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春香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中学 215000)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化学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一直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使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化学在生活实际应用中的认识,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作为在初三新接触的一门学科,比较陌生而且学习时间也短,因此课前预习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化学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课前的有效预习能让学生在教师讲新课前,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知识的难点,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能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探究问题.所以课前预习的设计一定是要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从简单有趣的问题入手,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
例如,化学第一节课前,可以设置这些问题让学生去预习:家里用的食盐和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打开雪碧、啤酒时冒出来的气体是什么?薯片包装袋内充入的是什么气体,为何要充入该气体?又如在上氧气的性质课前,布置学生了解:鱼虾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为什么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食物变质主要和空气中的哪种物质有关?医院用来抢救重危病人用的气体是什么?再如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就可以预先让学生去生活中寻找哪些地方能看到生锈的铁制品,铁锈是什么颜色的,用手触摸一下看看铁锈的材质,疏松或坚硬?在测定溶液酸碱性时,可以让学生品尝糖水、盐水、柠檬汁的味道并用pH试纸测定的酸碱性.这些都是比较贴近学生生活,能在生活中找到或者通过一些调查能知道的知识,学生在做这些课前预习时不会觉得这是作业而很有压力感到不耐烦,反而会感到很好玩很有趣很特别,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持续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
情景导入是指讲新课前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新课的学习.初中的化学教学是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掌握的过渡,俗话说“一个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运用合适的方法,对新课进行情景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课,从而形成良好的授课氛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利用生活化的情景导入更能让学生接受和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碳酸钙检验时,教师可以展示预先搜集的生活中含有碳酸钙的物质,如水垢、鸡蛋壳、珍珠、贝壳、鱼骨头等,接下来抛出问题“那如何来检验碳酸钙的存在呢?”接下来的实验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这些生活中熟悉的物质来完成,兴趣会更浓厚,记忆会更深刻,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会更加的牢固.在讲解影响气体的溶解性时,可以这样引入,教师打开一瓶雪碧,大家发现有大量气泡产生,就可以提问:“气泡的大量冒出,说明溶液中的气体的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于进行了什么操作引起的?这个操作对瓶内的压强有何影响?”有这样一个情景的引入,学生马上就能了解到气体的压强和气体溶解度之间的关系.当继续探究温度和气体压强的关系时,可以喝几口预先准备好的低温雪碧,过会儿会有打嗝现象,这时问题就来了:“喝入冷的雪碧时哪个因素发生了变化?打嗝时嗝出来的是什么气体?”两个问题抛出,学生就能得到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的结论.研究酸的化学性质的引入可以这么提问,家里烧水壶起了水垢,妈妈向水壶中加入适量的食醋浸泡就可以除去,这是什么原理?以学生已经具有的生活常识和熟知的生活现象进行导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而且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在初中化学中有许多的重点难点都是些枯燥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记忆背诵,或者是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区分和理解,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课堂效率也不高,所以教师急需要从学实际生活所接触地物质及其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让学生认识到所学的内容是真真实实地存在于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日常所见来解释化学知识,深化理解,强化记忆.
例如,第三章微粒的学习很抽象,教师可以举例将一块冰糖放在水中,冰糖消失肉眼看不见了但水却变甜了;晚上放学回家,刚到家门口就能闻到饭菜香味;疫情期间水银温度计给人体测温的原理——热胀冷缩;古诗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微粒的三点性质:微粒很小、微粒在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原子分子肉眼看不见,在区分时可以利用水果为模型,比如可以拿出1个小番茄、冬枣、李子,这是3种不同的原子,也是3个不同原子,当把2个小番茄结合在一起就是1个(种)分子,1个小番茄和1个冬枣结合在一起又形成另一个(种)分子,这样学生区分原子分子个数和种类就非常容易了,还可以让学生动手再搭建其他的分子,顺手把它们用不同的颜色或者大小画出来,这样在今后的学习中就不会混淆分子和原子模型了,而且对于宏观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学习也打下来良好的基础.
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课后的知识巩固的形式不能是单纯的比较枯燥的理论性概念,不能是只为了考试而做题,而应该和学生的生活贴近,将作业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例如,常规的作业也可以尽量靠近生活,在学习了食品中的有机物后,可以让学生将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物质进行分类,收集这些物质的营养成分的资料,为自己制定一份健康的膳食计划.还可以学会区别日常生活的淀粉与奶粉的方法是闻气味或看状态或尝味道或捻手感;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鉴别淀粉和葡萄糖;如何区分日常生活中的塑料是否有毒,能否来包装食品;收集平时下的雨水,用pH试纸来检测一下它的酸碱度,来看看是否是酸雨.在学完了酸碱盐后,可以周末布置小实验,利用厨房中的小苏打和食醋自制一瓶二氧化碳来完成蜡烛的灭火实验;也可以让学生用柠檬片、山楂烧水来除水壶内的水垢.与此同时,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就地取材,用来验证所学知识.比如在验证温度和微粒的运动速度关系时,可以选择4个牛奶瓶,分别标记1、2、3、4,1号和2号滴入蓝色墨水,后加入热水,3号和4号滴入红色墨水,后加入冷水.将1号和4号瓶用纸牌封住瓶口,倒扣在3号和2号瓶上,慢慢抽出纸牌使其瓶口相对,后观察现象.用家庭小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更加浓厚,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中一项重要环节即为实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可帮助学生对于化学知识形成深层次理解,还可有助于学生原理掌握及应用能力的不断提升.生活中蕴含着诸多与化学原理相关的实验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需引导学生针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化学实验及化学现象加以细致的观察,便可帮助学生转变对于化学知识的看法,以此还可实现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认知化学学习乐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至课堂上教学活动中,并配合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燃烧与灭火部分内容时,教师便可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至课堂教学活动中,如教师可向学生提问,当人们在取暖及烹饪师均会用到火,而燃烧过程中,火将会呈现怎样的特点呢?燃烧的定义又是什么呢?随后,教师可将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及燃烧定义向学生讲解.随后教师为帮助学生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更为全面的了解,教师便可带领学生展开实验活动,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化学实验,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表现密切观察,以此对学生的实验安全加以保障.教师可先要求各小组准备1盒火柴、1个酒精灯、1根玻璃棒、1个小木条等,随后在火焰上分别放置玻璃棒、小木条,对二者燃烧情况加以观察并详细记录,学生经实验发现玻璃棒并未燃烧,而小木条开始燃烧,学生由此获得实验结论及燃烧需可燃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此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可帮助学生对于化学实验的意义形成全面理解,还可实现学生化学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并激发学生化学实验参与热情,此过程中还可有助于学生良好辩证思维的形成,推动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以此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及知识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化学实验活动,不仅可帮助学生对于此部分知识形成全面理解,还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推动学生化学学科综合素质发展.
化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化学教学也应该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挖掘生活素材,将其真正的贯穿并且认真落实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使学生能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的学习中去,创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