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甜,谢东珊,潘剑,罗显廷
(火箭军工程大学,陕西 西安)
信息化环境下的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缘起于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的“大成智慧学”(Science of Wisdomin Cyberspace),而“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1]。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发展智慧教育需以智慧学习环境为技术支撑、以智慧教学法为催化促导、以智慧学习为根本基石[2]。智慧教育将新媒体新技术全方位引入教与学,实现了新媒体新技术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实现“智慧教育+”的技术赋能理念。“智慧教育+”理念具有资源融合性,智慧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思政,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核心在技术赋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2020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整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思路创优、师资创优、教法创优……把新媒体新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打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源平台和网络集体备课平台。[4]”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中央不断出台政策,表明了党中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重视,为新媒体新技术赋能高校思政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高等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课程思政应如“春风化雨”般滋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而传统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环境限制师生互动,知识单向灌输;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失去兴趣;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不重视素质培养。智慧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赋能课程思政。在空间上,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智慧教室的开放式授课环境进行深度课堂互动,改变知识单向灌输模式为师生互相渗透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体验感和参与度,使教学空间更自由。在时间上,通过互联网技术打造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打通了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混合式课程资源平台、教学训练体系平台、职业教育平台等平台的独立壁垒,通过教学资源大数据共享,实现教育与教学交流的互动化、实时化,为师生搭建更广阔的开放性学习平台。智慧教育模式是联通科学知识和人文教育的技术桥梁,极大提升高校教育智能化水平。
在智慧教室环境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同一个学习系统,智能设备成为教师和学生沟通互动完成教学的媒介。
当代大学生们能够熟练掌握移动互联智慧教学工具,智慧教室配备电子屏、平板电脑、VR眼镜等可互动视化设备,可进行视频音频图片演示、多屏展示互动、沉浸式体验互动,为教师开展混合教学、翻转课堂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教学条件。多媒体互动可视化使学生置身于活跃的课堂氛围,利用平板电脑等设备各抒己见,大幅度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与活跃度。
课程思政融入方面,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线上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料供学生预习,鼓励学生在观看时搜集思政元素,结合课程专业知识,构建新型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教师可根据留言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对后续教学进行设计调整,筛选优质弹幕留言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并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解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理解更深刻,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智慧课堂系统结合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鼓励师生主动获取并分析数据。教师方面可获取到资源使用数据、师生需求分析数据、学生行为数据、师生交互数据、教学质量数据、学生数字画像(资源学习行为、媒体操作行为、同伴合作行为、课堂参与度与专注力)[5]、学生发展模型数据等。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数据获取学生实时状态、学习状态或情绪状态等信息,及时对教学活动做出调整。学生与教师的数据开放程度具有差异,学生方面可以获取资源使用数据、自身数字画像、个性化学习数据、自我发展模型数据等。
教师可通过大数据分析观察学生的兴趣点及日常生活的关注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开展情感化教学。例如根据大数据提供的学生日常上网浏览关注的热点问题,搜寻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加入积极的正面引导,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关注度。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可以通过构建模拟仿真场景使学员置身其中,实现沉浸式体验。没有感知就不能产生学习,VR/AR技术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真实互动感知环境,改善了学员在传统课堂的单一感知接受模式,将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相融合进行联合刺激,这种联合刺激可在人的大脑不同部位留下痕迹,增强了学习效果。
沉浸式体验下,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深入,具备推演,模拟对抗,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的课程可利用VR/AR技术模拟还原真实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教师编辑故事脚本,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得到升华。
融媒体技术是现代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智慧教育中应充分发挥融媒体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由教师引导学生在题材选取中明确主流意识,再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树立媒介传播的正确价值,引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涌入,碎片化阅读形式越来越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学习、休闲娱乐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虽然这种碎片化时间的学习无法完成系统性的研究,但可以让阅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自己需要的知识解决问题。在智慧课堂中,应充分发挥短视频等融媒体平台的辅助教学功能,由教师引导学员在视频选取中明确主流意识,再结合相关专业知识,树立媒介传播的正确价值,引领学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
疫情严重期间,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更推动了融媒体课程的开发,借助融媒体大力发展“第二课堂”。教师将非涉密课程以微课形式上传融媒体平台,弘扬抗疫精神,受到了学生的喜爱。
寓教于乐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是课程思政教学的理想状态,智慧教育增强了学习的体验性和趣味性,驱动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
多重感知沉浸教学法利用智慧教学设备虚拟教学情境,打造多重感知的沉浸式精神体验,学习过程需调动学员多重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教师可以借助VR、AR等技术,为学生创设一种沉浸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仿真情境中感知到真实的情感[6]。在课程思政方面,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撰写脚本,安排角色,打造沉浸式体验课程,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以数字化传授知识。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脚本完成剧情的过程掌握了相关知识,结合学员心理发展特点模拟的教学情境极易产生共情,学生思想得到了升华,极大提高了课堂吸引力。例如,电影《长津湖》本身具备相对封闭的沉浸式环境,观影后给学生们发冻土豆体验,引发共情心理,使思政教育内化于心;再如军事地形学、识图相关课程,教师可以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思政故事为引线,编辑故事脚本,如:融入“重走长征路”等思政内容作为故事主线,由故事引出教学内容,构建虚拟场景,利用交互设备打造沉浸式体验,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重温历史。
电子竞技教学法已经成为趣味性教学的典范,注重体育活动的游戏化,基于“智慧教育+课程思政”开展电子竞技教学,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反应速度、肢体协调和逻辑思维。教师可利用全息投影模拟军棋推演,应用敏捷灯、敏捷梯设开展竞技教学,将竞技内容融入思政背景,如团队合作精神、爱国主义、红色故事背景化等,以赛促训,寓教于乐。
形象化动画教学法运用动画呈现核心知识点、理论性较强的思政内容或太过费解的材料等,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演示,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动态过程,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加深教学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学员遇到难点问题倾向以“跳过”的形式逃避,不愿意投入精力去理解思考,因此需要教师适当处理材料予以清晰有条理的解读,结合教育技术手段将晦涩难懂的概念形象化,以动画、图型等形式呈现,将大的不易解决的问题分解成数个容易解决的小问题。在学生逐一攻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也锻炼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大数据和5G网络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为师生带来优质资源的同时,也出现了如个人隐私泄露、泄露个人信息、侵犯知识产权、网络暴力等问题。保证高校师生网络安全是智慧教育的安全底线。智慧课堂课程具备直播和录播功能,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和留存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智慧教学过程中要有着敏锐的政治性,将课程思政贯彻始终,坚持主流话语权,正确意识导向,建设高校“智慧课堂+课程思政”话语体系[7]。高校平台应充分发挥监督功能,对不良信息及时删除,对提出不良问题的学生及时普及在线课程数据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网络学习数据被如何使用及引发的连锁反应,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智慧教育模式下,积极传播主流文化、军事文化、革命文化、中华文化等内容是建设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做好保密审查工作是建设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的安全底线。
智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技术媒介开展授课,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内涵、文化内涵、交互设计技能,要求教师对新兴技术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坚持教育技术推动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只有教师的专业能力过硬,才能在本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结合媒体技术,充分展示课程内容和深层思政理念。
教师应保持自觉自律。立德树人,教师需要在政治上保持党和国家高度一致,守好法律和道德底线,在专业授课期间为学生指明正确政治方向,知识无界限,但知识所产生的价值需要为国家产生积极作用。教师应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人格魅力,以己为例,用榜样的力量熏陶激励学生,开展无形的思政教育。高校应推动教师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向价值观引领型的转变。
信息技术支撑之下教育零距离。教师在传授知识之余,可建立微信、QQ讨论群等方式,对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动态进行追踪观察,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得到正确的使用。
智慧课堂考评激励机制助推教师夯实理论功底,发挥情感教学的积极作用,达到以情育人的效果,使课程思政内容深入人心。通过开展研讨、试讲等形式把智慧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融入每一门专业课,逐步想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设计模式。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一直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变到“素养本位”。智慧教育将单一的、静态的、传统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多元的、动态的、智能化的教学过程,提高了课堂体验感。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的过程中,其感悟、思考与价值观念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力与影响力。教师在课程思政内容传播过程中应不断给予学员鼓励与肯定,强化其自信心,开展混合式课堂。混合式课堂强调师生“双主体”关系,加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基于智慧教室的混合式课堂,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线上视频及多媒体课件等学习资料供学生预习,在预习资料过程中,教师可提前设置相关课程思政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在预习资料中搜寻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知识,构建新型知识结构。在课上教师将组织学生对预习内容讨论,并通过多媒体弹幕留言等形式对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及时解读。这样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知识单向性流动变为师生间的双向性流动。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更深刻,师生间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学生可以更好地接受课程思政教育,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而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新媒体新技术给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由被动地学习知识,变为主动地思考问题,提高自身素养。
基于智慧教育模式下的课程思政,以全新的“三链融合”[8]课程思政模式引领教学活动,实现了沉浸式体验互动体验提高课堂吸引力;大数据实时化丰富课后内容补给;多媒体教育内化情感升华。以信息技术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思政教学,实现在价值塑造中培育文化自觉、在能力提升中筑牢政治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