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常柱,闫政圆,浦甲伦,崔乃刚,关英姿
(哈尔滨工业大学 航天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党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1]。
研究生作为高校的主要学生群体的一部分,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党员比例不断扩大,高校学生党支部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而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思政水平,与民族振兴关系密切,和国家富强联系紧密。新时代下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高校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无疑会产生深刻影响。高校的思政工作和党建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点,也是新时代高校建设工作中的关键部分。高校党建工作旨在基于高校党委领导,着力突出党建的政治功能,有效提升组织能力,全面加强学生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各项建设。具体来说,“研究生思政和党建工作”主要是指依托研究生党支部,对研究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进行思政教育,开展组织生活,发展及管理学生党员,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发挥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积极作用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此外,本文中的“导师”主要指身为中共党员的导师群体。通过“导师”深入学生党支部,与学生共同开展研究生党支部党建活动,增加党建工作的新尝试和新方法,是对当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新的探索与新实践。此类创新性探索对于解决当前同类型问题,增强思政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研究生思政教育存在的组织生活参与度不高、思政教育不够到位、党支部工作评价不够全面等问题,各大高校都提出了相关的建设性意见并进行了实践:
浙江大学将研究生都编入班级并将党支部建在班上,同时都配备一名德育导师,通过德育导师深入学生支部的方法,提升研究生党支部的思政教育工作效果。
吉林大学明确导师育人责任,从学生入学的筛选、学习过程中的指导、奖学金的评定、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等都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清华大学通过设立基金,支持研究生党支部以提高组织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探索全新组织生活活动形式,还采用了研究生“党群1+1”结对共建模式,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范围,增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2]。
上海交通大学以安泰经管学院为例,设立求索培训班,以“构建党建工作新思路,迎合党员群体新需求”和“紧贴社会脉搏,紧跟社会潮流”为两个基本点,着力严把党员发展关,健全学生党建制度,提高党员群体素质[3]。
同济大学完善了学生党员评价体系,突出“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特点: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科学性、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导向过程性、评价指标特色性、评价方法多样性;凝练高校党员评价指标,为大学生党员评价量化做出了重要的探索[4]。
华南师范大学通过“师生共建”模式,搭建服务平台,提升学生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高校研究生党支部服务型战斗堡垒,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5]。
北京大学通过在实践基地组织临时党支部,并基于临时党支部组织各类党建活动,从基层组织建设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对于党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增强,将学生紧密联系在党支部周围,使党支部的活动成为学生实习生活的一部分[6]。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党建中存在的问题,上述高校及学院采取的措施对解决或缓解问题均有一定效果,但是仍然存在一定不足:
1)导师在实际工作中仍处于管理者(或上位者)角色,师生间存在一定隔阂。
2)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生活中的没有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3)导师对于研究生思政教育事务性工作的认可度不足,导致研究生党支部支委对导师辅助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缺乏意愿。
而研究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论文或者课题,导师因而有更多机会接触到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与研究生的联系较传统的讲学关系也更为紧密,作为导师在学习上能及时进行指导,作为党龄更长的党员,在生活上也应定期对研究生的思想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对于思想上出现问题的研究生能做到及时引导;因此导师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有责任在指导研究生完成学业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科研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觉悟上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坚定伟大理想、实现远大抱负。
在研究生导师中,党员的比例较高(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等国防特色专业),作为党员,导师们既有专业的科研知识和科研水平又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够在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切实提高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党建工作水平,提升研究生对于党的认识和理解,发展更多优秀学生加入党的事业,导师是具有重要责任和积极作用的。因此,导师可以说是现在研究生思政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一环。
当前,导师在研究生思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许多导师面对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与党建工作处于一种游离在边缘的状态。有一部分导师并没有将研究生思政工作与自身工作紧密结合,认为该类型工作应完全交由学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同时,学校在组织各类党建活动时,较少邀请导师参与其中,导致导师对于党建工作认识不清楚,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研究不到位,对于研究生团队的思想教育责任不明晰。也因此,导师与党建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无法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
师生间缺乏交流和互动。由于科研任务和论文的压力,导师对学生的管理相应地也较为严格;相反,较多学生抱怨导师把学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甚至把师生关系定位为雇佣关系,这种意识上对立的现象普遍存在。当前的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不利于导师发现并解决研究生的思想问题。
在当前这种高校的组织架构下,学生以班级或专业为单位设置横向党支部,导师与所设立的党支部并没有相应的联系,研究生党建工作主要依靠学院与辅导员开展。党员导师难以将大部分学生的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相融合,导致党员导师的先进思想无法传播于学生,最终陷入思政与科研脱节的死循环中。
部分导师对学生的要求侧重于专业理论水平,只要求学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实验操作,要在顶级期刊上发表文章,规定要完成何种项目,主要是以业务学习的成绩衡量研究生,缺乏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由于科研工作压力大,在工科研究生的培养中这个问题尤其突出,甚至有个别导师对研究生的思想状态存在不闻不问的情况。
导师以个人党员身份参与到研究团队党支部中(组织关系不转入)或组建师生联合党支部,导师并不参与支部委员会,支部书记以及支委按照组织程序从研究生党员中产生。由于团队内存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与小组(对应不同的导师),各研究组研究生党员成立党小组(党小组由一名支委和对应导师负责)。支部书记和支委依照规定进行党支部的建设与管理,相关工作纳入研究团队对研究生的考核中。导师作为个人党员参与到党支部的建设中,支部活动的参加人员可扩大到团队全体研究生。
1)导师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生活和民主评议
导师积极参与支部组织生活,了解研究生目前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工作中的各类疑惑,并对各类学习工作问题交换意见;参加民主评议,能够从学生角度客观全面地了解团队和团队内研究生的工作表现评价。导师通过组织生活/ 民主评议了解现有工作的不足,进而总结经验并更好地改进当前研究生思政教育、党建和其他工作。
2)导师通过谈心谈话与研究生进行平等沟通导师和研究生之间通过支部谈心谈话的平台,按照支部谈心谈话的要求,导师与研究生在支部谈心谈话中,能够更好地做到坦诚相见,交流思想,交换意见。以支部谈心谈话的形式制度性的保证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交流频次与深度,提高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动态的了解。
3)紧密结合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丰富教育形式
紧密结合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导师邀请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开展多类型团队活动、与优秀单位进行学习交流等进行“三会一课”创新,解决学生支部“三会一课”的形式化、缺乏平台和资源导致内容和深度欠缺等问题,丰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建的内容和深度。
1)建立和完善支部考核及激励机制
完善支部建设保障机制[7],可以每学期针对党支部成员的生活学习状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可以包括活动出勤情况、带教记录等与实际党建活动相关的指标,还可加入自评互评内容,能够从多角度对党支部的成员进行评价。基于此评价,再综合考量导师对于学生党团活动的组织与参与情况、导师对于学生学习与科研的参与度等指标对导师进行相应评价考核。考核分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优秀党建导师学院党委要予以表彰,在晋升职称、评先评优等方面可予以优先考虑;对不合格的,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同时评选出优秀党建导师,实现共同进步和示范激励。
2)制定“三清单一承诺”
制定党建工作概览清单和细化清单,明确导师、党支部支委及支部其他成员责任,将参与组织生活、开展谈心谈话、进行考核等工作作为在导师参与下学生党支部履行党建工作的具体目标和提高整改成效的主要任务,使党支部建设工作得到负责和落实;制定工作成效清单,如发现师生沟通不足、组织生活随意等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做好全程跟踪记录。确保发现、解决、销号、巩固。除了制定三清单,落实党支部工作任务外,还要就年度党支部工作目标作出承诺,具体表现为:将党支部的工作任务细化并落实到相关责任人身上,并由责任人承诺保质保量完成本年度工作。在健全的保障制度下,导师、党支部支委及支部其他成员能够对支部工作引起足够重视,确保支部的年度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提高支部建设效率。
高校研究生的思政教育和党支部建设是一个细致入微又着力整体的重大工程,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高校研究生党支部的组织特性,发挥好导师在研究生思想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完善在导师参与下研究生支部工作的评价机制。提升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有效性,构筑起新时代研究生党支部战斗堡垒,着力推动新时代高校教育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