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卓玲 王忠一*
(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 天津 301617)
汉俄交流发展至今,“汉语热”已经十分盛行。“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学习人数攀升,学习人群呈现低龄化趋势。在笔者赴俄汉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助动词存在困难,在俄汉语学习者缺乏沉浸式语言环境,学习汉语助动词较为吃力。因此,笔者基于在俄期间教学实践所得,辅助百余份问卷调查与分析,总结俄罗斯学生助动词的使用偏误,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升俄罗斯学生汉语助动词的习得效果。
本文调查对象为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汉语学习者,调查内容为学生语言背景:汉语学习时间、学习动机、教材使用等,及学生汉语助动词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排序题及翻译题。其中,考察知识主要来自《现代汉语》[1]。
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学生学习助动词产生语义混淆、语法结构掌握不清等问题,经统计,主要体现误用、错序、遗漏三种偏误现象,具体如下:
例1误用:我的飞机延误了,没( )看到你精彩的表演。
A.能 B.会 C.可以,错误选项中,有30%学生选择“可以”,“没v”表达否定为汉语特有,俄语无对应表达。
例2错序:她的电脑修理好了,A又B用C了。(能)
41.5 %的学生在排列汉语助动词与副词时产生错序偏误。
语言迁移指学习新语言时,受到曾经学过语言的干扰。[3]语言迁移分为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发生在同一种语言学习前后,俄罗斯学生学习助动词时,把“会”与“能”表示能力的语义混淆,说出“我能游泳”病句,体现语内迁移导致的偏误。语际迁移发生在不同语言的学习中,俄罗斯学生学习助动词时受到语际迁移影响,如:学生将“电脑又能用了”说成“电脑能又用了”,受到俄语语序影响,学生将俄语语序套用于汉语语法中,产生语法层面的负迁移。
教材是“三教”问题之一,教材选用对汉语学习有重大影响。在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选用汉语教材年代久远,内容老旧,许多词汇注释采取简单对译,解释不够精准。书中将“能”注释为俄语助动词,二者语义用法不完全等同,该标注容易使学生产生误解。此外,教材中对汉语助动词注释一笔带过,缺少相应练习,学生难以把握重难点。
教学方面,在俄高校多本土汉语教师,课堂教学采用俄语讲授,学生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缺乏操练,不利于培养语感。教师在翻译汉语助动词时采用俄语翻译,缺乏词义辨析,学生难以突破。此外,教师是否用科学教学顺序讲解、进行大量例句操练等等,都影响学生对汉语助动词的学习。
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原因有很多,学习策略和学个人性格因素影响在俄学生汉语助动词学习。俄语背景学生受中西方文化交互影响,既拥有开朗的性格,也受到东方文化熏陶,自尊心强,又易受打击。各种因素影响下,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情感过滤。遇到难题时,学生会避开难点,在调查问卷中有所体现。回避策略容易让学生止步不前,情感过滤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二者都使学生出现语言学习停滞,排斥新知识,影响学习进程。
3.1.1 明确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教学
汉语助动词之间语义交叉,语法庞杂,教授时应明确教学目标,不宜将语法点进行堆砌,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教学。对于初级、中级阶段学生,首要目标是了解各助动词基本语义,高级阶段学生不仅要掌握词义,还需知道其特殊用法,并在不同语境中辨析加以运用。
汉语助动词教学顺序是“可以”—“会”—“能”。教师教学时,一方面需要根据其难易程度编排,并结合使用频率及习得顺序进行整理。涉及单个助动词教学时,先有意识引入“汉语助动词”概念,归纳后再进行情景化练习,循序渐进。
3.1.2 以学生为中心,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刘询强调教学要“精讲多练”[3],强调注重讲解技巧及大量练习。讲解时,本土教师应将课堂模块进行有效设计,提高对俄汉语课堂教学效率,“精讲”要引导学生多感官学习,提高课堂参与度。练习方面,教师应将机械练习—有意义练习—情景练习相结合,可以设置改错、排序题、填空题等题型进行学习。俄罗斯学生语序偏误尤为突出,教师可以加入卡片排序、词语接龙、病句改错等方法进行纠正。初步感知后,教师还可以设置看图说话、小组活动、作文书写让学生在情景中运用汉语助动词。
3.1.3 对比分析,正确对待偏误
首先,加强对比辨析。对俄汉语教学中,应采用对比分析法进行学习。开始时,教师可以强化固定搭配教学。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语义、语法和语用差异,对比后总结规律,如:汉语助动词“能”有多个语义,在俄语中可对应两个词,前期教师可以通过固定搭配或例句教授助动词,高级阶段,通过制作汉俄助动词对比表格,直观展示差异。教师还应强调汉俄语序差异,强调副词与助动词搭配时的正确位置。
其次,正确对待偏误,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纠错。在俄教师应对学生助动词学习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尤其是错序、误代和遗漏,通过词与词归纳对比,纠错并设计练习。此外,教师还应适当纠错,根据偏误程度、场合、对象进行纠错,对俄教学时,要根据学生水平及偏误程度适当纠正,学生初学时产生误代可以委婉指出,通过启发式教学加以引导。如果学生水平较高,那么教师除了指出错误外,还应该给出针对性练习,跟踪学习情况。
作为汉语学习者,学生容易产生“汉语难学”的刻板印象。在俄交换期间,学生常常展现出对汉语量词、补语、特殊句式以及汉字学习的恐惧。同样,在汉语助动词方面,学生受到迁移等因素影响,产生了对助动词难以辨析的困扰,引发情感过滤,甚至采取回避策略,避开对该知识点的运用。
针对汉语助动词的学习,学生应该主动出击,掌握学习方法。问卷调查中,学生普遍认为“能”是最难学习的汉语助动词,因此,在学习中,学生应有意识地对难点进行标记,不懂的词应该查阅词典、与教师探讨学习方法。课后,通过练习巩固,有意识地从语义、语法、语用三平面来学习汉语助动词。
调查问卷显示,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学生的教材大多仍是早期俄语版《汉语教程》[4]。该教材中关于汉语助动词的知识点已经有些老旧,例句和解释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学生在阅读时也容易进行词与词之间简单对应。
教材的更新换代对学生而言十分重要,真正有针对性和辅助性的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利器,加强教材编写需要更多精通汉俄双语的人才共同努力,为对俄汉语教学做出贡献。
除了教材的编撰,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机制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问卷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在校只有一周两个小时的汉语课程,且学校暂无外教,这对希望深入学习汉语的学生不利。语言的掌握需要多次多媒介的输入、情景化的教学、多次反复的练习以及不间断的学习,汉语的学习也是如此,需要“教”与“学”紧密配合。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汉语教学中缺乏多媒体应用、缺乏沉浸式语言环境、缺乏规律性的汉语课程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
综上,汉语助动词是俄罗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容易产生偏误。但在对俄汉语助动词教学方面,研究还十分有限。俄罗斯巴什基尔国立大学汉语学习者属于大部分在俄境内、缺乏沉浸式汉语语言环境的学生群体,对该类学生助动词学习以至于汉语学习应给予更多关注。教师、教材、学生三个角度为目前研究的重点领域,应当立足于三个方面,更加注重学生汉语助动词、汉语学习的国别化教学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