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爆料称海底捞在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不仅包含顾客的个性需求,还有顾客的体貌特征、行为偏好等。
时说新语:
该消息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海底捞的这一做法越过了边界,备注“不吃香菜”“柠檬水加冰”等个性化需求或许能够改善消费者体验,但备注“1.68米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等标签,则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赋予工作人员极大的自主权,以服务为卖点,使得海底捞在厮杀激烈的火锅赛道突围。然而,当工作人员可以随意评价顾客,随意为顾客贴上“标签”,则很容易因个别工作人员的判断对顾客形成刻板印象,砸了海底捞营造的“金字招牌”。
曾经巅峰时期的海底捞,平均翻台率为每天5次,而到了2020年,新开门店的平均翻台率由每天4.1次下降至每天2.8次,2021年上半年则只有每天2.3次。“标签”事件对于海底捞而言是一次警醒,其背后透露的是海底捞在管理、制度等多方面的隐患。
收集消费者数据,针对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本无可厚非,这是如今企业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数据也存在边界,一旦越过界限,只会引得消费者的反感。
消费者不仅有千人千面,也有一人多面,对于海底捞而言,采用动态调整、大数据或许是比工作人员标记更好的手段,需谨记,服务、口碑才是海底捞发展壮大至今的根本。
——王泽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