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敏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可见,《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其记录的语言对后世影响颇深,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无友不如己者”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前人观点主要有三种:第一,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指的就是不与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第二,不要和道德、思想与自己不匹配的人交往;第三,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朋友。以上三种观点各有自己的解释立场和意义,本文从词义、文章结构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虑后,认为第三种观点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一、对三种观点的认识
(一)不与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译,“无友不如己者”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杨伯峻说自己就是根据字面意思翻译的,并没有深入考虑文章的结构和孔子的思想。因此,这一解释具有片面性,不能够充分证明“无友不如己者”即为不与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这一种观点或许与一些典籍中对交友之道的理解有关。古代的典籍中确实有一些记载说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的记录。《吕氏春秋·矫恣篇》引仲虺曰:“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择而莫如己者亡。”《群书治要》引《中论》曰:“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这些交友之道或许误导了后来人们对“无友不如己者”的理解,因为一个时代部分人的交友之道并不能代表这个时代全部人的交友之道。
第一,孔子的思想里是否定“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的存在的。他提出“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认为只要是人就一定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各方面不如自己”这一类人的存在。第二,“不与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这一观点与孔子的学习态度格格不入。子张问孔子如何成为善人,孔子回答“不践迹,亦不入于室”,意思就是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说明他一直主张向别人学习。“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一心只怕赶不上别人,未曾想过别人不如自己。同时,弟子子贡眼中的孔子“温”“良”“恭”“俭”,这也从侧面反映孔子温和谦虚的学习态度。
(二)不与道德、思想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刘宝楠《论语正义》引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吾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我。”“贤”指道德水平高。钱逊《论语浅解》:“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他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较合孔子原意。”所以译为“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意思就是不和自己道德思想不一致的人做朋友”。“道不同,不相为谋”,据杨伯峻《论语译注》,“谋”为“商议”的含义,“不相为谋”即为不相互商议、不相互讨论,并没有不可以做朋友的意思。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思想是相违背的。
以上两种观点的提出有一定理论依据,但只要结合“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及《论语》的全部内容,就会发现其与孔子思想的不符之处。
(三)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
赵地梅的文章《论“无友不如己者”》认为,没有哪个朋友会在各个方面不如自己,与这一种观点意思一样。笔者认为,这一观点是更加符合孔子的愿意的。
二、解析“无友不如己者”
由词义而句意,由句意而章旨,由章旨而知文献传播的思想。词义、文章结构和思想是研究一个句子必须考虑的因素,本文就“无友不如己者”从词义、文章结构、思想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词义方面
就词义方面来说,由词义而知句意,词义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据许慎《说文解字》:“重,厚也。”据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法言·修身篇》:“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以此可知,“重”是积极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重视”等正面的意思。“不重”则为消极之意,“不重”则“不威”、“不固”。“如”,比得上。《正字通》:“者,语助辞凡文有者字所以分别隔异也。”“无友不如己者”的“者”应该为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去掉“者”则为“无友不如己”,“过,则勿惮改”即错了,不要害怕改正,为积极意义。故“无友不如己者”可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由此可见,按词义来分析,“无友不如己者”即为“没有朋友不如自己”。
(二)文章结构方面
就文章的结构来说,在《论语》整部著作里一共出现了4次“主忠信”。
1.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
2.言忠信,行敬笃虽蛮貊之邦,行矣。(《论语·卫灵公》)
3.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4.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
第一句与第三句应该表达的是一个意义,但所用的标点符号是有差异的。第一句用逗号隔开,一个句子的意义为一个整体,第三句用句号隔开,三个意义加起来组成一个整体,两者是有区别的。再结合第二句和第四句,三个短句均用逗号隔开,因此可以大胆判断,第一句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由此,“主忠信”后面应该都是积极意义的一面,是思想比较正面的一部分,而不是不要怎么做。而“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朋友”这一观点是比较积极的,与文章的结构是相吻合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为消极的一部分,按照语言习惯,后句“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则应该为积极的一部分。所以“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和“不要交思想和道德与自己不匹配的朋友”都是比較消极的,因此是不准确的,应该是要交朋友,而且没有朋友不如自己。
(三)孔子的思想方面
“仁”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以这一核心为中心,结合《论语》《史记·孔子世家》,不难发现孔子有宽容、谦虚的思想,怎么会看不起别人呢?“人不知,而不愠”的孔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孔子“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停向周边人学习,即使是“不贤”之人也会引导自己去反思,这样何尝不是一种学习?这又进一步否定了“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的存在。第二种观点说,不与思想、道德与自己不匹配的人交朋友,“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是对其有力的反驳。道德不如自己的人,如南子、仪仗人、公山弗扰、佛肸,孔子皆见之;志向与自己不一致的人,如楚狂接舆,孔子亦乐意见之。“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又怎么会不和与自己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交朋友呢?志向不一致,并不代表其身上没有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也并不代表不可以与自己交朋友。
孔子积极上进,从不会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从“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和“吾少也贱,固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可以看出,孔子常常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且希望别人为自己提意见,愿意向别人学习。孔子也常常教育自己的弟子要谦虚。子贡正要责备别人的时候,子曰:“赐也贤乎哉?”孔子有这种谦虚的学习态度,怎么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呢?因此,孔子的思想即为向别人学习,身边的朋友总会在某一方面超过自己。
此外,从孔子对人的评价观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无友不如己者”的意义。孔子对人的评价不是单一的,而是评判性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在《论语》中很明显发现孔子对臧文仲和管仲的认识是有两方面的,既承认其积极优秀的一面,也批判其消极的一面。在子路向孔子问成为优秀的人的方法时,孔子认为可以学习臧文仲的智,但在《论语·卫灵公》中又说他是个做官不管事的人。孔子对管仲的态度也是很复杂的。在《论语·八佾》中,孔子批评他的僭礼行为,在《论语·宪问》篇又以“如其仁,如其仁”来称赞管仲。再如,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也是客观评价。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他讨厌子路的鲁莽、过勇,但却不得不称赞子路的政治才干,而且愿意一步步教导他,将子路从一个粗鄙野夫教导成一位懂礼知礼的英勇人物。从孔子对人物的评价来看,他不是一个斤斤计较的人,能够对人进行全面分析,所以不会认为别人不如自己,而是尽可能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断学习。
对“无友不如己者”的分析,不能局限于句子本身,而要根据句子出现的环境对句子进行全面分析。本文从词义、文章的结构、孔子的思想三方面对“无友不如己者”进行分析,认为其翻译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朋友”最为合乎孔子的原意。
三、余论
孔子的交友也是有一定底线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结交。在《论语》中也不难看出孔子对于一些人的无奈。“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唯女子与小人唯难养也。”由此可见,孔子不太愿意与这几种人成为朋友。但是,由“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可以了解到,这些人也会引起孔子的反思,做到内省也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学习。
四、结语
“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学而》,笔者在总结前人三种说法的基础上,从词义、文章结构、孔子的思想等方面对“无友不如己者”进行分析,并得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将“无友不如己者”理解为“没有不如自己的朋友,意味着在某些方面总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朋友”最合乎孔子的愿意。这虽然不是笔者的独创性观点,但可以为这一观点的证实提供更加充足的材料。同时,在分析“无友不如己者”的同时发现,孔子虽然认为每个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值得结交的,“小人”“骄而吝”者等不与交,这些人只会让人引起反思。
(山西師范大学)
12445005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