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华,袁俊杰
(同济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教育强,则国家强。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发展,由“学有所教”转向“学有良教”。研究生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学历阶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高校中的研究生是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宏图伟业的生力军,“蒙以养正,圣功也。”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把个人价值体现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引用了明末儒士朱之瑜《舜水先生文集》中的《劝兴》篇:“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1]说明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教育、对学生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的重视。2020 年 5 月 教育部更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要求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明确要求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认真研究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提炼各学科各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发挥出高等学校为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功能。作为担任研究生教育的专业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要成为铸魂人,站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高度,肩负起引领灵魂的职责,实现“课程育人”,增强研究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坚定研究生的社会主义必胜理论自信、坚决研究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制度自信、笃定研究生的中华民族自身文化价值的文化自信。深入研究研究生教育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与方法,是当下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探索的必然要求。
课程思政是指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同一个方向上结合起来,通过构建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模式,形成协同效应,把“以德育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研究生课程思政,是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高层次人才的必然要求,是对研究生课程的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学历的教育,每位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老师必须两手都要抓,一方面要做专业知识的授课,另一方面要思想引领,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有必要对研究生课程的课堂思政进行研究、思考。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换言之,教育是一个行为世范过程,作为培养中国最高学历的研究生教育者,首先,要具有教育他人的真理和人格力量。习总书记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专业课特别是高层次研究生培养的专业教师也应当如此。教育者先受教育。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老师们必须先学在前面、深入的学,抓学生更要抓自身,正人先正己,学懂、弄通、悟透,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铸魂者先铸其魂。坚持为社会主义办学,心怀“国之大者”,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用大境界、大智慧落实各项研究生教育改革任务,学习、工作、生活全方位展示,塑造学生性格、品行、品味的“良师益友”,以对党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态度培育研究生,只有这样,才能合格、有信心、有能力培养研究生,树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是有组织、有目标的教育,研究生教育的老师在规划课程、接受课程或时,有必要制订、了解包含课程思政内容的教学大纲,更好的确立课程教育目标,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在课堂上使课程教育中确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道德教育目标得到完美呈现。这就对研究生课程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具有品质高尚的道德,要有为国育人的政治情怀与大爱,同时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将蕴含在专业知识体系里的思想教育资源有效地挖掘出来,并且要具有教育敏感性,能有效地关联一些思政教育资源进入到课程体系中。
思想政治教育犹如盐。为了被人们吸收,最好的方法是在各种食物中加盐,使其成为食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加食物的味道,更有助于食物采纳与吸收。每一门专业课程,都经历了长期发展和无数先驱的奋斗历程,教育者可以从这里面找到丰富的思想政治要素,这些思政元素蕴藏在知识点背后,或是科学理论深处,有的甚至存在于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有待于人们去发现、总结和利用。首先在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思政的要求。研究生课程的教师要“以德育人”,以传播科学、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人生、培养人才为己任进行教学。其次,将挖掘的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自然、潜移默化的方式传导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的方式,传输给学生。专业知识,思政教育两者在课堂上统一起来,做到两手都要硬。
(2)高分子凝聚态及其特点部分
这是2001年起实施的中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发展线索,即由传统的“双基”过渡到了“三维目标”,然后又有所谓的“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以及近期提倡的“核心素养”.以此为背景即可理解以下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亲身感受,包括为什么应当特别重视“理论的实践性解读”:
浮盘密封的完好性直接关乎储罐油气挥发,造成物料损耗和环境污染,同时更关乎储罐安全、稳定运行。从实际运行工况来看,造成浮盘密封失效主要有两个方面:①浮盘密封在安装和材质选用过程中存在缺陷,在运行中出现密封与浮盘连接部位脱开,密封部分下落到物料中,一些弹性元件过早老化,失去压紧作用,个别密封材质过早老化、腐蚀,从而形成密封失效;②所储物料性质不稳定,不同品种物料频繁变化,一些油品与密封材料发生化学变化,腐蚀密封原件,储罐在收储物料时忽视浮盘密封性能或可能形成的危害,个别物料易粘结于浮盘密封处,在浮盘运行中对浮盘密封形成损坏。
课程大纲是教学工作的指南,修改后的《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大纲中添加“立德树人”育人内涵等思政要求下一步的工作是实施,进行课程思政课堂教学。《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是同济大学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方向的核心专业课程。高分子一词正式出现比较晚,1920年,德国人Stangtinger发表了论文 Über Polymerisation (《论聚合》)第一次提出小分子能通过共价键相连形成如今称为大分子或高分子的长链,到1930年,建立在施陶丁格工作之上的高分子研究兴盛起来。至今高分子材料已渗透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这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之一。高分子材料专业于1953年在中国建立,北京大学化学系成立了理科高分子化学教研室,成都工学院(今四川大学)化工系建立了高分子材料工科教研室,由于塑料是当时高分子一项重要的研究、发展发展方向,当时的取名工科高分子教研室取名于塑料工学教研室,高分子材料开始以独立的学科方向走到了国内科学教育的舞台。但国内高分子材料发展并不是从建立学科开始的,从创始到如今蓬勃发展,高分子材料的工作者们,将个人的前途融入科学的发展,将研究内容与国家发展联系在一起,不断提出科学问题,解决工程难题,勇于创新,可以说整个高分子专业方向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挖掘出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的各个阶段部分添加思政案例,进行课程思政。
(3)材料制备部分
2019年,《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思政研究》作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立项。课程团队首先研究决定将“立德树人”育人内涵等思政要求写入《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教学大纲,对原先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明确要求所有任课教师围绕知识、思想、真理进行传播教育,同时对灵魂、生命和新人的塑造开展教学工作,重点关注(1)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以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2)听党话,跟党走,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个自信,做好两个维护;(3)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尚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形成科学的方法论;(4)培养科学精神,具备虚心接受科学遗产、执着的探索、求真与勇于创新,进而理论化;(5)塑造工匠精神,具有敬畏、热爱专业的职业精神,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同时具有执着、耐心、坚持的内在坚毅精神。全方位的培养研究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介绍高分子学科起源时,同时介绍我国高分子学科发展历程和创始人王葆仁和他的爱国情怀、科学精神。1920年,任教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有机化学系教授的施陶丁格发表了一篇论文,列举了几类反应,通过大量小分子的键接以形成具有高分子量的大分子。他称此反应为“聚合反应”,重复小分子结构单元通过共价键结合。这条新概念,施陶丁格于1922年定义为“高分子”,包括合成和天然聚合物,同时也成了现在宽泛的聚合物材料和革新的应用的关键。1933年,王葆仁前往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1935年获博士学位,随后担任德国慕尼黑高等工业大学客籍研究员;1936年回国任同济大学教授,筹建理学院,任理学院院长兼化学系主任;日寇入侵后,国难深重,民不聊生,王葆仁一家随同济大学一再迁徙。在战争中,学校一再迁址的情况下,王葆仁依然心系着国家科学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设法筹建实验室,带领学生们在破庙里做实验。在那样困难艰苦的条件下,王葆仁和同济大学的同仁们在四川省宜宾李庄,这个曾收留同济大学的小村庄,培养了一批后来成为中国学术大师的优秀人才,这成为了他们这辈人永不磨灭的功勋,这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王葆仁一代科学家是有情怀是有理想的人,是培育高分子科学火种的开拓者。1957年创办《高分子通讯》,这是国内高分子界最早的学术刊物,这不仅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国内高分子界对科学研究理论化的实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产业方面,第一块有机玻璃和第一根尼龙6合成纤维是由王葆仁和他的团队在我国试制出来的,这也成为我国最早的高分子工业产品,该产品的产业推广,使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高分子产品无处不在。1985年8月24日王葆仁先生将《有机合成反应》稿酬以及日常生活节余,共计一万元人民币捐赠给中国化学会,化学会设立了“中国化学会高分子基础研究王葆仁奖金”基金。王葆仁谢世后,海内外有关人士持续对此奖金基金的捐赠,这是王葆仁对发展祖国高分子事业所作的贡献延续,它将继续为高分子科学贡献力量。
课程《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是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高分子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必修之课。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理论、类型、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课程前半部分重点介绍多组分聚合物的基本理论知识,如高分子材料的相容原理、多组分聚合物的形态结构、增韧机理、力学性能和熔体行为等。课程后半部分则重点介绍特殊结构的多组分聚合物,如接枝共聚物、嵌段共聚物、聚合物互穿网络等。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学会掌握丰富多彩的高分子材料凝聚态结构的基本特点与基本理论,了解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多组分聚合物的性能与应用。
在材料制备部分,强调实体企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意义,目前,世界正在发生百年未有的变局,国际形势也在发生变化,国内的产业界存在众多卡脖子难题,激发研究生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学习。在三新一高的时代背景下,祖国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研究生们只有努力学习,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巨大变革的时代,只有掌握过硬的技能,才能与时俱进,勇立潮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推动产业变革,技术进步,制造业发展,实现研究生们应有的人生价值。
高分子材料的普及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现在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微塑料的出现凸显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缺失。在南极海冰这种原始之地已发现了微塑料颗粒。同时,塑料的生产涉及原油开采和燃烧,加剧了地球气候变化。高分子难以断裂的共价键导致流散到自然界中的塑料可能需要数百年才能降解。通过面临的问题,启发学生要具备科学精神,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保护绿水青山,人类家园,以新的业态、新的技术,为人类谋福祉。
(1)绪论部分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到院就诊的初治鼻咽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男34例,女24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47.6±3.4)岁;观察组男36例,女22例,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7.9±3.3)岁。纳入标准:符合鼻咽癌的诊断标准,符合放射治疗指征,患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全,治疗不配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高分子凝聚态及其特性包含在《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的整个课程中。材料科学实质是研究组成、结构、性能与应用的科学。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导研究生的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探索科学,同时更好的解决问题。在近20年是高分子蓬勃发展的时期,高分子学科取得了许多新成就,高分子凝聚态是当今高分子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高分子凝聚态物理学将现代凝聚态物理学的新理论和研究方法与高分子科学、高分子材料科学的特点相结合,揭示和理解高分子材料、特殊聚集体及其相变的独特运动形式和规律。研究生学习高分子凝聚态及其特点,除对知识点理解外,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论。对高分子材料研究而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性能,就会有哪些应用。在读研究生,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研观,形成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广而言之,在社会生活中,要有正确的对世界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总的根本的观点即世界观,以形成工作、学习和生活方法论。
制度和标准是节能工作的有效支撑,中国海油积极组织开展节能制度和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不断完善节能制度和标准体系,规范生产各环节的能源利用。
(4)能源材料部分
能原材料部分,聚焦全球战略,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我国一贯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的影响,积极推进碳减排工作。2020年正式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战略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中均提起要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 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达峰前以节能减排、控制化石能源总量为主,率先发展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推进电动汽车替代;快速减排阶段,可再生能源将占据主导地位,电动车替代将大面积完成,绿氢、碳捕集技术CCUS成本有望逐渐降低;全面中和阶段以深度脱碳为主,CCUS、生物质能结合碳捕集与封存(BECCS)等前沿技术将迎来商业化推广。在这些众多领域中,高分子材料都可以发挥起作用,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肩负全球治理的责任,建设地球村,全球共同体。
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在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高度、情感投入与授课水平。我们需要从该课程知识结构特点入手,对 《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思政的建设,找到课程思政的准确切入点,深入探索本课程的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融入原有课程目标。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的要素,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扎实的职业素质,初步构建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 “三位一体”的“高分子材料结构与性能”课程,而不是将专业和思政弄成两张皮,将课程思政当成思政课程,在专业知识介绍中牵强引入毫无关联的思政内容,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需要任课老师用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我们的使命担当、价值追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
我们一齐生在扒锅街,眼睛还没睁开时就认识了,我妈说头一次见面,他就尿了我一身,后来我总算明白了,我为什么一直不爽他。可是扒锅街的小孩子越来越少,我只好拉上许飞充数,但是每次我们玩过家家游戏,我从来不和许飞扮夫妻。
课程思政永远在路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内容也会不断提升与深化,课程思政是对全体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应成为全体教师终生的事业追求。发挥高校教师立德树人的功能,做到道德引领,实现“全课程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