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背景下高中生“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2022-03-17 23:48陈妤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摘 要】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比较随意、教学时间极其有限、教学方式过度结构化、评价方式过于单一。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可以寻找“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契合点,探究信息化环境下“整本书阅读”教学在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可行性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04-0061-04

【作者简介】陈妤,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高中语文学科四项核心素养,分别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围绕这四项核心素养,新课标设计了语文活动的“15项任务群”来达成语文课程目标,其中第2项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任务群的设置是为了让高中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学习活动中积累经验,并使他们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阅读学习的意义重大。

一、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整本书阅读”逐渐成为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却不断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教学内容比较随意。课堂上讨论的依然是细枝末节的问题,进行的还是词语、句子的局部鉴赏,缺少对整本书的整体观照。其次,教学时间极其有限。高中阶段,面对固定的教学任务和紧张的教学考核,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非常少,而学生在课外的阅读时间又难以保证,阅读效果不容乐观。再次,教学方式过度結构化。当前“整本书阅读”指导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由原来的精讲一篇篇课文到精讲一本书的精彩章节和片段,学生自主阅读体验的空间被严重压缩;另一种是教师简单地提倡和一般化的结果验收,无过程指导和监控,学生读没读,读得怎样,不得而知,近乎放任自流的状态。[1]最后,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多数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作业时,倾向于选择让学生写摘评或读后感的方式,批改的任务多半由教师一手包办,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鉴于此,笔者认为,若将“整本书阅读”与信息化学习相结合,巧妙借助信息化学习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活动途径众多、指导方法多样、师生互动跨时空等特点,[2]“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笔者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例,寻找“整本书阅读”教学与信息化学习之间的契合点,尝试提出一些“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性策略,以供参考。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及策略

(一)课前精读:利用翻转课堂,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单

“整本书阅读”因内容体量大、持续时间长、学生的阅读惰性大等问题,完全依靠课内教学或学生自主阅读不可能高效完成。因此,教师一方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监督学生的阅读进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方式,转变“课堂讲解+课后作业”的模式,把知识性的传授和适当的思考放在课前完成,增加“课前精读”的环节,在学生的学习终端设置自主学习任务单。

比如,在阅读《边城》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每日阅读打卡”活动,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每日阅读规定章节,对该章节内容作批注,并将批注的内容拍照上传至教师移动终端,教师据此监督学生的阅读情况及进度。待整本书阅读完成后,教师可向学生的学习终端推送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完成后点击上传。学习任务单设计如下。

第一项任务:用一句话概括《边城》的故事情节;《边城》中存在大量关于湘西乡土风俗的描写,有着极为浓厚的散文韵味,因此它也被称为一本地域小说,请找出至少三处描写湘西乡土风俗的地方;《边城》中出现了很多典型人物,列出你最感兴趣的一个,为他(她)写人物名片,包括姓名、身份、职业、性格特点等类别。

第二项任务:《边城》中出现了许多象征物,请学生参考表1,建立象征物收藏集,写出其象征意义。

第三项任务:任意选择小说《边城》中的一个情节进行剧本创作或改编,内容包括:对话、独白、旁白和舞台指示。

第一项任务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精准把握,第二项任务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第三项任务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意思维。这三项任务既能帮助学生有序高效地在规定时间内精读一本书,又能锻炼学生筛选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同时还能让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利用网络数据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盲点,并就此确定教学重点,有效弥补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很难在第一时间掌握学生想法和情况的不足,为之后的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使“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更有针对性。

(二)课堂研读: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

与单篇课文的讲读相比,“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信息量大,覆盖的篇幅多,阅读活动涉及的能力要素多,单纯依靠一己之力、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很难深入文本、理解主题。为了从多元视角挖掘一本书的文学价值,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合作研究性学习。教师基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完成情况,借助线上投票功能确定研究主题及分组情况,小组成员利用互联网搜集信息展开线上线下的交流讨论,整合讨论结果,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汇报展示。

比如,在对《边城》进行整本书研读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前作业情况确定以下几个研究主题:宏观精神层面,可以从小说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故事冲突等方面着手;微观语言运用层面,可以探究小说“以乐景写哀情”的创作手法、小说结尾的处理艺术、平和冲淡的诗化语言等内容。教师发布“问卷星”帮助学生确定研究主题,选择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通过互联网查找与本组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线上线下展开讨论交流,确定研究要点,由组长执笔,完成汇报讲稿,再选派组员代表向全班展示汇报。其他学生可以在学习终端上进行“弹幕”自由点评,就汇报小组的观点进行点赞、提问或质疑。学生的这些评价可随时在教室的电子白板中呈现,每个学生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评价,又可以看到他人的评价。

在这一学习交流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师终端即时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兴趣点、困惑点等,充分利用大数据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提供精准化服务,助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将传统课堂与互联网环境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全员共同参与课堂学习,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合作研究的快乐。

(三)课后拓展:借助自媒体平台,建构多元评价体系

鉴赏力的提高、文学素养的提升都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单靠课堂讨论远远不够,课后的拓展阅读与写作十分必要。为了保证课后拓展学习的有效性,“整本书阅读”的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评价原则。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评价时要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文学积淀、接受能力等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给每个学生提出个性化的指导建议;另一方面,力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单一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况,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3]基于此,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指向不同能力要求的学习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后借助自媒体平台进行发布。之后,教师设计综合性阅读评价单,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核评等方式,逐一评定学生在“整本书阅读”全过程中的阅读表现、参与程度与汇报成果,并以描述性语言评估反馈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

比如,教师在《边城》的课堂研读结束后,分别为基础一般且阅读素養待提升、基础良好且阅读素养较高、基础扎实且阅读素养高的学生布置了三个层次的作业: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要求既要有叙述,又要有议论和抒情。2.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边城》里的翠翠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3.观看电影《边城》,比较电影与小说在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场景布置等方面的异同,自选角度,写一篇评论。

三项作业均为开放性题目,难度逐步递增,分别代表不同的能力层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自主选择,完成后利用微信、微博、QQ等平台上传至网络,分享在朋友圈,教师、同学、家长在线点评,或点赞或留言,点赞数量最多的作业由教师利用“美篇”等软件制成图文并茂的音乐文章,做成电子作品集。

对教师而言,利用自媒体平台进行多元评价可以一对一地与学生展开跨时空互动,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实施精准化的写作指导。同时,教师也能及时给有需要的学生推荐链接文章,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引导他们进行深度阅读和个性化写作。对学生而言,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自我诊断,并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享有创作的成就感,更自信地开启未来的阅读之旅。

三、总结与反思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教师的引导与监督、学生的自读与合作、师生的互动与评价融通贯穿于阅读的全过程,打破课内外阅读的时空界限,有效促进师生、生生、读者与文本间的深度碰撞与融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搜索信息时,面对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缺乏筛选和辨别能力,对网络上的信息不加鉴别,照单全收。面对此种情况,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在恰当的时机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二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内容和教育技术本末倒置的情况,产生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的认知偏差。技术的根本目的是优化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技术只是为学习者提供便利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开发和利用信息化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时,不能仅仅考虑信息技术的优势,还要兼顾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适合程度。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前测,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后测,通过前后测的数据对比,优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力,最终指向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养成。

信息化学习在“整本书阅读”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方式。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种改变不是对传统课堂的完全否定和颠覆,而是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寻求更加高效教学形态的一次尝试和创新。教师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依据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研究互联网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最佳契合点,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在合适的时间、空间完成个性化的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卫东.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几种偏向[J].中学语文教学,2018(1):7-10.

[2]陈妤.浅谈E学习支持下的议论文写作教学[J].基础教育参考,2016(14):39-40.

[3]赵霞.整本书阅读,如何评价?[J].基础教育课程,2018(11):60-64.

2130501186328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