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2022-03-17 00:49黄泽华安红周任传顺刘伯业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稻谷线下加工

黄泽华 安红周 任传顺 刘 洁* 刘伯业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1)

0 引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课程思政既是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立德树人”与课程体系建设有机融合与协同。课程思政通过科学创新,在课程教育中对科学的理念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发展;采用显隐结合的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课程教育中的课程目标,课程理论知识内容、知识结构、课程理论模式以及课程技能传授等融合一体,建立立体多元的理论知识教育、价值观念塑造、良好能力培养的教育结构,从而实现协同育人。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系统论述了稻谷加工过程中相关理论、技术基础,同时也对相关新工艺、新设备进行讲解;本课程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稻谷加工及其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工艺流程设计等进行叙述。本课程主要讲授我国稻谷的生产、储藏、加工、流通和利用等环节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工艺及装备。当前粮食行业发展正处于改革转型的关键时期,习总书记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这对涉农、涉粮专业人才需求更为迫切,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是实施“科技兴粮”“人才兴粮”战略在课程建设上的有意义尝试,为国家培养适应新时代粮食行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在课程体系上建设能体现我国特色的粮食高等教育。

1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思政路径

1.1 课程知识前沿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稻米加工生产加工技术在经济技术的发展中不断更新换代,因此在本课程的课程设计上,即可结合当前最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讲解,同时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们关注国计民生。我国稻谷生产技术世界领先,一大批以丁颖、袁隆平为代表的水稻科技领军人物,为我国稻作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技术在进步,技术也在攻关。长期以来,我国稻米加工与消费追求口感与外观品质,过度加工普遍,营养流失严重,利用模式单一,不仅资源浪费,且不利于粮食安全和国民健康。目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100年的起点,围绕稻米的精准适度加工、营养可口、方便多样的产品新需求以及绿色低碳、环保智能的产业新要求,构建绿色多元化集成模式,为实现传统稻米加工业升级转型提供技术和装备保障。《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专业的前沿研究是客观的,但是要以满足当前国内亟须解决的工程问题为导向。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依然有部分被卡脖子,需要我们自主研发,突破创新,掌握核心竞争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依然不能充分满足,需要我们广大学子发奋学习,图强创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创新性的探寻能够解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方式、方案和方法。结合稻谷生产工艺中的原粮接收、清理、砻谷、碾米等工段,探究生产中生产者的需求,进行人性化的工艺设计,满足工人对美好工作环境的需求;在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突破粮食生产卡脖子关键技术的基础上,考虑人文关怀。

1.2 课程理论与人文培养相结合

《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中的工程设计是贯穿全课程的主线。大到稻谷加工整体解决方案的设计,小到专门设备的进出口、物料及管路走向等无一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化设计。晚清时期《长物志·器具》中说“古人制器尚用……,皆以精良为乐”。说明古人在制作器物时便有两方面的考虑,实用和精良[1]。同样,稻谷加工工艺设计中不仅要考虑稻谷加工的实用性,还要考虑工厂整体设计布局的合理性。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使得稻谷加工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满足工艺合理与人文关怀成为可能。在设计思想上,引导同学们在满足基本的工艺需求外,注重考虑人的需求、人与自然的需求。注重工艺设计的安全、便捷,以人为本,工艺合理,人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将课程理论与美育、人文培养相结合。在设计理念相关理论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工程设计中思考人性的尊严,探索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使其拥有人文关怀的良好品德。通过自己的工程设计理念,依据色彩(工程色调)、空间(设备布局等)、线条(管线布局等)等传达出有温度的,充满情感的,体现人的价值的工业生产空间。在课程理论教育中,融入人文涵养,让工程设计贴近人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3 课程体系建设体现中国元素,强化文化自信

有语云:“一部粮食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中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劳动人民的在农业生产中积累了大量经验。据考证,我国是水稻的原产地;我国出土的杵、石臼等即可用来舂米。记载于明代《天工开物》攻稻篇中的“凡既砻,则风扇以去糠枇,倾入筛中团转。谷未剖破者浮出筛面,重复入砻”。“凡稻米既筛之后,入臼而舂。”这两句话非常生动形象的描述了稻谷加工工艺的特点,砻谷去除稻壳,用舂、碾来进行碾米;同时还表明,砻谷和碾米并非同时进行,并提出了谷糙分离的加工流程。实际上还涉及回砻谷、气流除杂等概念的雏形。《天工开物》的记载表明我国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了现代稻谷加工工艺的雏形[2]。本门课程所在的河南工业大学还建有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馆藏丰富,具有粮食起源、粮食物种及分类、粮食加工、粮食储藏等不同展区[3]。结合课程内容,依据中国粮食博物馆(预博馆)可以帮助学生对相关稻谷加工工艺历史演变过程的直观理解。通过在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中国元素,挖掘粮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内涵,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与再创造,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2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

2.1 线上资源建设,线下导向梳理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指采用基于网络的在线学习(例如视频讲座、在线讨论或活动)取代部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有可能将在线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最好或最坏的特点结合在一起,因此,需要深思熟虑的混合式课程模式建设[4]。

线上资源建设,可以大大增加课程材料的可及性和可用性。传统上,讲座、教科书和相关课程材料是学生获取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式。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课程材料具有更多的选项可供选择。例如,开放教育资源、图书馆、博物馆等的数字资源;同时,在视频、语音资源之外还可邀请行业专家在线参与到课程讨论或其他在线作业中来。

在《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中,既有学生和老师见面的线下教学时间,也有学生自己学习和完成作业的时间。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通过精心设计,不应破坏由两部分组成的结构。学生都应学习课程材料、完成作业、获得指导反馈并准备考试,教师将继续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区别在于,这些过程将通过现代化的在线教育技术进行连接而得到统一。线上资源具有广泛而及时的特点,有利于在课堂上通过抓住社会热点,根据学生们思想活跃的特点,通过互相讨论,引导同学们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可以通过教学媒体、大数据、在线即使分析、关键词提取等对学生们的学习偏好进行分析,进而在线下课程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导向梳理。

2.2 线上线下相辅相成

混合式课程设计要专注于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之间的整合。为了充分利用混合式课程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必须有目的地整合课程的在线部分和线下部分,帮助学生清楚了解课程结构链中每个环节的课程目的。通过向学生明确相应的课程目标,让学生明确何时采用线上或线下课程材料;并采用“闭环”策略,即在线活动中讨论/学习的任何内容都应在线下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反思整个学习过程。

混合式课程设计还要有意提供互动机会。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就整体课程而言,沟通是关键。仅仅因为通信工具或技术可用,并不意味着您必须使用这些技术或方法。混合式课程的必须要明白使用这些在线技术或形式的真正原因。在做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的决定之前,要仔细查看课程的学习成果,探寻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或二者的组合来支持这种特定的学习成果。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取即时信息十分方便,这就十分适合在线上课程与线下课堂整合的连接中,以及在穿插与课堂的互动中,引用社会热点,促进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时政,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作为涉农、涉粮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便具有突出的要义。稻谷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过半数的世界人口以大米为主食;在亚洲,更是有约20亿左右的人口食用稻米。我国是世界上第一大水稻种植国,同时也是稻米消费大国。通过《稻谷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层面,了解国内外稻谷加工的发展趋势,掌握稻谷加工的基本理论和工艺过程,熟悉加工设备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了解影响加工工艺效果的主要因素;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稻谷加工环节进行合理的生产技术管理,并具有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和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素质层面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稻谷线下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谦卑的稻谷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田野稻谷香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密室逃生”线下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