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价值审视与实践逻辑

2022-03-17 16:27鲍跃华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发展目标实践对策现实问题

鲍跃华

摘 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工作前沿和发展源头,是团结引导成员和联系社会的纽带,是履行职能和发挥作用的支撑。新时代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坚持政治主导、责任基础和质量优先的价值原则,精准识别基层组织存在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主流和枝节、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等,进而从制度要求、组织属性、现实发展等方面分析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突出问题以及问题成因,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的制度体系、创新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提升基层组织的组织活力。

关键词: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目标;现实问题;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22)01-00037-12

由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作特点和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态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长期以来并未受到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重要性提升,基层组织建设在参政党建设整体体系中的作用愈发显现。在此背景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参政党建设实践中的着力重点,成为加强参政党建设、提升参政党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挥民主党派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制度效应和现实价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1]。在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过程中,民主党派的作用发挥在其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于民主党派作用发挥有着关键性影响。一般而言,政党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其组织体系的系统功能输出。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党组织,是由明确目标、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和人员安排等结合而成的一个有机系统。而基层组织是反映民主党派组织活力、彰显组织优势、体现组织功能的基础和承载,其建设质量关系着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和作用发挥的全局,关系着多党合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基。因而,审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已然成为发挥民主党派积极作用和多党合作制度完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的现实课题。

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价值审视

问题是研究的先导,强烈的问题意识既是研究深入的关键,更是研究价值体现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2] 通常来说,问题源于实践与理论的脱节、现实与目标的背离。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变革进程中,理论与实践、现实与目标的差异是一个可以预见的常态。如何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不同现状的情势下构建一个具有广泛共识性和实践性的发展目标,使得各方能够有效接受、普遍遵循就成为审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科学合理界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目标,坚持目标导向,既是审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的价值判准,也是有效解决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的科学路径。与先发国家现代化的自发过程不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和推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以高度的历史主动通过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战略和明确目标,团结和带领全体人民完成现代化的各阶段性任务,应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的融合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这种属性源于对现代化规律的深刻把握。“现代人既相信变化的可能性,又相信变化的可取性。他们具有信心,认为人类有控制变化的能力,并以此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3]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的进程更在于对政治使命的高度自觉、对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价值信守。没有对人民幸福的价值坚守,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也就难以达成美好生活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致力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天下为公,人间正道,这是我们党具有历史自信的最大底气 [4]。

事实上,“问题就是時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5]。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目标生成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这种实践需求背后是对多党合作价值诉求的回应。长期以来,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同奋斗,一道前进,一道经受考验,形成了通力合作、团结和谐的新型政党关系[6]。新型政党关系之所以成为新型政党制度的构建基础,不仅在于团结奋斗的合作进程,更重要的是与其蕴含的价值理念紧密关联。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民族劫难背景下,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展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新型政党制度的价值理念擘画出多党合作的“先天构架”,并且这一“先天构架”对制度主体的其他目标形成产生了多重形塑。从民主党派的政治身份和基本属性来看,建设规范且富有活力的基层组织,应该坚持政治主导、责任基础和质量优先的价值原则。这是为更好地履行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满足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内在要求。因此,新时代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应以参政党政党属性、参政党能力提升和参政党作用发挥为基点,弄清楚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目标。

(一)增强政治大局意识

政治大局意识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前提和生命线,也是民主党派组织属性的必然要求。就基层组织政治属性而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组成单元,是承担多党合作使命和任务的前沿阵地,确保多党合作事业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是其组织建设的根基。坚守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行是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发展的根本政治原则,构成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出发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时指出,各民主党派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7]。对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来说,增强政治大局意识既是其组织建设的基本依据,也是组织发展的迫切要求。基层组织建设是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的,且与党和国家大局密切相关。但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由于较少或间接地参与多党合作实践,对组织政治属性缺乏直观的真切体验,往往容易忽略其中心和大局工作。因此,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更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参政党意识,把握时代脉搏,心怀“国之大者”,不断巩固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将自身发展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政治大局意识。

(二)彰显党派特色优势

党派特色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基点,也是民主党派存在和发展的最大底气。就基层组织的组织属性而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各自党派特色的微观缩影,是人民群众感悟多党合作优势和党派形象的直观窗口。我国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构成了各民主党派的界别特色。这些界别特色既是各民主党派社会形象的典型标识,也是各民主党派发挥独特优势的组织基础。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延续党派特色血脉、保持党派特色优势的前沿关口和主要源头。只有从基层组织源头守牢党派的特色血脉,才能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引导所联系群众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才能更好地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三)提升组织建设质量

组织质量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活力源泉所在。事实上我国民主党派的存在发展从来就不是依靠成员数量实现的,质量优先一直是其组织发展的独特逻辑。作为主体是知识分子的民主党派,其组织质量的依据主要看代表人士的作用。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培养了一大批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经得起考验的代表人士,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完善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时代,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对组织建设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还是统筹深化改革开放和应对外部压力,都对民主党派的履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组织建设需要把握质量提升的根本标尺,从源头和基础上增强质量优先的意识,确保多党合作事业始终能够朝气蓬勃、生机无限。

(四)体现组织价值功能

组织功能是组织价值的外化,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依据和基础。任何组织的诸种过程通常都意味着在价值功能目标指引下对组织成员行为及其互动进行塑造和协调的集体行动过程。新时代,民主党派的舞台更加广阔、责任更加重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使命和价值追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实践要求。从我国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具体功能来看,发展、引导和组织成员并将其融入民主党派的组织体系进而参与多党合作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行为过程是其最核心的任务,也是其组织价值的最本质体现。民主党派担负着把中共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下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有效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基层组织承担参政党职能的基础性工作,具有天然的贴近社会优势,民主党派真正有效履职尽责,切实发挥参政党作用,越来越需要工作重心下沉,激发基层组织作用。

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事实呈现

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价值判断的发展目标是比较便捷的突破口,虽然直接表现为组织行为的预期,但实际是对原有组织建设问题的一次重新检视和创新。从价值层面审视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发展目标犹如画家的图像优雅动人,但价值判断如不“加以论证和说明”,则难免显得过于幻境。休谟曾言:“没有了解剖学家的帮助,要想在绘画方面有优异的表现,那甚至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于各部分以及其位置和联系有一种精确的知识,然后运笔布局,才能优雅正确。”[8]所以,在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发展目标的引领,还需要对现存问题的辨认和破解,从而推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中共和各民主党派的重视和支持下,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民主党派将基层组织建设作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着力点,基层组织的设置和运作逐步规范。各地涌现了一大批民主党派先进基层组织和优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创造了许多实用性、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同时,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仍然是整个组织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组织建设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并深刻体认。

(一)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思想政治引领是基层组织最基本的任务。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作为实现党派政治纲领的组织基础,是引导组织成员和所联系群众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直接平台。鲜明的政治导向是民主党派参政党政治属性的集中反映,是民主党派实现政治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首要政治任务。加强对成员的思想政治引领,自觉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信念,激发成员的爱国奋斗精神,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主题和政治底线。

从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引导来看,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已经由过去的临时性选择行为转向统领性常规工作,对思想政治引导的重要性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但基层组织的思想政治引导作用发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尤其是自身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站位有待提高,对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理解不够深入,甚至不同程度上存在忽视或规避政治导向和思想引导的倾向,对组织成员思想引导的制度落实和作用效果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思想政治工作主动性、自觉性不够。很多基层组织对强化理论武装、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行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够,政治学习热情不高。有些基层组织成员认为民主党派不是执政党,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可以有所降低,政治理论学习不需要像中共那样严格要求、学深悟透。从相关调查来看,只有极少数基层组织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一次,很多基层组织每年集体政治理论学习的频次少于4次,成员参与率不到50%,甚至不少基层组织每年仅象征性地聚会一次。而且,基层组织学习频次越高,成员参与率越低,有的成员甚至常年不参加所在组织集体学习活动。

基层组织思想引导内容和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近年各基层组织不断探索利用新媒体、读书会、演讲比赛等形式创新集中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但大多基层组织思想教育仍以传统的学习座谈为主,缺乏思想政治引导的明确目标,缺乏对广大成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和认知特點变化需求的回应,缺乏与党派优良传统教育的有机结合。一些基层组织还没有能够摆脱传达文件、学习报纸的简单做法,有的基层组织的学习创新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基层组织思想引领工作能力不强。有些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理论素养有限,理论指导不足,不能准确把握民主党派成员思想引导的主动权,面对广大成员入党动机多元、思想活跃等状况容易失去话语主导权,不能进行有效的解疑释惑和思想交流,学习中收获不大;有些基层组织思想引导主题不鲜明,主题学习活动思想引导缺失,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并不能与成员思想产生共鸣,也没有与成员履职实践有机结合,难以引起成员学习兴趣;有的基层组织领导责任担当不够,示范引领作用不足,主旋律和正能量不彰,难以保证思想引导的作用效果。

(二)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高

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9]。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是党和国家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团结并培养使用优秀民主党派代表人士,是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方面,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政治保障和人才支持的重要内容。发展、教育、管理成员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重要职责,是各民主党派章程对基层组织基本任务的共性规定,也是保持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和民主党派组织活力的重要保障。

调研表明,当前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在发现、培养人才,特别是系统推进代表人士和后备干部建设方面都不同程度上存在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发展、轻视培养等方面问题,造成基层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质量不高、代表性人士和后备干部储备不足的状况。

基层组织发展成员目标模糊。民主党派发展成员是一项严肃认真的政治工作,是为多党合作事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组织保证。发展为了工作和在工作中发展是其首要组织原则。很多基层组织对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目的认知不足,对我国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和政策规定缺乏科学理解,在组织本位主导下存在盲目追求数量、扩展组织规模的冲动,甚至存在不顾成员个人意愿,硬拉生抢发展成员的现象。有的基层组织负责人利用自身职务影响或资源优势进行“近亲繁殖”。某公司老总,在本公司发展30多名同一党派新成员, 几乎把该公司的中层干部全部囊括。很多党派成员加入民主党派只是因为朋友关系或情感满足,很多成员入会前完全没有对民主党派的历史认知和政治认知,只是为了去结识朋友,扩大“朋友圈”,甚至有的成员加入党派后发现自己朋友不在这一党派而要求更换党派。

基层组织发展成员的标准不能很好落实。民主党派发展成员具有严格的政治标准,“政治坚定、业绩突出、群众认同”构成了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基本标准。但在实践中,一些基层组织在成员发展工作中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收入、年轻化等,用 “能人”“富人”“好人”标准代替会员标准,曲解标准,一味吸收带有“人才称号”的知识分子、机关事业单位的中层干部以及拥有资本优势的私营企业主等人士,而忽视或淡化对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参政议政能力、群众基础等方面的全面考察,不注重严把组织入口关,不严格执行成员入会程序,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党派特色,加剧了各党派趋同化的现象,影响了民主党派成员队伍结构的优化。

基层组织对成员教育管理不严格。很多基层组织管理松懈,组织生活制度不健全,对成员的教育管理手段落后,教育管理虚化,甚至放任不管,以致存在大量的“档案成员”或“僵尸成员”;一些基层组织对成员缺乏综合考评的科学评价制度,主观随意性大;一些基层组织对成员的培养和推荐不重视,对民主党派代表人士的成长规律认识不到位,对民主党派人才培养管理机制简单化理解,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成员发展年度计划和长期规划;有的基层负责人缺乏人才队伍建设责任意识,不重视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推荐,致使成员队伍结构老化,有些基层组织退休成员人数占50%以上,有的基层组织平均年龄超过58岁。

(三)组织团结凝聚能力不强

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激发活力,是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内在规律,也是提升参政党能力建设的重要保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团结凝聚广大成员的纽带,是组织成员进行党派工作的前沿阵地,其组织内部凝聚力的状况直接关系着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优势和整体功能作用发挥。

调研发现,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自身政治功能的认识并不充分,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和约束力都很有限,整个组织体系松散,凝聚力不强,大大影响了成员积极性、创造性的调动和集智聚力功能的实现。

缺乏有效凝聚组织成员的行动目标。行动目标是政治功能的具体体现,是更加有力地保证党的领导和多党合作制度在基层落实落细的现实需要。基层组织对自身参政党政治属性领悟不深,对参政党政治角色缺乏清晰理解,不善于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来谋划工作,不能很好地融入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中心任务,不能将年度工作计划、贯彻上级重大决策同本地区、本单位中心工作有机衔接,形成有效凝聚成员、调动成员积极性的组织目标和组织计划,进而造成组织工作与中心任务的脱节,容易陷入被动应付或自娱自乐的怪圈,对成员参与缺乏长期持续吸引力。

缺乏有效凝聚组织的制度规范。制度是达成团结凝聚的根本保障。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基层组织制度建设不健全,落实不到位,纪律意识淡薄。制度建设缺乏适合自身特點的相应科学规范和有效的落地运行机制,很多制度规范不具有实施价值或者执行不下去,导致制度成为挂在墙上的“装饰物”或随意揉捏的“橡皮泥”,对于基层组织实际工作不能起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极大地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缺乏有效凝聚组织的民主氛围。民主是实现团结凝聚的有效方法。很多基层组织在日常工作中不能坚持民主集中议事原则,发挥集体决策作用,内部民主氛围不足。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大多属于所在行业或专业业务骨干,且班子成员分属于不同单位、行业,本职工作任务较重,平时缺少交流和沟通,与组织成员的联系与交流也不密切。有的基层组织负责人缺乏党派工作经验,对多党合作的政策和要求了解不够,对党派历史和工作规律掌握不深,其自身的领导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导致一些基层领导工作中不能主动思考,遇事存在被动应付上级组织任务或主观任性的应景作为等情况,容易出现将业务与基层组织建设割裂或等同两个极端,甚至出现党派工作行政化、领导班子作用个人化、领导职务荣誉化、成员关系庸俗化的现象,致使组织内部缺乏团结向上的氛围,导致成员享有权利不到位,往往造成很多党派成员对组织的疏离和冷漠,认同感和归属感下降,难以达到团结成员、凝聚力量的目的。

(四)组织社会影响效果不明显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社会影响是社会民众对民主党派认可或政治支持程度的重要反映,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价值功能实现的关键衡量指标。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组织基础,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联系社会的重要纽带,也是社会了解和认识民主党派的重要窗口。增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社会影响是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发挥民主党派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

调研表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对自身政治属性的理解不深,社会责任认识不到位,联系社会、服务社会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组织成员对弘扬正能量、展示先进性还需要不断增强。

基层组织参政党意识缺乏。参政党意识是参政党的灵魂,是参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存在的价值根基。很多基层组织对参政党政治属性的理解不充分,将自身混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甚至是联谊组织,对自己的政治角色和所应承担的政治责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致使基层组织活动基本停留在学习交流、参观联谊、健身娱乐、社会实践等层面。一些基层组织成员缺乏民主党派认同,日常工作中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群众,只顾局部利益,缺乏全局观念,只注重个体利益,不关心社会事务,也不参加党派活动,严重影响了参政党的社会形象。

基层组织参政党作用弱化。很多基层组织对参政党职能存在简单化理解,将民主党派基本职能等同于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能,片面强调自身的参政议政权利,致使自身组织作用虚化和边缘化。很多基层组织不主动加强与中共基层组织的沟通联系,不积极围绕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中心工作献计出力,也不能够就身边群众反映和关心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而是追求大而无当的所谓社会热点参政议政。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既不能发挥自身立足基层、熟悉行业的专长,又难以取得实实在在的参政作用。调查发现,有的基层组织为提高参政议政作用,选择参政议政能力较强的成员专门组建参政议政小组,表面上提升了参政议政效果,但实际是使其他组织成员基本处于观望和隐身状态,不利于基层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

基层组织参政党形象模糊。开展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载体。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既是展示成员形象、增强组织认同的重要形式,也是扩大民主党派社会联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很多基层组织社会服务工作的形式、内容缺少民主党派属性,服务定位依靠自身资源无法具备长期开展的物质条件,最终只能沦为“形象工程”,既不利于参政党形象的社会展示,也加重了成员的负担,影响了党派成员持续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积极性,难以树立务实进取、为民参政的基层组织良好形象,甚至有的基层组织将社会服务变成自我服务,热衷于成员互助,严重背离了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的原则,也让民主党派形象在公众中的影响大打折扣。

三、基层组织建设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组织基础,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作的现实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和制度运行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偏差,基层组织在实际运行中面临着各种困难,导致基层组织建设成为难以突破的瓶颈,影响着多党合作事业的运作状态和发展前景。

(一)参政党性质定位的理解误区

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政党性质把握不准确。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民主党派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帮助下,在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自身发展的独特历史道路。这种独特发展道路使得民主党派“不能用英、美政党的标准来衡量他们”[10]。但是,在英、美政党标准话语强势支配的背景下,准确把握民主党派的政党性质成为基层组织的实践难题,由此产生人们对民主党派性质的各种认识误区,进而影响对民主党派是政党的本质判断。这种本质属性的分歧必然影响基层组织在实践中的行为选择,乃至出现很多不符合参政党政治角色的行为,成为民主党派组织建设尤其是基层组织建设问题的内在根源。

同时,我国民主党派的组织体系建设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渗透式发展模式。这种组织发展模式客观上形成了注重中央组织作用而忽视基层组织建设的先天不足。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传统实践的薄弱和历史经验的贫乏造成了新时代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可资利用和参照摹本的资源短缺,也加剧了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难度。随着新时代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提升,各地基层组织也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实践探索,这种探索过程带有自发性和试错性的尝试特征。面对自身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的重大变化,其中难免夹杂着一些与时代实践不相适应的问题。

(二)基层组织目标任务的实践张力

我国各民主党派章程都对基层组织基本任务有着明确规定。从规定的具体内容来看,各党派基层组织任务大体相似,主要包括:贯彻执行上级组织的决议和决定,组织党员参加本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发扬自我教育传统,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围绕所在地区和单位的中心任务,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关心党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反映党员的意见和要求;组织党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讨论对党员的奖励和处分;发展党员,收缴党费等[11]。根据章程对基层组织基本任务的规定,各民主党派在推进基层组织建设中提出了组织建设的相应目标。例如,民革提出建设“思想政治素质高、组织工作规范、履职能力强、规章制度健全”的充满活力、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引领帶动作用的示范支部。民建提出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础。

但在实践中,基层组织任务目标的落地却与基层组织内在属性存在天然的张力。通常来说,基层组织目标任务的实现有赖于基层组织的主动谋划与积极作为,但由于基层组织并不具有直接进行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履职行为的职能,也没有直接面对发挥政治功能的压力,因而容易产生内生动力不足的现象。从实际运行来看,基层组织作为上级组织任务的接受者和执行者,只是为上级组织履行职能提供服务和支持,同时基层组织普遍缺乏执行组织任务的资源优势,这就造成基层组织在面对上级组织任务目标的实践中理性选择最有利的应对行为。被动应付或变通形式成为最常见的执行方式,并以此来规避可能带来的组织风险和减少组织成本。同时,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设置比较宽泛,基本上不依托基层政权单位建立,而是一个基层组织横跨多个单位或者行业,由于组织设置与本职工作的关联性低,组织对成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这种情况下,中共党组织和工作单位难以为基层组织建设目标实施提供相应的支持,也使得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的落实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在民主党派内部组织制约有限的情况下,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任务实现的主动性和实效性自然会降低。

(三)领导班子责任担当的激发难题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责任担当对于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关系重大。一个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的高低,领导班子特别是带头人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可以带来组织化的内部凝聚和发展空间。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中,领导班子不仅是基层组织工作的组织者和推动者,更是组织成员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因此,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带头人不仅需要思想政治素质高、热爱和熟悉党派工作,而且需要具备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群众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

然而,基层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基本上都是兼职党派工作,甚至有的基层组织主委身兼多职,多重身份属性淡化了党派基层组织的责任主体,很大程度上稀释了基层组织领导的主体责任。同时,随着基层组织领导班子的年轻化,年轻一代民主党派成员缺乏对多党合作光荣传统和奋斗经历的切身感受,缺乏对新时代民主党派使命职责的深刻认识,进而造成职责担当的内生动力不足、担当意识不强,容易出现敷衍塞责、不想担当的現象。此外,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设置是一个相对偏重任务而职权赋予有限的独特存在,资源配置的不对等影响着基层领导班子的职责赋能。在缺乏权利和资源支持有限的情况下,不同于中共基层组织严格的纪律约束,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并不存在严格的内部监督,很多领导班子成员出于功利考量很难展现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四)成员主体性自觉的参与倦怠

党派成员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核心资源和工作焦点,在以团结引导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更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心聚力的民主党派使命践行过程中,发挥成员积极作用,广泛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基层组织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成员的主动融入和积极参与是基层组织建设开展的先决条件,而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和支持则成为衡量组织建设质量的重要依据。

要让更多的党派成员自觉投身基层组织建设、投身多党合作事业,关键是要把成员的主体性自觉和积极性调动起来。成员主体性自觉既需要充分体现组织政治功能的目标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预期,又需要有持续的活动过程来接近实现目标的行为。但受体制机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当前基层组织在组织目标和行为衔接上都不充分。一方面,尽管基层组织在民主党派自身建设方面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但与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形象相比还距离较远,尤其基层组织并不直接行使参政党职能,对国家中心工作和大政方针的影响微乎其微,这与有志于参政为民的知识分子成员的期望形成反差,容易对自身的身份角色产生挫折感,自我满足感和成就感下降,参与热情自然降低。另一方面,基层组织的组织生活和日常活动缺乏鲜活内容,单调枯燥,尤其在一些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下,为了规避责任风险更容易出现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行为,对于本职工作已经繁重的党派成员来说,还需牺牲休息时间来应付碎片化的组织生活活动,会在内心中产生反感和抵触。长此以往的组织活动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成员的情绪低落、积极性下降,进而会导致他们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四、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进路

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打牢民主党派发挥积极作用的组织基础,需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新的贡献,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凝心聚力。

(一)增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

提高政治站位。政治站位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所应具备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要求,是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政治属性的显著标志。基层组织只有提高政治站位,才能站稳政治立场,才能增强大局观念、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才能把牢基层组织的政治方向,体现出基层组织的价值本位和政治共识。提高政治站位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南,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中共中央对多党合作事业的新部署新要求,切实提高研究谋划工作的政治站位、理论站位、时代站位,自觉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捍卫者。

明确政治责任。政治责任是民主党派作为国家治理重要主体的职责和使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目标,促成双方在长期共同合作中塑造了新型政党关系。这种多党合作的制度安排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不同政治角色和职能。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不仅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基本权利,更是民主党派对于国家和人民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基层组织明确政治责任不只是作为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宣示,更应化作日常的组织行动,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立足基层,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共识凝聚、关系协调、民意反映和社会稳定等工作,展现参政党的政治责任和政治功能。

(二)健全基层组织的制度体系

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对于维持组织生活尤为重要。制度是组织的建立基础,通过制度规则创设一种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人们知道自己的身份和组织特点以及个人在组织中的角色职责。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规则意识并不理想,多党合作的制度原则并未得到有效贯彻,民主党派的组织职责并未得到严格执行,基层组织生活制度并未得到严格遵守。组织规则意识的缺乏,造成了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民主党派成员的身份意识淡化、基层组织作用的日益衰减。推动基层组织规则意识的确立,加强基层组织的制度化建设水平,不仅有利于民主党派良好社会形象的展示,还有利于民主党派成员通过组织增进身份认同和实现个人价值。

注重制度体系的系统性原则。完善的制度体系需要各种制度和机制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相互配套,以达成制度的严丝合缝,实现制度体系的整体功效。基层组织制度体系的完善既需要从宏观上呼应民主党派制度建设的原则要求,更需要体现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履职能力建设、作风建设的完整建设内容,将制度建设贯穿组织生活的全过程,由此促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制度体系的上下衔接、左右联动和整体配套。

完善适合基层组织特点的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基层组织规范化发展。基层组织制度体系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组织建设的随意和无序,使一些成员在组织归属和行为选择上茫然冷漠、消极作为。在这种组织环境中,成员共同认可的价值和实践容易扭曲或消解,难以形成团结向上、务实进取的组织氛围,不利于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健全基层组织制度体系,提升工作的制度化水平要形成符合组织建设需要、适合基层组织特点并且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当前尤其要完善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建立理论学习制度、主题活动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奖惩制度,以及与中共基层党组织、统战部门的联系制度,就工作中问题及时商讨、有效沟通,使基层组织融入地区和单位的中心工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贡献。

(三)创新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

突出民主集中制工作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也是规范组织生活、开展组织活动、搞好组织建设的基本遵循。民主集中制既是對执政党组织建设经验的学习和借鉴,更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实践发展和工作要求的经验累积。民主集中制原则内含着组织关系,强调在民主基础上形成组织的集中意志和集体行动。它使每个成员都能在由集体意志建构起来的组织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价值依托和行动目标,建构起牢不可破的集体联系。在这种联系中,组织成员的意见、利益和要求可以实现广泛参与、充分表达和真实体现,使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凝聚广大成员智慧和力量的阵地。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创新工作方式。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功能和责任日益凸显的形势下,工作方式的失灵引发了民主党派作用发挥的不足,组织聚合的难度造成了民主党派整体功能的低效。创新是基层组织担负时代职责的动力源泉,是基层组织更富时代气息的制胜法宝。创新基层组织工作方式要在政治原则一致的基础上加强思想引导,改进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协商民主和自我教育的传统,引导成员形成思想活跃、意见多元的状态,从而增进政治共识;要在组织目标一致的基础上提升业务融合,充分利用成员职业特点和专业优势化解本职工作与党派要求的张力,形成业务与党派工作的相互促进;要在制度规范一致的基础上注重实际成效,重视情感沟通,充分运用成员日常管理与激励示范的双重效应,实现成员间团结合作和共同进步,提升组织的凝聚能力。

(四)激发基层组织的组织活力

发挥成员主体作用。成员是基层组织的主体,充分发挥成员的能动性是保持组织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基层组织生活中,成员主体作用要求的是一种组织关系,强调组织对成员的团结和凝聚作用,而不仅仅注重因身份联系起来的孤立个体的作用。这种通过组织形成的集体身份,既需要成员对组织的责任与担当,又需要组织对成员的尊重与支持。在集体身份认同的基础上充分展示成员个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派成员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把成员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党派基层工作、基层组织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成员主体作用在基层组织活动中得到充分尊重和落实。

严肃组织生活。基层组织生活是民主党派教育管理成员和成员提高政治素质的主要平台,也是锻造和激活成员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严肃认真的组织生活是营造团结和谐组织氛围的基础,是确立成员主体意识的条件。组织生活既是对党派成员思想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更是对其参与组织生活热情和创造性的激励和保障。只有严肃基层组织生活,丰富基层组织生活内容,净化基层组织生态,纠正组织生活的形式化、庸俗化,避免基层组织的官僚化、行政化,增强基层组织生活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增强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激发成员的主体地位和参与组织生活的行为自觉,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拓宽发挥作用的渠道。发挥成员作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基层组织建设质量的评价依据。便捷畅通的作用渠道不仅是体现成员党派权利的重要内容,能够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优势,还能促进集智聚力的实现,为民主党派积极作用的发挥创造有利条件。破解民主党派作用发挥不足的难题,就要充分发挥制度渠道的效益,把党派组织的优势利用起来,把党派成员的智慧和力量聚集起来,使其始终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建立同中共党组织的有效联系渠道,保证党派基层组织工作的政治方向,加强党派组织系统内的密切联系,形成基层组织与地方组织乃至中央组织的通达渠道,积极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促进基层组织与社会的有效联系,建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的有效纽带。

五、结语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在多党合作历史进程中发展和演变的,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多党合作主题,也有不同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要求。尽管如此,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价值和功能是始终存在的。因此,也就需要民主党派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形成相应的基层组织建设目标与方法。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问题正是在此基础上被发现并不断寻求解决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是在借鉴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和参政党自身组织属性基础上创造的新的政党组织建设实践形式,具有不同于其他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特点。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基础和突出本党派的组织特色,并以此构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价值立场和实践基础。不论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还是保持党派的特色优势,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政治的具体运作形式,都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作用的根本保证。

作为民主党派组织体系的基本单元,基层组织始终将政治原则和组织特色当成组织建设的根本标识,看成承载组织发展和承担组织任务的重要依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应以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为前提,以政治交接为主线,以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重点,坚持组织存在的政治责任,从党派的组织优势进行基层组织的建设和活动,团结和引导组织成员和所联系群众投身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宏图伟业,从中获得政治感悟,巩固政治共识,提升政治能力。强调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避免基层组织建设的价值迷失和方向偏离,是我国民主党派组织建设一以贯之的根本要求。

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加强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为中国共产党协调和整合社会各方面关系增加了更宽广渠道,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凝聚各方面奋斗力量提供了更便利路径。最大限度凝聚共同奋斗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根本保证,也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具有广泛联系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政治优势。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是民主党派联系和团结人民的最前沿阵地,是保持民主党派政党特色的最原初源头,坚定政治立场,明确奋斗目标,增强组织优势,扩大组织影响,形成健全的、规范的组织形态,可以为新时代展示参政党新面貌奠定坚实基础,有利于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全面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制度效能。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76.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97.

[3] 布莱克.比较现代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43.

[4] 习近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增加历史自信增进团结统一增强斗争精神[EB/OL].(2021-12-29).https://www.chinanews.com.cn/gn/2021/12-29/9639907.shtml.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89-290.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EB/OL].(2021-06-25).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707415/1707415.htm.

[7] 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EB/OL].(2021-02-02).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202/c117005-32019557.html.

[8] 休谟.人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09.

[9] 习近平出席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9-28). http://www.gov.cn/xinwen/2021-09/28/content_5639868.htm.

[10]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1.

[11] 中共中央统战部一局.各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G].北京:团结出版社,2018:56.

责任编辑:吉强

3820501908241

猜你喜欢
发展目标实践对策现实问题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实践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社区实践分析
浅谈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目标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研究 
基于新课标的学生解题能力培养研究
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
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