补充性学习。在正式上课前,教师能够从MOOC平台上课前习题的回答情况评估整体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并对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减。教师将修正后的课件提前上传至“课堂派”平台。
2.课中
(1)小组汇报
教师抽取一组同学,参与学生自主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课前习题测试、所有小组讨论情况及时修正、增减授课内容。在此过程中,通过4篇文献[7-10]中半夏炮制工艺优化的实例、小组汇报、组间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制法炮制工艺的优化方法。与此同时,学生也认识到本节知识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升了其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学生组间交互设问研讨
组间设问探讨及其引发的思考过程,可不断地扩展、加深和更新学生对炮制工艺优化方法的认识与理解,同时锻炼并提升其逻辑思维和协调合作的能力。此外,教师适度参与研讨,记录讨论情况,评价学生表现,从而初步评估学生是否具备提出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及逻辑思考和协调合作的能力,以便日后做出相应指导。
(3)教师点拨
讨论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仍会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所以,教师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同时对本节重难点、难点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印象。
(4)讲授
首先,通过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法半夏四种不同的炮制品实物引起学生关注,从而导入新课。然后,对自主学习内容酌情点拨。接下来,教师采用直观教学法、分析比较法,通过展示半夏四个炮制品,引导学生从外观、嗅味、所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等几个方面分析比较不同炮制品种的异同,分析临床应用的区别,从而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利用启发-探究法,结合半夏不同炮制品实物展示,介绍半夏四个炮制品的不同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及临床应用。在此期间,教师通过“课堂派”平台设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通过“弹幕”功能回答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参与师生互动。
教师根据实际授课进度和情况,可通过“课堂派”平台穿插推送3-5个限时习题。答题结束后,“课堂派”平台可立即将学生答题情况生成柱形图。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在后期的小组讨论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问。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利用课堂派“互动”功能穿插推送的习题,并可同时获得标准答案和全班同学的答题情况,知晓自身差距,及时调整学习状态。
(5)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梳理本章节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毒性中药半夏临床应用”微综述。
3.课后
学生撰写微综述,教师评价反馈,促进能力提升。学生首先了解综述的写作方法,然后通过谷歌学术、PubMed、中国知网等网络资源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并汇集整理,最后按照规范格式撰写微综述。在撰写微综述的过程中,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半夏在临床上有着应用地广泛,本节内容是日后从事相关临床工作的必需知识储备,从而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及专业认同感。
作业完成后,学生通过“课堂派”平台“投稿”功能提交作业。作业提交后,教师进行作业批阅并将优秀微综述推送给全班同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找到努力方向,另一方面产生良性的学习激励效果。
4.实施要点
课前学生依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安排规定内容的自主学习、文献研读、资料查阅和PPT汇报准备。课堂采用“集体授课+文献研讨”的教学方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采用实物导课法引入本节课程内容,采用教师启发与师生共同探究,小组汇报,组间师生、生生交互设问探讨的互动方式,将课上限时习题的答题情况记入课程总成绩,课上讨论、发言情况记入课程总成绩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普遍反映此次课学习压力太大,特别是文献研读,深入理解文献内容还不够。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同,讨论结束时部分学生意犹未尽,部分学生参与感不强。讨论课学生问题对老师是考验,对教师知识能力要求高。
进一步筛选合适学生自学的文献,避免难度大,打击学生积极性,另外,利用课程,培养学生文献阅读习惯,逐渐加大文献难度。在下一轮教学中,考虑将复制法合并,并使用两节时间,压缩相对比较容易理解蒸煮燀课堂学时(主要在实验课上讨论),以增加学生理论课交流讨论时间。对于参与感不强的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提高对半夏临床应用的理解和认识,多比较分析,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