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红元,肖少启
(1.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2.韶关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新中国建设中累积起来的文化。包括革命纪念地、革命遗址、遗物等物质文化;革命思想、革命精神和颂扬革命等的观念文化;及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论等制度文化[1]2。韶关,是著名的粤湘赣“红三角”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历史,是中国革命艰苦卓绝奋斗的重要印证。韶关红色文化具有众多革命人物、革命遗迹、革命事件,形式多样且相对集中,而且保存得相当完好,形成了以粤北省委旧址、双峰寨遗址、水口战役遗址等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革命领导人在韶形成的军事思想和歌颂革命的文艺作品等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中国共产党在韶关发布的革命章程命令等制度层面的文化[2]。
韶关红色文化是广东省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要发挥红色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红色文化英译业已成为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做好红色文化英译工作对于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弘扬红色革命精神,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依托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粤北地区红色文化进行分类翻译研究,将研究范围扩展到语篇层面,提出总体翻译策略,从而将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和文本翻译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然后从词汇、句法、语篇和文化层面对原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词句翻译进行解析和点评,指出红色文化文本的翻译应遵循的原则。
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即是功能论,莱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文本分成了三种类型——信息型文本、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并批判了传统的以原作为中心的对等翻译原则,认为译文的功能作用优先于译文与原文的对等原则,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信息型文本主要提供知识、观点等实质性信息,侧重内容与逻辑,应采取直译法;表达型文本是以审美为主要特征,侧重形式而非逻辑表达,如果译文不想改变其原有文本特征,译者就必须努力再现相似的文体效果,译者应考虑如何传递其美感;呼唤型文本具有“诱导行为反应”,注重感染功能,诱发读者采取某种行动,内容不是居于中心地位,译者应编译、等效其原文[3]。
翻译目的论与功能论一脉相承。1978 年德国翻译学家弗米尔在其《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谈到:翻译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交换行为,而是一种复杂的人类行为交换活动。她引入了翻译纲要的概念,即翻译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委托人通过翻译纲要指导翻译活动。目的论应遵循三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诚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活动不再是无指导性的语言活动,而是要遵从翻译纲要,依据翻译纲要做出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连贯原则是指译文要符合篇内一致原则,可被读者理解和有意义的;忠诚原则是指译文要以原文为基础,不提供违背原文的信息。目的论打破了以原作为中心的翻译原则,根据不同的翻译纲要,译者对原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译文成为译者的一种信息来源[4]。
诺德在《翻译: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书中首次提出“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这是翻译功能论和目的论的延伸,“忠诚”指的是译者要对原文和翻译发起人负责,“功能”是译文在译语环境中得以运作的方式;“功能加忠诚”的翻译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行为中对翻译过程中的各方参与者负责,竭力协调好各方关系,进而兼顾翻译发起人、译语读者和原作者三方面的利益[5]。
物质层面的红色文化,主要指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韶关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红色革命遗址众多,2020 年广东省红色革命遗址大普查共发现韶关革命遗址1 245 处,其中被认定为重要的红色革命遗址达502 处,位列全省第三名。韶关物质层面红色文化英译主要包括对革命指挥机关和战争遗址的翻译以及对革命宣传标语的翻译等。根据功能类型学,前两种包含革命根据地、战争遗址、纪念地、革命文物等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而革命宣传标语是对革命的宣传,具有表达型文本的特点。因此,翻译前两种类型时,在不损害信息传达的情况下,可以尽量保留原文的功能特点。翻译中均做“直译”处理,这样目标受众就会直观地了解这些红色文化信息。所谓直译法,就是保留原文的结构形式,忠实地传达原文的信息。直译法使原语信息得以再现。采用直译法翻译红色文本不会引起读者的误解,反而会让读者感到信息量很足,一目了然。其有三种类型:
其一,对领导中国革命的指挥机关的译介,主要包括对始兴红围、粤北省委旧址、八路军驻韶关办事处等的翻译。
(1)红围位于始兴县沈所镇北村郭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面积约为2 500 平方米,因整个围子为红色,故取名为“红围”。红围的建筑结构为四个角均等圆角正方形,是个正方四合围园,园内是一座五层楼高的楼房,房子用红泥石灰的混凝土、鹅卵石、部分青砖砌成。1945 年日军攻陷始兴时对红围进行焚毁,现仅存半截遗址。[1]76
译文:Red Wai is located in Guowu,Beicun,Shensuo town,Shixing county. It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Daoguang(1782—1850)in the Qing Dynasty(1636 -1912),covering an area of about 2,500 square meters. It was named“Red Wai”because the whole thing is red.The building structure of Red Wai is a square-shaped fourwalled garden with four equally rounded corners.The garden is a five-story building,which is made of concrete of red plaster,cobblestones and some black bricks. In 1945,when the Japanese army captured Shixing county,the Red Wai was burned down and only half of it remained.
(2)中共广东省委、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分布于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始兴县沈所镇八一村和南雄市瑶坑村。在中共南方局、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的先后领导下,旧址当时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斗争的指挥中枢。这是我省目前发现尚存的新中国成立前的省委旧址,是党领导广东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见证,意义重大。当年的省委机关以办学校、经商等工作为掩护,隐蔽在粤北地区开展抗日战争,并与国民党派发动的反共高潮作斗争。八一村和瑶坑村的人民群众热心帮助党组织,并为掩护党员同志作出了重大牺牲。[6]
译文:The sites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rgan of the CPC,north of Guangdong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organs of the CPC are located differently in Wuliting Of Zhenjiang District in Shaoguan,Bayi village of Shensuo town in Shixing county,and Yaokeng village in Nanxiong count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Southern Bureau of the CPC,the Southern Working Committee of the CPC,the sites became the command center of the Anti-Japanese struggle of the people of Guangdong at that tim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find such a remaining site befor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which is the historical witness of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f the people of Guangdong led by the CPC. In those days,in disguise of running schools and doing business,the Provincial Party Committee carried out the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North Guangdong and fought against the upsurge launched by the Kuomintang faction.The people of Bayi village and Yaokeng village were eager to help CPC organizations and made great sacrifices to protect CPC members.
以上两例,均包含了大量的实质性的信息,属于信息型文本。例(1)是对始兴客家红围所做的介绍,包括历史沿革、建筑构造等信息,在其中采用了增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在括号内对译文添加一些简单的注释内容,尤其是对一些音译的人名、地名或事件等进行解释,从而使受众更好地了解其中涉及的人物、地方或事件等,激发目标受众的情趣并丰富读者的知识结构。例(2)是粤北省委几处旧址的介绍,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其二,对革命战争遗址,主要包括双峰寨遗址、水口战役遗址等的译介。对重大的历史事实的翻译,译文要忠实原文,不得提供违背原文的信息。
(3)1927 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率起义军余部到达仁化董塘,组织农民暴动,自始星星之火在董塘燎原。1928 年3 月中旬,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双峰寨,寨内700 多名军民在农民自卫军营长李载基的指挥下,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开展了震撼粤北的双峰寨保卫战。[7]
译文:In 1927,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Nanchang uprising,Zhu De with the remainder of the rebel army arrived at Dongtang,Renhua. After that he organized a peasant uprising in Dongtang.Since then the revolution in Dongtang started. In the middle of March in 1928,the Kuomintang reactionaries army surrounded Shuangfeng Village.And more than 700 soldiers and civilians in the command of the farmer self-defense battalion commander Li Zaiji,launched the shocking deathstricken battles of Shuangfeng Village.
此段对双峰寨战役的介绍属于信息型文本,要采用直译法翻译。文中“自始星星之火在董塘燎原”是比喻用法,如果采用直译法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此句只能采用释义法,指董塘镇的革命从此开始,since then the revolution in Dongtang started。所谓释义法,即英文中的paraphrase,从翻译的角度讲就是不直接按照原文逐字翻译,而是用译者自己的话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即在译文中解释原文的意思。在红色文本翻译中,这种策略可用于原文引用了比较难懂的诗句或典故,但直译加注释又显得没有必要的时候。在此段中出现了“浴血奋战”、“弹尽粮绝”的汉语成语表述,汉语中这样的四字成语比比皆是,这些词语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但在翻译中采用直译法把其翻译出来,就会让外国读者产生歧义,翻译实践中就应该对其进行改写和释义,提炼出文本,简明扼要的表达主旨即可。
(4)红军长征从1934 年10 月25 日晚进入韶关,至1934 年11 月14 日相继从乐昌离开韶关,进入湖南。在此期间,红军宣传党和红军的抗日主张,宣传革命道理。粤北人民积极支援红军,凝结了深厚的鱼水情谊。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8]
译文:The Red Army in Long March arrived in Shaoguan on the night of October 25,1934,and left Shaoguan from Lechang to Hunan on November 14,1934. During this period,the Red Army publicized the Party’s general and specific Anti-Japanese policies and disseminated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The people of northern Guangdong enthusiastically supported the Red Army and formed a deep friendship between them.The long March,a great feat in human history,has left us the most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which was forg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s and Red Army soldiers with their lives and blood.
此段译文包括对长征的的颂扬,使红色文化文本具有表达型文本的特点。汉语的表达特点是重描述,行文用字宜双不宜单,文采华丽,讲究工整对仗;而英文行文则简洁、凝练,注重逻辑上的合理搭配。根据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此段的翻译不需要采取完全的对等翻译,抓住有用信息即可,如“鱼水情谊”即指友谊。
其三,对革命宣传标语的翻译。政治口号标语是政治语篇的内容之一,它具有特殊、简洁及准确的语言特点。标语口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动员方式,在革命战争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根据目的论,译文翻译应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意图性,翻译目的及其纲要决定了翻译策略,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形态等译语文化都会对翻译产生重要影响。汉英属于不同语系,翻译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介,其本质是一种语言文化间的交际行为。译者要弄清楚翻译源语文本的原因以及译文的预期功能。李长春同志“外宣三贴切”原则指出,外宣翻译要立足国外的受众思维方式与文化背景,尽量使用他们可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事情[9]。因此在翻译政治标语的时候,一方面要准确地传达信息内容,另一方面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标语。
(5)红军是工农的红军。
译文:The Red Army is the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6)纪念红色工农武装。
译文:To commemorate the red armed forces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7)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拥护世界和平。
译文:Oppose imperialist aggression and uphold world peace.
以上标语都出自南雄及仁化,译文的翻译都是采用直译法,让标语口号的翻译“贴近”原文。没有采用补充词义法和省译法等翻译方法,其原因就是此标语宣传内容平白,言简意赅。根据目的论,译文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做出适当的调整,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观点内容的翻译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句法和用语层面则更多采取的是归化的方式,以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在韶关极少见到外界了解不多甚感陌生的口号[10]。
韶关精神文化层面的红色文化指的是革命领导人在韶关所形成的革命思想、战术思想及其歌颂革命的文艺作品,如朱德1927 年在韶关休整期间提出的28 字游击方针和编写的《步兵抄练》《阵中勤务》等军事教材,陈毅1936 年在梅岭坚持游击战争写就的《梅岭三章》等。在翻译“强敌进攻莫硬打,抓敌弱点我猛攻,孤敌疲敌我围歼,常遣精兵骚扰敌”[11]时,翻译采用异化的文本翻译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的困扰,因此必须采取归化的方法。可用增译法,即在译文中添加一些原文没有的字眼,有时是为了让目标受众更清楚地理解原文的信息,有时则是为了使译文更加完美,更富有宣传性。红色文化的翻译均与一定的历史事件、典故和人物等联系在一起。除了对名称的解释外,有时还添加一定的信息。
1936 年,陈毅元帅在粤赣边界的梅岭进行游击战争时,面对革命低潮,写就了著名的革命组诗《梅岭三章》: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12]
Three Stanzas Written at Meiling
In the winter of 1936,we were besieged at Meiling and I lay wounded in the bushes for more than twenty days. Not expecting to escape,I wrote these three stanzas and kept them in my pocket. However,the siege was lifted.
What if my head falls today?
Revolution is hard;it takes a hundred battles.
I shall rally my comrades of old in the nether regions,
A mighty host to wipe out the King of Hell.
Beacons have blazed in the south ten long years;
This head of mine may hang from the city gate,
But you who live on must make redoubled efforts:
News of your victories will be our paper coins. (1)
This revolution has been my home;
Though heaven rains blood,slaughter eventually ends.
Today our just cause claims our lives
Sowing flowers of freedom over the earth.
(In old China,paper coins were offerings burned for the dead.)[13]
此诗由中国文学出版社编译出版。《梅岭三章》多次出现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如“泉台”“阎罗“纸钱”,还应用借代、比喻等修辞方法,如“旌旗”指部队、“烽烟”指战争、“阎罗”指“国民党反动派”、“捷报”指好消息、“取义成仁”指为革命壮烈牺牲、“自由花”民主自由的新社会。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对这些中国文化意象以本义翻译,外国读者就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但“纸钱”采取了异化的翻译方式,直译成paper coins,在译后又以注释的形式加以解释。
客家山歌《红军花》:“一朵红花路边生,花又红来叶又青,从前红军跟此过,平民百姓多欢迎。”[14]
译文:A red flower grows on the roadside. The flowers are red and the leaves are green. The Red Army have ever been here,and the common people welcome them.
这是歌颂红军爱戴普通百姓的文艺作品。歌词平白,采用直译的方式即可,尽可能保持原诗的韵味。
韶关红色文化制度层面的翻译主要包括:1932年朱德在水口战役后发布的《水口战役后部队分散整顿筹款令》、1944 年中共北江特委颁布的《抗日青年同盟章程》、1945 年宜乐县委通过的《宜乐县抗日游击自卫队章程草案》等。这些文件的翻译属于政治文件翻译,根据系统功能翻译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要服从政治语境,而且要顺应民族文化习惯,不能随意篡改原文内容。译者在翻译红色文化文本时应该讲求政治,不能出现误译原文立场和观点的情况。
(8)不枪毙逃兵的制度及可以准假回家的办法。[15]
译文:A system not to shoot deserters and a way to get leave to go home.
韶关红色文化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多以信息型文本为主,采用直译法,对其进行翻译总结;精神文化的翻译含有表达型文本,要尽量保持其原文特色。因红色文化翻译多关涉到政治文本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应保持政治立场,不能出现误读原文及其观点错误的情况。韶关红色文化英译对于传播广东红色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