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倩,周晶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重庆)
为应对新冠疫情形势的不断变化,后疫情时代实习、实践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德育元素的渗透和实施值得探索。实践教学和实习教学开展过程中进行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施探索。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对实践形式进行了重构,体现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新要求,但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还在新形势下不断深入,需要继续思考总结。
混合式教学中教学时空、教学行为等方面与传统课堂教学存在极大的差异性。如何保证隔着时空和屏幕的教师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老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同时,“三通”闭环卓越新闻人才培养德育模式下的在线教学不是完全将ppt 放到屏幕,讲台变成直播平台的传统教学在线化,而是要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将网络的资源和思维以及德育教育融入教学中,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反馈和最终评价都能得到创新和改进,能真正做到网络资源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
在线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传统课堂环境是以教师的亲身传播为主,师生互动和交流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线上教学的时空间隔使两者间以网络为媒介,缺乏直观性,再加上线上课程初期,网络上充满了教师直播过程“翻车”的视频和段子,使教师面对这一新的教学方式倍感压力。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观念有待转变。教师缺乏在线教学经验,再加上网络和社会的压力,可能出现两种比较极端的现象,一是将线下课堂直接搬上网络,直接用ppt播放加语音讲解的方式,面对屏幕讲满整堂课,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枯燥的,更可能导致签到后开着网络睡觉或打游戏的情况出现。二是认为网络视频资源是优秀资源,效果好于直播教学,把各种学习资源发给学生自学,没有针对学生的水平差异和学习能力的区别,以及培养方案前后期课程安排差异等,缺乏对课程的引导和监管,造成课程内容与大纲要求有出入,效果不够好。
教师在线教学技能不足。疫情之前,大部分任课教师能利用网络和电脑技术等信息技术完成对课堂教学的展示和补充,而在线教学除了常规操作外,对直播技术、课程平台等方面的内容很少接触,在短期内要熟练掌握并灵活应用多种技能,对于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是一个巨大的调整,可能会导致教学秩序的混乱,短期教学效果不如预期。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差异。在线教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由于网课的主战场是网络,学生们受制于场域,局限于无法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并且网络环境的差异和其它应用的诱惑,使学生们的面对这些问题时,是否能够有效接收教师的上课信息并按要求完成内容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事实上,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互动正好是目前德育工作的突破口。针对宏观上的当今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利益格局的多样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等实际情况,也包括微观的现行高等教育的具体政策和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现实事件,课题组通过指导学生全面参与线上线下主题实践等活动,深入分析现行德育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校媒的采访活动针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等内容,紧紧围绕学生生活的实际,通过实践报道学生对德育的理解才能更加直观,对美和善的判断与辨别才能更加清晰,才能使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亲身的经历和感受中得以养成,才能帮助其更好从事新闻传播工作,使新时期的新闻学道德教育更富有时代气息,达到与时俱进的目的。
鉴于在线教学中可能面临上述问题,如何进行课堂设计和在线教学资源利用等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疫情期间,全国大中小学都在进行在线教学,对网络和平台形成极大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多方了解,采用多平台配合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如笔者最终采用“QQ 群+超星学习通”的双平台授课模式,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既保障学习的顺利进行,也更有效利用平台的过程管理的便捷性,对课程教学和过程管理有较好的保障。
qq 群——基础保障和在线交流平台。在高校开学前,中小学已经开始网课,反映出的问题是平台卡顿网络拥堵等,在这个过程中qq 群一直表现比较稳定,大家对qq 界面和操作比较熟悉,因此决定用qq 群作为进行师生互动和交流等基础平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确实承载了相应的功能,课前对课程知识点的梳理和视频学习要点的提示,课中讨论和屏幕分享、提问解答等,有效解决网课互动和学习主动性的问题。尤其在实践环节各小组案例讨论分享方面比传统课堂讨论教师更能了解过程从而掌握进展。
超星学习通——隔着屏幕,时空间隔让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度难以把握,超星学习通的班级管理、课堂签到考勤、学习任务点设置和统计功能比较完备,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学习进度、任务完成情况都有较好的统计和反馈,有利于老师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把握,同时,在线作业对提交和批改、分组任务分发提交和评分机制也比较完善,使教学过程可控可改,便于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把控和了解。
从新闻学专业来看,目前很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本身的理论化教学与新闻行业的从业经验的分离,授课教师的行业从业经验的不足使教学过程更偏重于理论讲授,为了扬长避短,有效利用全国高校慕课和国家视频公开课等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最大程度使学生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资源。以《深度报道》为例,经过对中国大学慕课和超星、智慧树等多种平台资源的筛选和比较,最终课程选取较早之前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资源中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的深度报道公开课。视频公开课是高校网络公开课探索早期阶段的产物,与现在慕课以知识点为段落,短小精悍并辅以作业和测试的授课方式不同,视频公开课更接近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每门视频课程总课时数在5次左右,但每次课时长在45 分钟左右,单节课程时长较长,有教师和上课学生的互动,就形成了每次课时节奏比较紧凑,知识点较多,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近的状况,内容是老师对章节内容的提炼浓缩后的精华。由此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单次课时较长对于在线学习而言很容易出现学生注意力转移、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视频公开课没有课后的练习和测试,对学生学习效果和知识点掌握和运用方面不好把控。基于线上课程的特点,课程教师的任务和职能与传统教学相比有较大的变化,需要教师转变思路,从知识的传受者变为辅助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学习视频课程前先对视频内容主要知识点和学习目标进行介绍,对重难点进行提示,课后用案例分析作用帮助学生对主要知识点进行理解和实际运用。
视频公开课资源与课程教学大纲不一定完全吻合,因此,课程录播或直播教学成为必要的手段。对有些重点难点内容和补充章节就以QQ 群直播或录播的方式进行,与视频资源穿插进行,形成内容的有效补充,同时在直播课中以连麦、评论和互动的形式将前后相关知识点进行抽查和复习,利用记忆曲线避免出现学过就忘的情况。
课堂学习时间短、内容多,新闻专业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对社会的认知看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和社会知识和大量的积累和在课外参考书目及阅读材料方面,各大平台在疫情期间开放了大量网络资源,除了视频公开课之外,在线图书、教材和期刊论文等都能获取,并将相关章节以任务点的形式与课程视频内容放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后对拓展内容获取比较方便,任务点也能使督查和保证学生课外阅读学习的质量。学习通的在线图书和在线视频中有比较丰富的资料,但部分书籍扫描版清晰度不够,视频内容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这跟超星学习通定位为平台服务而不是内容供应方有一定的关系。
网课使教师和学生的物理空间距离加大,特别是对第一次给某个班级上课的老师而言,要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网络授课的特殊性使得学习氛围较弱,网络电子产品等诱导学生分心走神的因素增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关注度、促进师生联系强化关系就有比较重要的意义。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对时事热点和舆论焦点问题比较关注的特点,在视频学习中穿插组织对热点话题的讨论。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关注角度,也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从而建立起比较紧密的人际交流中的强关系。例如在讲授特稿报道的时候,由于特稿是深度报道的一个重要类别,对其内涵的把握和采访写作手法的理解是学习的难点,为此,联系当前网络舆情关注度极高的高管性侵养女风波中财新周刊的特稿和南风窗的相关报道,以及其它媒体的评论分析,引导同学对特稿的价值和记者要遵循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及同学们面对错综复杂的事件时,如何梳理线索和事实等问题进行了知识方面的梳理,与此同时,在各自发言表达看法的过程中,对学生们的观点和阅历、社会积累等有了了解,有些同学还在课后与教师就个别认知问题探讨,使师生联系得以加强。
德育与线上线下课堂教学在目标内容上具有一致性。我国卓越新闻人才培养目标包括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多个维度,德育既要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顾及新闻职业素养的提升。而课堂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同时侧重于将德育和专业理论知识践行于日常和工作之中。此次疫情对大到国际,小至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而深远的。通过一次关于深度报道选题写作的案例分析课程,分小组选取报道的分析,使同学们从对疫情期间困在孝感的外卖员的经历遭遇、李文亮所在医院的医护人员的染病情况等从作品分析本身延伸到人文关怀、热点反思等角度进行了关注,通过分析点评和连麦提问等方式提升学习兴趣和热情。
课程组打造德育导向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内容融入国情教育、社情教育、乡情教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及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思政教育元素,强化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行涵育能力;确保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有效实施。实施“田野式”“马观”实践教学模式。利用《“新闻1+1”专业实习》《新闻采访写作》《深度报道》《融合新闻作品创作》等实践课程群组,以“三通教育、闭环培养”模式为指导,修改相关课程标准,建构相应的课程资源。通过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线上线下主题新闻采访活动使学生真正领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的喉舌观、党性观、人民性和正确的舆论观。让学生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四力”锻炼,学习党的新闻工作者“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的扎实作风和朴实文风。
德育与线上线下教学实现形式上具有互补性。德育嵌入教学是“预则立”的过程,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目标和德育目标是相匹配的,德育精准嵌入实践技能学习过程,实现叠加与共振,从而避免重复实践。不仅有助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敬业精神及职业素养内化于心,还有助于德育理论知识外化于行。共同目标的达成依赖德育价值与职业价值的衔接、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
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分数”的教学评价体系是近几年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线上课程教学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反馈评价是在线教学的一个较难把握的部分。因此,利用平台辅助模块、学生小组及个人作业互评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和学习引导管理是课程的一个新的探索。
首先是在线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可有效提升重难点的深度和广度。利用超星的分组任务功能,发放讨论内容,各组可在线提交讨论结果,教师也能通过扫描群二维码进入讨论小组,参与同学讨论,在评价中,可设置教师评分、小组互评及个人评价等。既可以让同学们通过对他人的评价而加深理解、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也能在此过程中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回顾和反思。这对于新闻学生认识新闻报道的平衡性和客观性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是作业反馈。利用平台的各种功能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作业发放和提交,并能在学生作业中进行批注和评价,系统根据教师设置的各项赋分比例自动生成学生作业成绩,并能及时发现得分较低处于警戒线的学生并及时进行提醒,同时教师也可以随时更改评价比例,进而探索更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师生双方来说,能提升效率,更能对过程化考核的标准化和客观性有较好的把控。
德育嵌入线上线下教学可实现评价内容一体化和评价过程同步化,其优势涵盖两个层面:一方面,评价融合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包括知识学习和态度学习,态度学习的发生经过价值认知、情感好恶、行动倾向三个阶段。德育嵌入教学的一体化评价可实现从认知到行为的完整闭环,同时可检验和评价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学习情况。另一方面,评价融合是符合德育育人规律和教学规律的。一是考核主体多元化,高校和媒体、德育和专业教师共同评价可以做到全面评价;二是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评价可避免“重知识、轻品行”的书面考试,增加“道德品德、知识技能、行为态度结合”等现场考核,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的评价结合,防止知行脱节。
类似的教学评价方式和体系也可以在今后的线下教学中延续,线上优势与线下交流的结合会更好地完成教学评价工作。
对教学方式和过程把控从陌生到熟悉,但对这段特殊时间的经历也值得我们回味,对个人、社会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是对融媒体教学方式的思维和技能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学院在此期间举行了几次讲座,老师们从不同角度对各种教学工具进行了展示和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授课教师对教学工具的选择。如前所述,这些工具在今后的线下教学过程中也应该继续使用,优化和丰富教学手段,最有效地利用工具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质量,丰富教学效果。例如各个平台的签到、作业、成绩分析、在线作业提交等。
其次是对教师职能的思考还要继续。教师尤其是新闻学方向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而更应该结合现实,将疫情期间的现实生活与课程内容进行结合,通过对传言、公共事件等社会现象的分析与思考,发展学生理性思维、批判性精神、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疫情期间发生的各种事件舆情进行讨论,了解学生们的想法动态也能进一步对今后的教学交流提供借鉴。
再次是应建立现有课程体系的目标关联。“三通”闭环德育模式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明确卓越新闻人才培养所需塑造的价值定位,为校企协同育人构造底层知识框架和把好育人的根本方向。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筛选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德育课的关联知识,注重挖掘和整理线上资源和线下课程德育关联的理论和主题。 将德育理论教学的知识模块化。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要求技能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教学模块重组,可采取逆向循环式课程体系构建方法:逆向倒推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态度和情感,形成应传授的德育知识和塑造的价值,建立德育基础课程模块、理想教育模块、职业教育模块、创新教育模块、社交教育模块等,通过实践案例提升德育课程的前沿性。
最后要变革教学体系,实现“知行合一”目标。“三通”闭环德育模式将德育嵌入线上线下教学内容与过程、教与学双方组织形式、课程考核形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持续探索新型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还应更加积极推进相关课程改革,推进教学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坚持用人单位评价与毕业生反馈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