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一颁布,不少家长便更多地“揪心”于孩子的所谓成绩是否会退步。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如何做到既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又提升学生学业质量,消除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落实双减的疑虑和担忧。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深入研读教材,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有效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具有“有效的目标意识”,教师应该制定基于落实双减政策的教学目标,并始终将这种目标意识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并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作业指导。本文以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为例,探究突破学生学习低效、负担沉重的困境,打造高效语文教学课堂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不同学习水平精准制定,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教学目标越清晰越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获得感就越明显,教学效果就越好。[1]教师要深刻解读课标,精准分析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导学、导教等功能,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例如,在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搭石》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课文讲述的是作者家乡的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让搭石”等几个感人的场景;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第三学段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以及本文特点和学生发展需要、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等,结合新课程理念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是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等词语。
二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三是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这个目标的制定是清晰的、有层次性的,既考虑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同时也兼顾了人文性以及德育价值导向功能。一堂好课必须首先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而目标的设计是否恰当、合理,需要从教学实践、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反馈等方面进行衡量。
确定恰当、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依据学情安排教学流程、选择教学策略等,即进入课堂教学先期的备课工作,备课的每一个细节设计都必须贯彻目标意识,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整节课目标达成的关键。[2]下面,仍以《搭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
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这个目标,须依靠一个个目标明确的教学细节的设计来落实。以下是笔者的教学细节的设计:
师:什么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生略)
师:课文哪句话写的就是这个意思?(生略)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一起体会“协调有序”。老师读“前面的”,你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再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
(师生合作:读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反复三遍,体会一行人走搭石的动作“协调有序”)
师:生活当中,你见过哪些“协调有序”的场景吗?
师:在这个句子中,你又从哪里发现了美?(生略)
师:要理解“人影绰绰”这个词,得先清楚“绰”字的意思,同学们看看在“人影绰绰”中“绰”字应选ABC项中的哪种解释?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师:联系旅游经历与生活经验,想象一下“人影绰绰”是一种怎样的画面?(生略)
师:夕阳照射下,微波粼粼的湖面上,几个曼妙的人影晃动着,多美啊!带着这种感觉美美地读这句话。
以上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课时目标而设计:首先,由“协调有序”一词切入并展开教学,理解了“协调有序”的字面意思;其次,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体现“协调有序”的句子;再次,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合作朗读,领会“协调有序”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紧扣关键词“协调有序”,进行品读与想象,将朗读与感悟融为一体,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师创设的各种环境中体会“走搭石”的动作美。在理解“人影绰绰”这个环节中,教师选择从“绰”字的含义理解入手,为理解词语做好铺垫;紧接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画面,透过重点词加深对重点句的理解,切入对文章内容含义的领会。这样的词语教学符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将词语教学和阅读教学有机融为一体、巧妙结合,设计指向性明确。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就能水到渠成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要注重朗读的指导,特别是注重朗读的过程。语文课堂上既要有书声琅琅之读,也要有静心潜读(默读、浏览、边读边圈画),这两种方式的阅读,体现了语文课堂以“获得语言文字所负载的信息”为核心的“文章阅读”与以“感悟信息的载体——文字的形式美”为核心的“语文阅读”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不管是哪种方式的阅读,教师都要根据文本特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等要素,合理安排读书指导,且做到每次阅读教学都读书有目的、有方法,体现读书指导的层次性、有效性,实现从读正确到读通顺、流利,最后到读得有感情,当中要经历读、品、评、议、悟等一系列过程。
朗读指导的有效性,最终要达到读与悟的紧密结合,高声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唤起想象,感受文字的韵律美,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静思默读有利于学生领悟文章含义,透过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也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课堂上需要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阅读素养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再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片段为例:
笔者在导入课题后,首先,对学生提出朗读的要求:认真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通顺;读后两遍的时候,注意句子间的停顿,争取读出节奏美。其次,在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请学生范读,对听读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请同学们注意听,这篇古文当中的三个生字和两个多音字,他读准了吗?”再次,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教师再请一名学生读古文,并提出新的听读要求:“注意听她的停顿跟你的是否一样?”以这位学生的范读提醒学生,朗读时依据古文意思做好停顿。最后,教师出示带有停顿的古文,学生齐声练读;在学生读出了些味道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式朗读,并在朗读中悟出文章蕴含的哲理,之后再分角色练读……。
这样的朗读指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使学生的语感和认知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的读书指导是有益而且有效的,能够提高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质量与效率。打造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还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师要以树立明确的目标意识为前提,设计有效教学内容为基础,有效指导读书为保障,真正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的教学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