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波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是高校育人过程实施的基本单位和载体,专业建设是高校提升内涵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节点。因此,抓住专业建设这条主线,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与专业建设进行有效衔接,必定能带动其它支撑要素发展,全面提升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在修订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专业负责人往往会存在一个认识误区,觉得思政课程属于公共课,由学校统一安排,不属于专业建设范畴,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因此也未形成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育人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表面上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做到了“同行”,但实质上并未形成“同向”,更无法在育人过程中形成协同效应,解决“为谁培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财务管理专业包含了会计、财务管理等诸多专业课程,这些课程存在难度大、知识点多、内容繁杂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透专业知识,往往将所有课堂时间花在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无暇思考如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课后又会布置大量操作性的练习,淡化了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专业知识学习的方式。如此,教师在“育才”的同时忽略了“育人”,埋没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术训练相辅相成的重要意义,偏离了教育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初心,“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得不到解决。
随着课程思政被重视程度的提高,各专业课教师均投身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潮,在教学设计、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成果,教学效果也初步显现。但是,大部分教师的着眼点仅限于课堂授课环节,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某个具体的专业知识点,在教材中放入素质目标或思政案例等,开展课程思政的阵地比较狭隘,没有充分利用课堂授课之外的各个其他教育环节。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独立进行的,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门课程、每一位教师、每一个岗位除了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也必须互相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一些高校虽设立了加强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小组,但却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也没有明确的考核要求,导致教师进行改革的方向不清、动力不足。
高校育人必须进行整体规划,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以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客观规律为前提,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线),深挖每门课程思政元素(点),将课程思政理念贯穿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面)。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三全育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会计、财务管理等理论知识,能够适应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从事大数据时代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投融资管理、预算与绩效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人才培养最大的载体是课程,需要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德育递进教学路径,将思政元素有机贯穿在三年课程中,每个学期内容不同,各有侧重,前后衔接,全面覆盖。第一学期对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涯的开始,他们对专业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憧憬,这个阶段重点开设包括两课、语文、体育等公共课,帮助学生领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实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为艰苦奋斗和维人民服务的精神,融入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养成良好的健身和卫生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第二至第五学期专业学习逐步深入,这个阶段重点开设包括财务管理、会计、税法等专业课程,在夯实专业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宏观的财政金融政策,思考企业价值管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独立公正、坚持原则的品格,遵守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纳税,不做假账。另外,该阶段再辅以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课程综合实践、1+X证书培训等其他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融入工匠精神,历练学生自强不息、刻苦钻研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第六学期进入实习环节,学生职业方向逐渐明晰,该阶段通过毕业综合实践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加强职业操守教育,培养其遵规守纪、爱岗敬业的精神,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沟通能力。
教师在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丰富学识,提升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自身政治素养和德育意识,引领学生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将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企业导师联合打造成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人格正的“育人共同体”,实现优势叠加、职能互补,做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教材建设要坚持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使命,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遴选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教材的知识点,深度挖掘与课程相关的育人元素,将两者巧妙互融,实现课程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统一,构建一体化知识体系。利用纸质和数字化等多种载体,开发集专业性、思想性、先进性相统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校立体化教材。
教法上注重开拓创新,优化教学手段,呈现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敏锐地捕捉到其专业领域融入思政教育的合适切入点,采用案例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融合教师主讲、学生回答、线上互动等教学方式,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于课堂教学之中。
除课堂之外,还应积极拓展包括线上教学平台、校内实训室、校外实训基地、专业讲座、第二课堂等思政教育场域与阵地,学生在这些实习实践、答题反馈、创新创业、劳动教育、学科竞赛中体验成长,养成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职业操守和修为,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培养治学严谨的态度,在面临竞争时保持迎难而上、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安排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通过视频学习、劳模讲座、专题讨论、撰写心得等形式进行通过显、隐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培养学生成为新时代立场坚定、品德高尚、素质全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通过成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小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工作室、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评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开展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将党建与专业建设、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学生管理和教学管理相融合的三全育人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健全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纳入评价指标,建立定期调研制度,跟踪了解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同时,建立思政教学评价与人事考核相结合的机制,将教师的思政教学水平作为职称晋升、评奖评优、人才选拔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