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赤霉病绿色防治技术研究

2022-03-17 01:47赵性友
江西农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赤霉病冬小麦花期

赵性友

(郓城县黄集镇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山东 郓城 274713)

冬小麦是我国黄淮海生态区域的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赤霉病是冬小麦主产区重大侵染性病害,该病害一旦发生不仅会直接造成产量损失,而且产生的真菌毒素(DON)会致成熟期的麦粒霉变污染,而失去其食用或饲用价值,对冬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大流行年份可减产50%以上。冬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类型有关,赤霉病真菌一旦侵染,会使侵染的小穗枯死,遇潮湿天气能快速扩展到整个麦粒,使之变为黄褐色。近年来冬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都受到中央高度重视,小麦粮食收购保护价格每年都在上调,这对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田间菌源基数、危害症状、气候条件、绿色有效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利于及时预测预报、科学合理地实行绿色高效防控,为冬小麦生产的安全性提供绿色高效的防控防治依据。

1 冬小麦赤霉病发病症状及危害

冬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麦穗。冬小麦赤霉病具有流行频率高、危害大、损失重等特点。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病,引起苗枯、穗枯和茎基部腐烂,主要症状是半穗或整穗穗腐。天气潮湿时,病穗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产生粉红色霉层,气候干燥时,病害受抑制形成白穗。病菌侵害穗轴,严重时穗颈基部流液受阻,造成上部穗生理凋枯,将病株拔起,其根部生长正常。冬小麦赤霉病发病程度与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类型有关,其流行的最关键因素是小麦扬花期的温湿度。在冬小麦扬花期如遇3天以上的连阴雨天气,雨量超过50 mm,就可引起小麦赤霉病大面积流行,进而引发小穗枯白死亡。一般发病时一个穗上有一个或多个小穗发病,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粉红色霉层,发生严重时,半穗或整穗枯死。大流行年常给小麦造成毁灭性灾害,一般小麦减产20%~30%,严重可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病粒含有毒素,数量多时可引起人、畜急性中毒,出现呕吐、腹痛、头晕等症状。

2 冬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条件

残留在玉米、小麦秸杆上的黑色子囊壳是赤霉病的初侵染菌源。春季小麦抽穗期,子囊壳释放大量子囊孢子,飞散在小麦田中,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在潮湿并有适量降雨的条件下,从张开的颖花快速侵入小穗,导致灌浆期大量小麦小穗发病枯死。若春季雨水多,田间秸杆量大,花期遇降雨,极易造成赤霉病大流行;反之,春季干旱少雨、田间秸杆量少、花期不降雨的情况下发病轻。因受到全球气候变暖、降雨区域北移、冬小麦播期较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冬小麦主产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3天以上降雨天气的几率也有明显提高,再加上秸秆还田会导致田间菌源基数积累大大增加,田间播种量和种植密度过大导致通透性降低,都有利于小麦赤霉病在特定生态小气候条件下的流行发生。冬小麦种植区应选择对赤霉病表现出抗性较好的品种进行种植,可阻断或减缓赤霉病的流行发生。

3 冬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调查方法

冬小麦播期为每年10月8日-15日(冬小麦种植区适用)。我们要及时组织人员对各生态区域的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田间调查,并做记录,为次年小麦赤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选择田间小麦的长势基本相同的地块,每年3月5日-15日,4月25日-5月5日、5月25日-6月4日进行3次田间调查。第1次在每个种植区域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0株麦苗,记录发病苗数;第2次在每个种植区域随机5点取样,每点调查200穗,记录发病穗;第3次随机抽取5个取样点,每点面积0.667平方米,调查赤霉病病穗数。按苗期、杨花期、穗期分别计算穗(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做好数据记录。

穗(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4 冬小麦赤霉病的绿色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技术

4.1.1 选择科学种植制度和抗病好的品种

对于冬小麦赤霉病常发的生态区域,农业种植结构按照“宜麦则麦、宜油则油”原则进行调整,确保种植结构更加合理,也可以采取轮作休整等措施。

控制冬小麦病害的一条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即为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培育选择抗性较强的冬小麦品种,如济麦22、鲁原502、菏麦19、鲁原118、鲁研128等,可以降低冬小麦赤霉病发病后的传播速度,减少损失。

4.1.2 选择有效药剂进行拌种

防治小麦赤霉病还要选择较好的药剂进行拌种。常用的农药及用量:25%氰烯菌酯、48%氰烯•己唑醇、 50%戊唑•多菌灵、10%甲基托布津、20%甲基硫菌灵、20%咪鲜•多菌灵、43%戊唑醇、15%粉锈宁粉剂、20%粉锈宁乳油等;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左右,用药20~70 g,先将药剂加水0.5~1 kg充分搅拌均匀,然后拌种8~10 kg,晾干后播种。

试验证明药剂拌种可大大降低冬小麦苗期、杨花期、成熟期赤霉病的发病率。药剂拌种还能有效降低小麦生育期赤霉病的发病率,其中43%戊唑醇的拌种效果最好(见表1)。

表1 药剂拌种对小麦赤霉病发病株率统计表

4.1.3 加强田间管理并及时收获

积极采取土壤深翻、秸秆粉碎还田措施,适时适量播种,加强对肥水条件的运筹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用肥料,促进冬麦株健壮和提早成熟。控制小麦田间合理的种植密度,避免田间过于郁闭,及时做好清沟理墒等措施。小麦进入成熟期后要及时进行收获、晾晒烘干,待籽粒充分干燥后入仓。

4.2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要抓好预防工作,实施分类指导、针对性用药,才能取得节本增效、提高防治效果。把握“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原则,在小麦抽穗扬花期的防治关键期,做到“立足预防、适时用药”。

4.2.1 坚持适期用药,合理选药

冬小麦赤霉病要做好关键时期的防控,能有效预防病菌的侵染。在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连续喷施药剂两次,间隔时间6天。要选择合适的药剂,如丙硫菌唑、氰烯菌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等药剂的喷施效果较好,一般在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可用43%戊唑醇悬浮12~15 mL/亩或40%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35 mL/亩,兑水30 kg喷施可有效防治赤霉病蔓延,同时杀虫、杀菌剂结合混用效果会更好。

4.2.2 坚持一喷三防、一喷多效,开展统防统治

冬小麦生产中,多种病虫害会集中在穗期发生,此时要合理地选用药剂并科学地混合喷施,对吸浆虫、蚜虫、白粉病、赤霉病、锈病等都有较好的兼治效果。大力宣传“一喷三防”对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夺取冬小麦丰收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确保服务到村、到户,让科学绿色防治全覆盖,把技术指导和服务深入到一线,确保冬小麦稳产高产。

施药要做到统防统治,才能更好地将药剂的防治效果发挥出来。选用无人机、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机械喷雾能喷得更加均匀、分散。

针对冬小麦赤霉病防治适期短、发病快等特点,开展冬小麦赤霉病统一防治、连片防治,提高防治覆盖率,保证防治效果,控制小麦后期病虫危害,降低麦田病菌基数。还要提高专业防治队的防治技术,统一选用低毒高效农药、统一防治时间,才能提高防治效果和保证防治覆盖率。

5 结语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该病重在“防”,在小麦苗期、齐穗期、扬花期喷施药剂预防效果最好。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阴雨天气,更要及时防治,喷施适宜的杀菌剂,有效降低病穗率、病情指数、发病程度,减少产量损失。选用25%氰烯菌酯乳油、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防治效果会更好。总之,加强冬小麦赤霉病绿色高效防治新技术推广应用,带动和引导群众对冬小麦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控,提高综合防治水平,才能使小麦生产增产增效。

猜你喜欢
赤霉病冬小麦花期
大冶市小麦赤霉病与气象条件关系的研究
小麦赤霉病农药专利资源评析
基于气象因子的吉林市区3种早春植物花期预测
优质蜜源植物不同播种期对花期的影响
2022年山西省冬小麦春季田间管理意见
冬小麦田N2O通量研究
冬小麦的秘密
娇艳花期
论小麦赤霉病发生危害形势及防控对策
如冬小麦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