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实验幼儿园 金雪芳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我们的幼儿教育工作亦是如此。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的户外混龄游戏又开始了。在竹制品区域,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尝试爬上不同高度的竹梯,玩起了采果子游戏;有的孩子把竹筒和小木板组合在一起玩起了冲浪板、滑板车、跷跷板游戏;有的孩子玩起了骑竹马、倒挂金钩、金鸡独立的游戏;还有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当中,如用细竹竿敲打竹凳子、在架起的长竹梯上匍匐前进、跳竹梯……丰富多变的竹制品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能力的孩子手中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
在游戏场地的一侧,动作协调性较差的程程(大班幼儿)一会儿跟着小班的弟弟妹妹在长竹梯上匍匐前进,一会儿用细竹竿敲打着竹凳子,乐不可支。与此同时,他看到自己班的几个男孩用竹筒玩起了跳远的游戏——只见他们把5个竹筒横放在地上,然后轻轻松松地跳了过去。程程见状便大声喊着:“峰峰,我也来”,接着急忙加入了跳远的行列。“哇,5个竹筒,看我的!”说完,程程就喊着“1、2、3、跳”,顺利地跳了过去。
跳了两次后,小伙伴们又增添了2根竹筒。变长的距离让程程有些害怕,他担忧地自言自语:“能不能跳过去呢?”其他小伙伴开始尝试跳了,程程则默默地排到了队伍最后面。小伙伴们助跑跨跳,一气呵成。很快就轮到程程了,他也学着小伙伴的样子跑了起来,可跑着跑着迈出的脚又缩了回来——这一次尝试失败了,他默默地退出队伍,站到了边上。
于是我走过去鼓励程程:“就增加了2个竹筒,你也行的。”程程低着头说:“有点远,我不行。”“没关系,你仔细看看,小伙伴们跑到哪里开始跳的?”他好像有些明白了,这时一旁的同伴喊了起来:“程程,快来跳呀!”看着程程有些为难的表情,我说:“他还没准备好,你们再跳一次给他看看。”热心的小伙伴们又跳了起来,还不忘“传经送宝”:“就是这样,跑一段距离再跳,很容易的。”在同伴的鼓励下,程程鼓起勇气再次尝试。然而跑着跑着,他又停下了,“老师,我跳不过去。”“没事,让峰峰带着你跳。”“峰峰,你在边上帮程程喊口令,好吗?”“跑跑跑跑跑、跳。”峰峰喊起了口令,可程程跑到竹筒前面时又停下了,“老师,我不行。”看来7个竹筒的距离让他产生了无法克服的心理恐惧。“峰峰,拿掉一个竹筒再让程程试试,好吗?”“好的。”热心的峰峰拿掉一个竹筒后,便带着程程边跑边喊口令——“跑跑跑跑跑、跳”,这次程程在峰峰的带动下顺利跳过了6个竹筒。“我跳过去了!”程程露出了自信快乐的笑容。“那你还想试试7个竹筒的距离吗?”“不要了,踩到竹筒上会摔跤的!”说完他便站在边上做起了“啦啦”队员,有小朋友经过时,他还不忘介绍:“峰峰他们可厉害了,能跳过10个竹筒呢!我只能跳过6个。”每次说到自己跳过了6个竹筒时,他的脸上总会露出满足的笑容。
看着孩子们脸上甜甜的笑容,我不禁想到: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了解孩子的能力差异、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个动作协调能力较差的孩子来说,能够跳过6个竹筒可能已经是他的极限了。从默默排到队伍的最后一个,到尝试失败后站到边上,程程内心曾经一度充满了挫败感,并失去了再次尝试的勇气,但是“程程宝贝,你知道吗?每一个人都是从失败中成长的,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不去尝试了,那你永远都不会进步”,非常庆幸我在程程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了他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而正是通过老师的鼓励、同伴的帮助、适当减少竹筒的数量,程程才克服了恐惧,勇敢挑战了自己。
过了几天,我又在竹制品区域看到了程程。这次他带领中班的弟弟妹妹玩起了跳远游戏,竹筒从3个、4个逐步增加到了6个。程程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模样,向中班的孩子们传授起经验:“过去一点,离得远一点,要跑起来……”“别怕,我来喊口令,跑跑跑、跑跑跑、跳……”我走过去摸了摸他的头,“程程,你这个教练做得不错哦!”程程顿时更起劲了。
虽然程程目前只能跳过6个竹筒的距离,没有达到《3~6岁儿童与学习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对4~5岁幼儿“能助跑跨跳过50厘米的距离”的跳跃要求:但从程程与弟弟妹妹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他已经掌握了跳跃的小技巧,并乐于把这些经验分享给他人,相信今后他也会尝试跳过7个、8个竹筒的距离。勇于挑战困难、积极与人交往、乐于帮助他人、有耐心有爱心这些良好品质在程程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真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
程程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老师,我们要看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给予他们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与时间;看到每位幼儿的成长与进步,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他们,并能在幼儿需要的时候适时适度地给予帮助与指导,促使他们在与环境、材料、同伴、教师的互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让每位幼儿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教育感言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一线幼儿教师,我们要掌握每位幼儿的发展状况和能力水平,看到每位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同时给予其关心、耐心和热情,保护好他们的自尊心,让他们在润物细无声的关爱与引导下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