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颖,刘丽娜
(1.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手术室,湖南 衡阳,421001;2.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医疗美容科,湖南 衡阳,421001)
儿童面部外伤是一类较为多见的小儿外科疾病。儿童较为好动,面部外伤后创口情况较为复杂多变,儿童面部血管网丰富,外伤后常常会出现血流不止等现象,这些均会增加患儿及家属的焦虑情绪。目前,对于12h以内的小儿面部外伤,我们常常采用急诊清创缝合术;对于超过12h的小儿面部外伤创面予以清创不缝合处理。由于儿童的智力尚未健全、自制力较差,术中常常出现哭闹、反抗等负面情况,往往影响主刀医生的操作,降低手术效率及术后随访依从性,也会对患儿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术前、术中、术后及随访观察期有效的护理十分必要。本文以一期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治疗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在儿童一期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入选标准:(1)受伤后12h内面部外伤创面;(2)年龄3-8周岁,含3岁和8岁;(3)初次手术;(5)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创口周围伴有皮肤感染;(2)火器伤、动物或人咬伤等;(3)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疾病等先天性疾病;(4)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相关疾病;(5)患有精神疾病或过分偏执的患者。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症科面部外伤一期清创缝合治疗的800例面部外伤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常规护理方式493例(常规组),男329例,女16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49+/-1.73岁;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方式307例(多模式组),男205例,女102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48+/-1.79岁,两组性别、年龄、创面情况、伤口长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方法及治疗过程经过南华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1 一般情况比较
患者均行面部外伤清创+美容缝合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具体操作: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无菌手术巾,采用利多卡因注射液行创口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取双氧水、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创口内部,由外向内依次探查皮肤、皮下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等,清除坏死组织并修剪皮缘;取5-0或6-0可吸收缝合线,由内向外依次对合肌肉、皮下组织,皮下采用褥式对翻皮内缝合法,充分减张并对合皮缘;取7-0可吸收蛋白线缝合表皮,缝合时无张力(充分对皮即可);再次消毒、涂红霉素眼膏并包扎固定。
责任护士配合手术医生术前对面部外伤患儿及家属进行病史询问,术前评估并介绍清创缝合手术过程、术中陪伴并安抚患儿情绪、术后告知患儿家属术后护理事项及复查时间。
根据治疗对象的特殊性实施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方式。采用轻松愉悦、通俗易懂的沟通方式,针对患儿及其家属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在术前、术中、术后及复查随访等过程中给予患儿及家属点对点(一对一)的护理。
1.5.1 术前护理
面对前来就诊的患儿及家属,前台护理人员首先进行基本情况的询问并建立病人档案。前台护理人员与值班护士进行交接,值班护士将患儿及家属送至医生诊室。手术医生在值班护士的陪同下对患儿病史进行详细询问,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手术等待期间,值班护士对清创缝合的手术过程及必要性进行解释和强调(采用打比方、肢体语言或动画视频等方式)。对患儿创面进行备皮和初步的清理,并对创口周围皮肤涂以利多卡因乳膏以减轻术中局麻的疼痛感。对患儿的疼痛忍受度、心理素质和自制力等进行评估。
1.5.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在整个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护理人员主要针对患儿的心理和生理进行相应的护理。同时,对在外等待的家属的情绪进行密切关注。为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我们进行以下护理方式:
(1)值班护士与手术室护士进行交班。手术室护士带领患儿认识、熟悉手术环境,同时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降低患儿对陌生环境的抵抗心理。再次与患儿解释术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暗示(手术开始时灯光比较近强烈,请务必闭上眼睛;注射麻药时会出现疼痛感,请小朋友稍微忍受,切勿哭闹抵抗等;麻药注射完毕后,疼痛感会消失,手术过程中请不要随意挪动身体)。手术医生进入手术室后,向患儿介绍手术医师的情况,消除其对陌生人的恐惧感。
(2)手术室护士对患儿的疼痛忍受度、心理素质和自制力等进行评估。确定手术过程中是否需要对患儿进行制动等,并告知手术医师。
(3)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握住患儿手掌、轻声安慰(如患儿难以控制自身摆动,护理人员可进行制动,但注意操作轻柔)。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注意保暖。手术结束后护理人员告知患儿操作已完成,协助患儿下手术床,为其整理衣物、擦拭汗水。护理人员带领患儿走出手术室,将患儿交与值班护士及家属。
(4)患儿独自进入手术间后,在外等候的家属会出现及其焦虑的情绪。此时,值班护士应密切关注家属情绪、适当安抚。
1.5.3 术后护理
术后留观30分钟,创口进行冰敷消肿,测量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一般指标。向患儿及家属交代术后注意事项并予以书面说明(24h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免疫球蛋白、口服抗生素3天、7天内伤口不沾水、术后第一天来我院换药、术后第七天复查、伤口愈合后外用祛疤膏或予以其他抗疤痕治疗、注意饮食习惯等)。嘱咐添加本科室微信公众号,取得联系,以便术后随访。
1.5.4 随访相关护理
建立面部外伤清创缝合随访系统。值班护士将当日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患儿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手机号、父母信息、伤口照片、第一次/第二次复诊日期等)录入系统。前台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叮嘱家属携患儿前来复诊,如有特殊情况无法按时复诊,则做好登记并进行公众号随。本科室每周六上午定期设立面部外伤、烧烫伤、火器伤、动物咬伤知识讲座,为广大群众提供相关知识,普及正确应对措施及规范就医方式,为医师救治提供时间。
手术效率(min/cm)、手术配合度(优、良、差)、复查依从性(优、良、差)、术中的FLACC疼痛评分、术后VAC评分、患儿家属满意度(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标准:(1)手术效率(min/cm)=手术时间(min)/创口长度(cm)
(2)手术配合度:优:手术全程无哭闹、反抗;
良:手术中出现轻度哭闹、反抗,无须专人制动;
差:手术中出现哭闹、反抗强烈,需专人制动。
(3)复查依从性:优:2次均来复诊;
良:仅来复诊1次;
差:未来复诊。
(4)FLACC疼痛评估量表(Face面部、Legs腿部活动、Activitiy体位、Cry哭闹、Consolability可安慰度):0=放松;1-3=轻微不适;4-6=中度疼痛;7-10=严重疼痛,严重不适
(5)小儿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0-2=优;3-5=良;6-8=可;9-10=差
采用Prism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组手术效率、手术配合度、复查依从性、患儿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组患儿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和FLACC疼痛评估量表的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比较
由于每位患者个人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及教育方式的不同,导致他们都是特殊的个体,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采取更适合他们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是我院一直推广的一种护理方式。通过护理人员的全程护理,让患者从入院治疗到康复出院以及术后复诊成为一个连续性、一体化的过程,使患者对整个治疗、康复过程清晰流畅,避免医疗行为中的不必要矛盾。全程无缝隙化护理不论是在内科、外科还是儿科等都呈现出极大的优势。例如:袁文清等人发现,全程无缝隙化护理有助于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等;卢俊玉发现,全程无缝隙化护理干预后患者的SDS评分和SAS评分降低(P>0.05),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健康教育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是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和减少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是针对大众的,因此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儿童,是最需要接受健康教育的人群。针对儿童会接触到的各种高危因素,通过正确宣教可以从源头上切断;对于已经发生的伤害,通过正确宣教,可以将其最小化,健康教育在降低外伤的发生率和伤害程度上是十分有意义的。例如:护理健康干预后,患者手外伤的治疗满意度和有效率均得到提高,临床恢复水平也得到改善。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过程中,由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应用心理学和技术),积极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从而达到护理目标的心理治疗方式。相对于成人来说,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极为脆弱,尤其是在接受到外界伤害时,他们极易受到影响。如若在此时对患儿强制进行医学行为,往往会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伤害,甚至出现白大褂综合征等心理疾病。例如:郝晓霞研究发现心理护理可减低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疼痛水平,提高接种配合度,提高患儿家属的治疗满意度;李静南研究发现心理护理能显著提高围手术期斜视儿童的行为依从性,减少围手术期焦虑。与此同时,患儿家属的内心情绪也不可忽视。在患儿受到伤害时,家长的不良情绪不仅会干影响患儿的情绪,还会干扰医师的判断与正确救治。
本研究采用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等联合护理模式对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患者进行干预,在儿童面部外伤清创缝合术前、术中、术后及复诊等过程中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缓解患儿及家属焦虑、恐惧情绪:当儿童出现面部创伤时,不管是患儿还是家属均会出现焦虑、恐惧情绪。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改变原有的程序式询问方式,在整个就医过程中展现出亲切、温和、专业的护理态度,可以充分调动患儿及家属的积极性,并赢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信赖。针对于护理对象(患儿)的知识层面采取通俗易懂的询问方式(表情、语言、肢体、动画等)
,便于护理对象的准确理解;针对护理对象(患儿及家属)的多个体特性采用多方护理方式,防止焦虑恐惧情绪的扩大化。
(2)提高术中治疗效果:以往的护理方式常常会导致患儿术中不配合,影响手术操作,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量,这些均降低手术效率。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可以充分调动患儿配合手术的积极性,使手术顺利开展。
(3)改善预后效果:常规护理方式在术后护理、复诊护理等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患儿家属对术后注意事项及复诊时间的记忆模糊不清,导致患儿家属遗忘复诊时间,无法及时处理术后异常情况,错失抗疤痕治疗的最佳时机;而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拥有完备的术后及随访护理体系,可及时跟踪患儿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4)安全教育:全程无缝隙多护理联合模式中加入了安全教育,使患儿及家属在复诊时接受一些常见外科创伤性疾病的院前处理方式,教育患儿及家属正确处理、及时救治。
在对儿童的护理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1)合理的沟通技巧: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我们在沟通是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态度上要温和热情、细致耐心,这样利于患儿减少戒心、促进双方互信,便于手术开展;第二,方式上采用多维度、奖励方式,从语言沟通、肢体沟通等方式,便于患儿理解;通过奖励策略,激励患儿勇敢完成手术。
(2)以家庭为中心、共情护理:儿童护理其实不仅是针对儿童的护理,还包括对于患儿家属、亲友等的护理。所以,我们的护理要以家庭为中心,对患儿、家属、亲友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需按照共情的原则,通过倾听、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等方式共情于患儿及家属,让其感受到关怀。
(3)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在儿童护理中,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我们主要通过问答式教育(护理人员与患儿及家属之前进行问答训练)、自助式教育(制作一些通俗易懂且有吸引力的动画视频广播、动画海报、动画宣传单等)、情景式教育(每周的健康教育宣传日会安排特定的护理人员进行PPT演讲、外伤情景简易急救处理知识普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