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策略研究*

2022-03-17 03:1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精神

刘 锦 华

(常州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常州 21303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华民族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社会建设过程中铸就而成的具有优秀内涵、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文化。这一精神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之时,形成于领导中华民族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的伟大实践之中,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精神魂脉的传承,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深刻映照了中国共产党人寓初心于百年艰辛探索之中的精神丰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融使命于百年伟大奋斗之中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1]。“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好、传承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课程的应有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明晰党的奋斗历程,增强爱党爱国情怀,自觉坚定“四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基本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视野,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十分重视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中传承红色基因、构筑精神殿堂、汲取前进力量,在走访革命圣地、考察大中小学等不同场合多次论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这些重要论述,从理论形态、科学内涵到价值引领、精神传承等方面,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为什么要弘扬革命精神、如何弘扬革命精神”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系列鲜明的命题,提炼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具体样态及其科学内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框架结构及其逻辑关联,阐释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形成背景及其时代价值,“进一步把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精神的语境之中”[3],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内涵。推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广大教师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的基本命题,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核心要义,汲取其中的丰厚营养和精神动力。

1.立足时代定位,深刻阐释弘扬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之一,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精神品格、工作作风的充分体现,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代中国实际出发,立足协同推进“两个革命”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时代意蕴。一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深刻表明,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推进伟大事业的“定盘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接续探索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铺就的民族复兴之路,要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二是增强全面深化改革勇气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论述深刻表明,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助推器”,要深刻明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直面现实挑战、敢于开拓创新、指导新的实践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深刻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动力。三是勇于进行自我革命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深刻表明,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保持党的政治本色、巩固执政地位的“压舱石”,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矢志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不断打造和锤炼自己,以坚定的信仰之基、强硬的精神之钙、强大的思想之舵,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集聚强大的战斗力。

2.诠释精神内涵,丰富拓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鲜活的、生动的,具有不同的精神样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实践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为民奋斗的政治本色和可歌可泣的精神品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紧抓住纪念党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时间节点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高度凝练和表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不同具体样态,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增添了鲜活内涵。这一精神谱系,既体现了我们党不同时期革命精神的个性特色,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时代意蕴,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自觉。一是丰富革命精神个体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凝练和概括的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云等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革命精神,既有深深扎根于革命斗争实践的革命先辈们鲜明的共性特征,也有革命先辈个人奋斗历程中凸显的独特个性魅力,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深刻体现。二是探究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习近平早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就高度重视激活红色基因,多次前往嘉兴南湖,还亲自撰文深入阐释“红船精神”的思想内涵,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大事件中把握“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成为“中国革命精神链条的起点”[4]。尤其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这一概念,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标注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源头,构筑了系统而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三是提炼革命精神新时代样本。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时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不同场合论及了一个个鲜活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新时代的精神形态,从伟大抗疫精神到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从脱贫攻坚精神到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为新时代全党和全国人民奋进新征程提供了宝贵精神财富。

3.探访精神源头,彰显人民群众是党的奋进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不仅是单纯的理论形态,更是需要在日常言行中加以弘扬的实践形态,既以抽象的概念表现出来,也包含革命旧址、遗迹、图像、符号等实物;既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强调革命精神给我们提供了奋进的精神动力、目标方向、科学的思维能力和方法,更注重身体力行,在走访革命老区、瞻仰革命圣地、参观革命旧址中,深切缅怀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救国救民、不畏牺牲的光辉事迹,以实际行动昭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一是走访革命老区,不忘党的初心。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孕育之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照金、贵州遵义、江西井冈山……习近平总书记实地重温老区精神,探寻理想信念的火种、领悟党的为民初心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永葆初心、勇担使命指明方向。二是瞻仰革命旧址,汲取党建营养。革命旧址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古田会议会址、上海“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香山双清别墅……习近平总书记沿着红色足迹瞻仰革命旧址,从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的深邃思想,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自我革命、始终做到政治清醒把脉问诊。三是考察革命圣地,坚定历史自信。革命圣地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沃土肥壤。西柏坡、延安、遵义……习近平总书记到访革命圣地,从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征程中蕴含的精神动力,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书写新的赶考答卷凝聚力量。

二、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凝结着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探索和责任担当,沉淀着无数革命先烈的赤胆忠诚与奋斗牺牲”[5],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映照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初心使命,为不同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新时代的青年学生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担负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时代使命。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砥砺品格的最好素材,是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炼襟度”、在奋斗中“修担当”的强劲动力。面向新时代,高校要切实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忘育人初心、把握青年脉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使青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有利于青年学生自觉做到“四个正确认识”

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从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高尚的道德气节和道德操守,真切感受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感受当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从而自觉做到“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促使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既不妄自菲薄,有“仰望星空”的理想抱负,永葆“朝气蓬勃”的状态,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也不妄自尊大,有“脚踏实地”的过硬本领,唱响“强国有我”的誓言,牢固树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追求,充分展现新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

2.有利于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四个选择”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不懈探索中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明晰历史和人民是怎样自觉做到“四个选择”,了解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的艰辛奋斗和苦难辉煌,促使学生更好地看清过往、当下和未来,进一步坚定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荒谬和错误,在坚定历史自信中认清“四个选择”的内在本质,在历史厚重基础上增强“四个选择”的认知认同,在把握时代潮流中领悟“四个选择”的时代价值,从而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明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深刻道理,培养高尚的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航向,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期盼的有志青年,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3.有利于青年学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个自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丰富内涵,不断汲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养分,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真心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切实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断增进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赖,促使学生补足精神上的“钙”,扣好人生的“纽扣”,树立学以报国的伟大理想,砥砺信仰、激发信念、增强信任、厚植信赖,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既多读有字之书、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又多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掌握真才实学,在传承红色血脉中汇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展现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4.有利于青年学生真心践行“四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6]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与时代同向同行,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通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能够引导青年学生深刻认知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征程中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的优良作风,为民族复兴冲锋在前、为人民幸福奋斗奉献的优秀品质,使其牢牢把握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激励爱国情怀、擦亮爱国底色,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牢记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在担当中锤炼自己、在奋斗中放飞梦想,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深刻把握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不可逆转的时代特征,珍惜时代机遇、担负时代使命,用青年赛道上的最好成绩回馈伟大时代。

三、努力探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八个相统一”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根本遵循。今天的青年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肩负着推进我们的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高校思政课,要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充分融入教学内容,以传承革命精神扣好“扣子”,以弘扬爱国情怀打牢“底子”,以坚定理想信念勇挑“担子”,努力发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的积极引导和激励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促进学生感悟红色精神、感受时代风貌,使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在把握“四个有机统一”中探寻教学的基本路径。

1.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统一

提升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需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统一,是思政课建设不断深入推进所取得的规律性认识”[7],二者的有效贴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给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地位,通过精选学习内容、细化课堂设计,“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革命精神教育;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引导学生充分挖掘革命精神的内在价值,“有原则”地引导学生正确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要把握好教学节奏和方向,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师生双向互动,“有方法”地促进学生感悟革命精神的力量;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赋予学生自主权,根据学生关注的热点,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运用交流、讨论等方式,“有技巧”地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不同观点进行引导和纠偏。

2.实现教学载体多元化,坚持教学内容和教学载体的有机统一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单纯理论灌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细致讲解重点内容、讲深讲透难点问题的前提下,可以因势利导,借助新媒体的“能力”和“效力”,在创新“内容供给”与“输送路径”中打造多元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历史影像资料、文史典故、文艺作品等多种教学资源呈现教学内容,借以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内在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认识;对于理论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取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提问互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展开教学,或让学生通过拍摄微视频“讲故事”“叙家史”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把静态的、僵化的、固定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教学过程”[8],促进学生在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达到情感认同,在置身时空的跨越中升华思想认识,从而提升革命精神的教学效果。

3.推进社会实践特色化,坚持理论灌输和实践感悟的有机统一

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创设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的情境场合,走进红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是提升教育实效的重要路径。因此,高校要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开展特色性社会实践活动,促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宣传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借助校报、广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开设专栏,抓住重大历史革命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宣讲活动;思政课教师既要充分利用课堂进行理论讲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领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论内涵、生成逻辑、内在关联,也要综合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专题式、演讲式、情景式、小品式和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内化于心,更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积极借助校外资源,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烈士陵园、博物馆、纪念馆等,开展现场教学,大力营造、不断优化纪念性空间,让学生在活动的“记忆之场”中实现人格和思想觉悟的升华。

4.搭建网络平台相配套,坚持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的有机统一

互联网的普及为学生获取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相关信息提供了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查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相关素材和理论观点。但是,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高校要努力构建混合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运用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再现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观看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主旋律影片,通过影像打动学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要转变角色,由课堂教学的讲解者、传授者变为网络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着力构建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为主调的网络教学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等打造“微课堂”,做好教学设计、提供丰富资源,为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创设情境,拓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学时空,提供精准引导、强化过程评价,实现精神内涵广泛传播与受众体验效果反馈的有机融合、双向互动。同时,教师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就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深层次思想交流与碰撞,深刻把握党的革命精神的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涵育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不竭动力,是净化青年学生思想境界的鲜活教材,是陶冶青年学生道德情操的活水源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是砥砺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10]“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理应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推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多动脑、多思考,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筑牢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学生的价值行为,坚定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使其担当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