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2-03-17 03:29李筱艳陈松陈志坚
教育现代化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程地质大桥工程

李筱艳,陈松,陈志坚

(河海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高等教育是我国培养德才兼备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习总书记还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习总书记指出了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并落实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所有任课教师都参与到思政教育中来,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形成教书中育人的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要求各科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各科课程的特色与角色,尽量挖掘课程的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吸收到思政元素,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及爱国情操、家国情怀在日常的学习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提升。本文以工程地质专业主干课程“工程地质学”为例,阐述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

一 “工程地质学”课程教学目标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型基础学科,主要研究地质体与各类工程体相互作用的特征,地质体与工程体矛盾时产生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为查清工程地质条件的勘察手段,为解决工程地质问题而采取的评价方法等。本课程的服务领域及学科有水利水电工程、交通工程、工业与民用工程、国防工程、采矿工程、能源工程等。地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这些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科研和运营管理等工作。

课程目标可分解为专业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德育素养形成。专业知识传授是系统地融会先修课程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充分认识岩土体工程特征和各种工程地质问题的产生机理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地质学、数学和力学理论及方法。能力培养包括专业能力培养和工作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注重在理论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引入工程实例,加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实操训练。工作能力培养注重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科学严谨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德育素养重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职业操守,激发专业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培养创新意识,厚植家国情怀等,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工程地质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一是岩土体的工程地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岩土体结构、软土、软岩和地应力。该部分内容是基础地质与工程地质的衔接,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入“一带一路”倡议,引导学生树立对本专业参与世界战略倡议和经济网络的使命感;引入地质人楷模,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从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对专业主干课程的重视。二是工程建设中的工程地质问题,主要研究区域稳定性、地基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岩溶区工程地质问题等。以“一带一路”基建项目、国内一系列巨型工程为例,在树立社会责任感、专业使命感,激发民族自豪感的同时,引导和培养学生提出创新解决方案的能力。三是工程地质勘查和地质灾害评价,教学过程中以世界各国工程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例,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地质理念,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本课程涉及知识点多,知识面广,与工程实践密切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可自然而然地融入课程思政,树立创新思维和绿色地质理念,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的专业使命感,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爱国情操,以践行立德树人、三全育人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卓越工程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3-5]。

二 “工程地质学”课程思政设计

(一) 厚植家国情怀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近代以来,实现民族复兴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根植于民族文化血脉深处的家国情怀居功至伟。中共中央部署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引导新时代接班人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厚植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工程建设者、科学家、人民公仆。

我国前总理温家宝,自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甘肃省地质局工作,一直在祁连山和北山地区从事最艰苦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其间系统地研究了祁连山造山带的构造机制。温总理在母校做报告时说:“吃苦可以锻炼人,不仅磨炼一个人的性格,而且能造就一个人的精神。对于任何工作,能担起来就勇敢地担起来,不怕任何困难,甘受任何打击和委屈,把工作做好,不把困难丢给别人。”在担任总理的十年里,始终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彰显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作为地质专业大学生,应该学习总理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吃苦耐劳、不畏艰难、不怕挫折、勇于担当的敬业精神,更应该学习总理为国家和人民献身的家国情怀[6]。

时代楷模黄大年,怀着科技强国的赤子之心,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放弃英国优厚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作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致力于“让中国人看透地球”,担任着“地球深部探测仪器”攻关研究,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不计得失、刻苦钻研,展示了一名地球物理学家无愧于时代的家国情怀[7]。习总书记号召广大师生,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

通过引入专业楷模、时代楷模,在学生心中厚植科技强国、为人民服务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在任何学习和工作环境下,都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报国信念,并着眼于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 激发民族自豪感

民族自豪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心理保证。习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时要求全党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源于中国富饶辽阔的疆土、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世代相传的民族美德,也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益体现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习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从建国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自主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到不平凡的2020年,新冠清零、天问出征、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取壤、“奋斗号”返航、“九章”超越,无不体现我国国家制度有利于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在工程建设领域,从世界最大规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到最薄特高拱坝乌东德水电站;从世界最大跨径斜拉桥苏通桥,到被誉为伶仃洋上“作画”、大海深处“穿针”的港珠澳大桥;从目前建设难度最大的大瑞铁路(中缅国际铁路重要干线)、川藏铁路,到稳居世界第一的高铁通车总里程3.8万公里;从目前建设难度最大的雅康高速公路,到稳居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15万公里;从世界最大深水港洋山港,到占据世界前十大深水港中七席,是无数工程建设者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讲述我国作为基建强国,工程建设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成果,以及与世界各国的对比,让同学们更直观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强化制度自信,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 培养创新思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路径时,把创新放在首位来强调,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一系列超级工程的建设,凝集着工程建设者的创新智慧。每个建设项目都具有单件性和特殊性,其开发目标、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各不相同,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不一样,解决这些地质问题的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从规划、勘察设计到施工各阶段,都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以创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从未遇到的工程问题。

从三峡工程到金沙江流域的溪洛渡、向家坝、乌东德、白鹤滩四大超级工程,直立高边坡稳定性评价和变形控制问题、高烈度区特高拱坝的抗震设计问题、超大超高地下厂房稳定性问题、特薄特高双曲拱坝坝基稳定性问题、库坝区和河流岸坡稳定性问题、库坝区渗漏和渗透稳定性问题、水库淤积和浸没问题等,都有工程地质工作者的创新解决方案。从长江下游的江阴大桥、润扬大桥、苏通大桥、沪通大桥到伶仃洋上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目前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运行荷载最大、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大桥、跨度最大的全漂浮体系斜拉桥青山大桥、运营海拔最高的北盘江大桥、最大跨度的双层公路悬索桥杨四港大桥、世界首座跨径超千米的公铁两用桥沪苏通大桥、再次刷新世界斜拉桥跨径的在建公铁双层两用桥常泰大桥,工程项目规模越大,水文和地质环境越复杂,桥梁地基处理和基础施工的难度就越大,地基基础方案也千差万别,需要发挥创新性思维。江阴大桥的桥塔基础摩擦失效嵌岩桩、润扬大桥的锚碇深基坑地连墙、苏通大桥的300m深厚软土覆盖层上131根120m长直径2.5~2.8m超大规模深水群桩基础、港珠澳大桥120个直径22m超大钢护圆筒振沉围护止水筑岛及33节巨型沉管深埋海底隧道、五峰大桥100.7m×72.1m陆上超大沉井基础、青山大桥大直径变截面旋挖钻施工技术,杨四港大桥直径98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锚碇基坑及77.2m×40m×50m主塔沉井基础,沪苏通大桥86.9m×58.7m×110m深水沉井基础,常泰大桥95m×57.8m×72m台阶型椭圆形主塔沉井基础,在一次次刷新世界桥梁建设记录的同时,也展现了地质工作者的开创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新,以寻求工程地质相关问题的更优解决方案,为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运营提供保障,为基建强国添砖加瓦。

(四) 培养专业使命感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宏大经济愿景,带动沿线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港口码头及机场等,都需要大量的地质工作者参与工程建设[8]。“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境外基础设施类项目有中欧班列、印尼雅万高铁、俄罗斯莫斯科-喀山高铁、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弗斯港、塞尔维亚泽蒙-博尔察大桥、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等工程。工程项目中的地基基础作为隐蔽工程,是工程顺利施工和安全运营的前提条件。工程建设中,必然存在一系列工程地质问题,都需要工程地质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认真查清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切实有效的方法和安全可靠的方案。引入“一带一路”相关工程实例,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生认识到本专业在国家战略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荣誉感和专业使命感。

(五) 树立绿色地质理念

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坚定不移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生态发展之路。这也要求我们工程建设参与者树立绿色地质理念,不只是要保护绿色生态环境,还应该包括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大型工程项目场址、线状工程线路方案的选择、地质勘查、地基基础和建筑物类型、主体工程施工方案等,应考虑尽可能避免大量占用优质耕地、破坏绿色植被,尽量减少对水文和地质环境的扰动,防止对岩土体扰动所造成的地质灾害的发生[9]。尤其是对于水文和地质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如岩溶、黄土、软土等工程场区,应特别关注建筑物及地基基础类型和施工方案的选择,尽量减小因工程建设对水文地质环境和岩土体边界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扰动和影响。更应重视地质勘查的重要性,查清地质条件,合理分析评价可能出现的工程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在“工程地质学”课程讲授中,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地质理念,提升社会责任感,在以后的工程规划、地质勘查、设计和施工中,重视设计方案优选,施工工艺优化、设备和管理手段,尽量避免或减轻可能造成的环境破坏和地质灾害。

三 结语

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三全育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本文阐述了“工程地质学”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引入楷模的感人事迹,厚植家国情怀;引入“一带一路”倡议,树立专业使命感;引入制度优越性及工程建设的成就,激发民族自豪感;引入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和创新设计案例,培养开放性创新思维;引入可持续发展要求,树立绿色地质理念。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接班人。

猜你喜欢
工程地质大桥工程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继往开来 守正创新——河北省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数鸭子
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危害与相关方法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水文地质在工程地质勘察中的有效应用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